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惠栋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0
转发:0
评论:0
生平惠栋的祖父惠周惕与父亲惠士奇皆治《易经》,三世传治,传为一代佳话。惠栋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亲死后归乡里,教课写书,终生不仕,“于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七经毖纬之学,无不肄业”。乾隆十四年,惠栋着手总结父祖经说及己治《易》心得,始撰《周易述》。后入卢见曾幕府,协助刊刻《雅雨堂丛书》等著作。乾隆十九年月,又与沈大成等参与补刻朱彝尊著《经义考》校勘工作。沈大成回忆当时说:“萍踪偶邂逅,握手申前欢。兄居屋东上,余止舍西偏。因得共晨夕,相与典坟。”王昶当时也常请教于惠栋。惠栋本人集“吴派”经学之大成,其室有楹联:“五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被誉为“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王昶也说:“吴江沈君彤,长洲余君仲霖、朱君楷、江君声等先后羽翼之,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惠栋)发之。”江藩《宋学渊源记》说:“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乾隆二十...

生平

惠栋的祖父惠周惕与父亲惠士奇皆治《易经》,三世传治,传为一代佳话。惠栋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亲死后归乡里,教课写书,终生不仕,“于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七经毖纬之学,无不肄业”。乾隆十四年,惠栋着手总结父祖经说及己治《易》心得,始撰《周易述》。后入卢见曾幕府,协助刊刻《雅雨堂丛书》等著作。乾隆十九年月,又与沈大成等参与补刻朱彝尊著《经义考》校勘工作。沈大成回忆当时说:“萍踪偶邂逅,握手申前欢。兄居屋东上,余止舍西偏。因得共晨夕,相与典坟。”王昶当时也常请教于惠栋。

惠栋本人集“吴派”经学之大成,其室有楹联:“五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被誉为“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王昶也说:“吴江沈君彤,长洲余君仲霖、朱君楷、江君声等先后羽翼之,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惠栋)发之。”江藩《宋学渊源记》说:“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二十二日在苏州家中病逝。

成就

惠栋是乾嘉年间首位公开打出汉学旗帜,与“宋学”对垒,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学沿顾炎武,主张治经学必须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古音训诂,对汉儒易说搜辑钩稽,不遗余力,“凡古必真,凡汉必好”,正开一派学者求古而不问是非风气,成为吴派经学的重要思想特征,为考证而考证,致使其“饾饤烦琐”,以致有“株守汉学”、“嗜博泥古”之讥。然详考其学术理路,则可知其本汉学有其理由。其言汉宋之争言曰:汉有经师,宋无经师,汉儒浅而有本,宋儒深而无本,有师与无师之异,浅者勿轻疑,深者勿轻信,此后学之责。(《九曜斋笔记》卷二),又有“汉人传《易》,各有源流,余尝撰《汉易学》七卷,其说略备。识得汉易源流,乃可用汉学解经。”(《九曜斋笔记》卷二),足见其尊汉在于认识到汉代学术源流不同,欲知其详,必全盘了解,不可以一种倾向为主。著作有《古文尚书考》、《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参考书目

李开:《惠栋评传》,1997年7月第1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惠栋评传》
惠栋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讲述清代著名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惠栋,探究了一代经学大师成长的人文学术和时代主潮,深入原著,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缕述惠栋在《尚书》学、《诗经》学、《三礼》学、《春秋》学、《易》汉学、史地学、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内的重要贡献。图书信息作者:李开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4-1版次:1页数:全2册字数:438000印刷时间:2011-4-1开本:16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SBN:9787305060502包装:平装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讲述了清代著名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惠栋,探究了一代经学大师成长的人文学术和时代主潮,深入原著,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缕述惠栋在《尚书》学、《诗经》学、《三礼》学、《春秋》学、《易》汉学、史地学、语言文...
· 惠栋主要作品
所著《易汉学》(《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撰《易汉学》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使学者得窥其门径。)《周易述》(《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书垂成而疾革,遂阙“革”至“未济”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两传。虽为未完之书,然汉学之绝者干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荀爽易》一卷(《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末一卷,则先生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易例》二卷(《清代学人列传◎惠栋》:乃F铸旧说,以发明《易》之本例,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作品多驳诘宋人《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说,为清代吴派经学奠基,深得乾嘉学者推重。但固守汉儒《易》说,不复甄别,以致当时及后世有“株守汉学”、“嗜博泥古”之讥。又撰《古文尚书考》,继清初阎若璩之后,辨证《古文尚书》为晋人伪作。著有...
· 惠栋中和思想要论
作为乾嘉汉学的领军人物,惠栋以治《周易》而名家,其治《周易》尤其关注中和概念,集中笔墨加以阐释。他认为孔子之字仲尼就是中和,说:“称仲尼者,安昌侯张禹说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易大谊》)孔子论定六经,是立中和之本而赞天地之化育。(参见《易例》上,“中和”条)他从多角度论中和,其内容涉及天地万物、心性及人伦政事的方方面面,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古代的中和思想。第一,以爻位论中和。爻位论中和指《周易》以二五两爻居中为中和,《周易》尚中和,二五为中,相应为和,是《周易》讲中和的本义。具体而言,合起来看,二五二爻居上、下卦之中即中,也即中正;二者阴阳有应即和,也即和谐。分开来说,五为中,二为和。(参见《周易述》卷二,《周易上经?泰》)由此看出,中和有二个基本内涵:即中正与和谐。这是释《易》体例方面的中和,同时也反映了《周易》的内容,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二,...
· 惠栋复兴汉易运用
惠栋复兴汉易表现在以汉易诸体例为圭臬,包括广泛地运用当位、应、卦气、升降、旁通、卦变、飞伏、互体等,对《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进行解释。第一,当位、应。此易例尤其表现在二济卦上。惠栋指出:“《易》重当位,其次重应,而例见于既、未济《彖辞》。既济《彖》曰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此言当位也。未济《彖》曰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此言应也。未济六爻皆不当位而皆应,《易》犹称之,则《易》于当位之外其次重应,明矣。”[37]既济卦下离上坎,六爻阴阳皆居正,即当位而有应。未济卦下坎上离,六爻阴阳皆不正,但有应。一般说当位有应则吉,反之则凶。他注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说:“穷高曰亢,阳极于上,当下之坤三,失位无应,穷不知变,故有悔。”[38]上九阳居阴不当位,又与无应,“故有悔”。又注复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说:“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不远复。祗,辞也,震无咎者存乎悔,故无祗悔。得位应四,故元吉。...
· 惠栋抑宋儒易学
驳河图洛书之说。众所周知,在易学史上,宋人系统地以河图和洛书附会于《易》,尤其是朱熹著《周易本义》列河图洛书于书前,对元明易学影响巨大,《周易》中的河图洛书说似乎成了定论。清初,在群经辨伪学风影响之下,学者们开始对河图洛书之说提出质疑。顾炎武、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胡渭等人给予全面批判与考辨,使宋易河图洛书之说受到沉重打击。[6]惠栋秉承此风,进一步对宋易图书之学展开批驳。他引郑玄注加以解释说:“河图、洛书为帝王受命之符,圣人则象天地以顺人情,故体信以达顺而致太平,为既济定也。”[7]河洛只是帝王受命之符,并非宋易所说的十河九洛之说,因此,注《系辞》“天地之数”章,取虞翻、郑玄注,不以其为河洛之本。他在《易汉学》中认为,九宫之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北九南、三东七西、四东南六西北、二西南八东北、五居中,方位与《说卦》相同。《乾凿度》所谓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以五乘十,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