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无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6
转发:0
评论:0
无我(梵文Anatman),亦称“非身”、“非我”、“非神”。“诸法无我”,为佛教基本理论“三法印”之一。原词在巴利语、梵文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意义也有差异。基本意义有两种:“某物不是我”或“某物中没有我”。汉译佛典相应译为“非我”与“无我”。“我”(梵文Atman)是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有种种解释。佛教用以指永恒不变、独立自在的实体。否定有这样“我”的真实存在,即是“无我”。《金刚经》“无人无我无寿者”,亦作“无补特伽罗”。早期译家以为人身“无主”,是“苦”与“不净”的容器,故译作“非身”;又从三世因果、业力不失的角度,将“我”译作“神”或“识神”,“无我”即是“非神”。人而没有自我,不能作自身的主宰,是一切“苦”的基础。“苦”的性质有三,“无常”、“空”皆原自“无我”。其所以“无我”,根本理由是“人”无独立自主的能力:人身是“五蕴”的假和合,由因缘条件形成,并受其制约;人生流迁是“十...

无我(梵文Anatman),亦称“非身”、“非我”、“非神”。“诸法无我”,为佛教基本理论“三法印”之一。原词在巴利语、梵文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意义也有差异。基本意义有两种:“某物不是我”或“某物中没有我”。汉译佛典相应译为“非我”与“无我”。“我”(梵文Atman)是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有种种解释。佛教用以指永恒不变、独立自在的实体。否定有这样“我”的真实存在,即是“无我”。《金刚经》“无人无我无寿者”,亦作“无补特伽罗”。早期译家以为人身“无主”,是“苦”与“不净”的容器,故译作“非身”;又从三世因果、业力不失的角度,将“我”译作“神”或“识神”,“无我”即是“非神”。人而没有自我,不能作自身的主宰,是一切“苦”的基础。“苦”的性质有三,“无常”、“空”皆原自“无我”。其所以“无我”,根本理由是“人”无独立自主的能力:人身是“五蕴”的假和合,由因缘条件形成,并受其制约;人生流迁是“十二缘起”的过程,遵循严格的因果律;人生“无常”,毕竟空无。世人没有认识到“无我”的真谛,追求和执著有“我”的观念,是作茧自缚,被称为“我执”、“我见”,成为“四颠”中最重要的“颠倒”。

及至大乘兴起,将此种“无我”论称作“人无我”;将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空观”,名“分析空”。大乘认为,不但“人无我”,而且“法”亦“无我”。此“法”特指构成人身的“五蕴”和决定人生流程的“十二有支”,以及十二入、十八界等,被小乘佛教视为永恒的单一性的实体,即所谓“自性”。“人无我”亦名“人空”、“生空”、“人我空”;“法无我”亦称“法空”、“法我空”、“自性空”。此二种空观亦略作“二空”,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空观的重要标准。 “人无我”说为三界轮四等宗教观念和修道之正天的宗教实践,带来无行为主体的困难,部派佛教曾用种种办法,以种种名称,加以弥补,犊子部更公开承认“我”的存在。“法无我”说在理论上批驳了“人无我”说,但采取了更加虚无主义的立场,由此产生了“二谛”的理论,用以调和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其中有的认为,虚无主义导致否定因果,否定修持,其危害比“我见”更甚。及至瑜伽唯识,心识的作用被提到自由意志和派生世界的高度,于是出现了所谓“一心”、所谓“阿赖耶识”、“如来藏”等精神本体。及至《大般涅槃经》等流通,更把“常乐我净”作为涅槃的属性,潜存在一切众生之中,成为被开发、被追求的目标。于是,“无我”的观念又与佛性之“我”即“大我”同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无我茶会”的主旨精神
1.无尊卑之分因座位是抽签决定,不设贵宾席、观礼席,但可以有围观的朋友,表现出无尊卑之分的精神。而且席地而坐,不但简便,亦没有桌椅的阻隔,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之更为坦然亲切。2.无报偿之心每人奉茶给左边(或右边)的茶侣,但喝到的茶却来自右边(或左边),自己要奉茶给谁喝,或接受谁的茶,事先均不知道,也无法从自己所奉茶的人中获得回馈,这就是无所为的奉茶法,目的在培养人们应“放淡报偿之心”。3.无好恶之心每人自行携带茶叶,种类不拘,因茶为自备,每一个人所喝到的茶可能都不一样,如此就可以品茗、欣赏到不同的茶,而无好恶之分,希望大家以一种超然的心情品尝每人带来的茶叶。4.无流派与地域之分茶会中的茶具和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但以“简便”为原则,祛除多余的形式规范,才有足够的心情与时间享受茶会的意境,且不易流为器物的竞赛。5.求精进之心“将茶泡好”是茶道的基本精神,故事先要有足够的练习,否则不论是将...
·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
“自反”、“无我”是陆九渊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术语。“自反”是为学、明理的根本途径,与“用心多驰骛于外”相对;“无我”就是“忘己”,是明理、致知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从认识论和宇宙观的角度来理解陆九渊的“自反”和“无我”,他们说:“陆九渊从‘切己自反’出发,他既反对‘见闻之知’,也否认实践。”“不仅主张‘安坐瞑目’,反对感性经验,而且也无须书本知识。”“在不承认别人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我’;在抹煞客观实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
· 茶文化―品茶论道―无我茶会
“无我茶会”是创立于台湾的一种大众饮茶形式,其创立者为台湾茶文化专家蔡荣章先生等人。自1990年5月在台湾首次举行“无我茶会”以采,“无我茶会”的形式受到广泛的赞誉,其人数也从首次的60人发展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不仅在中国的台湾、香港以及大陆地区得到认同,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纷纷举办“无我茶会”,“无我茶会”第一届在台湾省台北市举办,参加人数60人;第二届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办,参加人数100人;第三届在日本京都举办,参加人数250人;第四届在韩国汉城举办,参加人数300人;第五届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办,参加人数300人;第七届在台湾省举办,参加人数1000人。“无我茶会”的参加者日众,“无我茶会”这种形式也日趋国际化。“无我茶会”的始创者蔡荣章先生曾说:“人类的物质越趋丰富,人心就逐渐浑浊,只重视知识的培养,心灵的源泉渐渐地干涸,空虚……”所以,为了精神上的充实,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
· 一缕袅袅青烟,带你进入无我之境
中国人喜爱焚香,乃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习惯,古人常说焚香静心,这重点就是一个“静”字。焚香静坐,与古人心境相通,道法上古,香禅一味,似乎没了古今,也没了人我。焚香,实是借此以超越自我的一剂良方。这大概也是香文化在中国能够代有新人、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然而焚香静坐之“静”,并不是指物理现象的寂静无声。所以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静”呢?明朝有位高僧名云栖袾宏,别号莲池,人们尊称为“莲池大师”。他留有许多著作,其中有一本修心所得的《竹窗随笔》,十分有名、流传极广。《竹窗随笔》中有《厌喧求静》一文,为我们道出了“静”的真意——“有习静者,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碍。夫人声可禁也,鸦鹊噪于庭,则如之何?鸦鹊可驱也,虎豹啸于林,则如之何?虎豹犹可使猎人捕之也,风响水流、雷轰雨骤,则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则道终不可学矣!”香,是静的文化。古人于焚香静坐中省察...
· 茶文化―茶文茶诗―无我之光.百合飘香
第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在台湾举行,其中台湾茶道表演的部份,配合相关艺术呈现舞台,共有五个主题。香道的表演则有两个单元,其一是「无我之光」,其二是「百合飘香」。由于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采用七彩虹为会的标志,取意于虹之七彩是从无的空中产生,而又从七彩渐渐淡化而归于无,因此这次「无我之光」的香道演出是以一个可点燃四十九枝香的彩虹香炉作为道具,象征无我茶会的茶道香火向四面八方传递,并希望经由无我茶会的推广,能发挥社会群伦教育的作用,在这功利的社会里,激发无我无私「真我」的精神。真正的香是无拘无束的香,是历经众香而不被羁绊的解脱之香,而最好的香就是没有香。不是吗?因为真正的水是无色、无臭、无味,所以才能衬托出各种茶不同的色、香、味,而没有色彩的「空白」才能出现七彩。《圣经.雅歌篇》是以色列最伟大的王「所罗门」所写下的情歌,共有八章,其中就有五章以百合花来歌颂纯洁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