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四圣谛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2
转发:0
评论:0
四圣谛(梵文:Catursatya),亦称“四谛”。“谛”,意为真理或原理,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对世界及人生的价值判断。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共有八种:生、老、病、死、忧悲恼、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归根结蒂,是由于五盛阴的缘故,从而把社会与人生之苦归结为人的心理与生理之苦。集谛探究产生“苦”的原因,认为人生之苦均由贪欲、嗔恚、愚痴等“三毒”引起,其中尤以欲望使人执著肉体为“我”;执著外界事物为“我所”;从而在三界造业轮回。灭谛描述涅槃之妙乐,鼓励人们追求解脱的最高境界。道谛叙述趋向解脱的八种方法,即“八正道”。佛教认为:“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中阿含经》卷七)有的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所悟即此“四圣谛”,并谓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转法轮时从不同角度讲了三次四谛:一、示转,从正面肯定四谛;二、劝转,指明在修行中

四圣谛(梵文:Catursatya),亦称“四谛”。“谛”,意为真理或原理,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是对世界及人生的价值判断。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共有八种:生、老、病、死、忧悲恼、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归根结蒂,是由于五盛阴的缘故,从而把社会与人生之苦归结为人的心理与生理之苦。

集谛探究产生“苦”的原因,认为人生之苦均由贪欲、嗔恚、愚痴等“三毒”引起,其中尤以欲望使人执著肉体为“我”;执著外界事物为“我所”;从而在三界造业轮回。

灭谛描述涅槃之妙乐,鼓励人们追求解脱的最高境界。

道谛叙述趋向解脱的八种方法,即“八正道”。佛教认为:“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中阿含经》卷七)有的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所悟即此“四圣谛”,并谓释迦牟尼在鹿野苑时从不同角度讲了三次四谛:一、示转,从正面肯定四谛;二、劝转,指明在修行中对四谛应采取的态度;三、证转,阐述对四谛已达到的认识或修行的结果。由三转四谛,共可分成十二行相,并称:“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谛
简介梵语satya义为真实的道理即真理;古汉语谛字原义是审知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据四谛,否则将难免流变。四圣谛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灭与灭苦的方法。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这是从表面现象到深层原因的逆推过程。反过来说,就是修道除恶、灭贪嗔痴,就可以避免痛苦,脱离轮回。四圣谛释迦牟尼佛于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后,至鹿野苑初转法轮,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杂阿含经·三七九·转法轮经》:苦谛苦谛(Dukkha):经验向佛陀证明,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当然有苦有乐,但使人难以忍受的是诸行无常。生、老、病是众生所必经的,“我”由五种物质与精神(五蕴)合组而成,只是短暂而偶然的产物,没有持久、常住、永恒的东西。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
· 圣聂勒、圣亚基略及圣多弥谛拉
历史圣聂勒、圣亚基略及圣多弥谛拉,由彼得·保罗·鲁本斯所绘对三位圣人的敬礼是很古老的,可以回溯到四世纪,前二位圣人被记载于《哲罗姆的殉道者目录》MartyrologiumHieronymianum中,他们的墓冢早先位于殉道者墓窟的多弥谛拉墓窟中。在13世纪,两位殉道者的圣髑与多弥谛拉的圣髑一并从殉道者墓窟移往为他们建造的位于阿德提纳大道的圣聂勒和圣亚基略大殿。大圣额我略教宗曾经说:“我们敬礼这三位圣人,因为他们生前轻视世俗,把世俗荣华富贵踏在脚下。”他这是在圣多弥谛拉墓上建起的圣堂中说的。圣女多弥谛拉是出身罗马的贵族,与图密善皇帝有亲戚关系。因为信仰基督教,被放逐到朋西亚岛。圣聂勒、圣亚基略二人是图密善皇帝手下的卫士。为了生活关系,作了暴君的鹰犬。有一天,他们突然受到圣宠的光照,放下武器,皈依天主教,被官兵逮捕。他们坦认信奉基督,与多弥谛拉一同被放逐到朋西亚岛。根据传说,他们两个受了宫刑,...
· 谛
字根梵文सत्य(Satya)有真实、真理的意思。也有现实之意。字根来自梵文形容词सत्(sat)的现在分词形态,源自于梵文动词asti(有)。梵文动词字根as,对应于原始印欧字根*h₁es-,英文Be动词的is也源自同一个字根,意思同于英文的tobe。有情(sattva)也是来自这个字根。古汉语“谛”字原义是审知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因此被用来翻译这个梵文名词。类似名词梵文:bhūta也有真实的意思,但是与梵文:Satya使用在不同的段落中,两者涵义有些许不同。概说佛教中谛所指可以归纳为两种:世俗谛与胜义谛,也就是所谓的二谛。
· 真谛
历史背景中国北传佛教以中国为中心。东汉桓帝时,洛阳已成为佛教传播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动乱,人民苦难,期望从宗教中寻求安慰,佛教得到广泛发展。真谛所处的中国是宋、齐、梁、陈四朝偏安于江南的时期,史称南朝。这段历史的演变大致如下: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建宋,宋历8帝共60年。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建齐,齐历7帝共24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梁历8帝共56年。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建陈,陈历5帝共33年。公元589年,陈被隋所灭,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结束。印度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境内拉吉其尔以北)已成为笈多王朝及其以后的学术文化中心。人物生平早年:精通大乘佛教真谛(公元499——569年),梵名拘那罗陀或波罗末
· 昙谛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