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豫剧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5
转发:1
评论:0
历史沿革起源豫剧演出关于豫剧的起源最初有三种说法。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清代李调元的《剧话》中有的记载:“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人们据此认为豫剧是由“弦索”直接演变而来,形成于明朝;二说,明朝中后期,在中原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精华发展而成。依据是《清稗类钞·戏剧》“土梆戏”的记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三说,明朝末期在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河南民歌和小调相结合而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瓦舍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

历史沿革

起源

豫剧

  豫剧演出

关于豫剧的起源最初有三种说法。 一说 ,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清代李调元的《剧话》中有的记载:“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人们据此认为豫剧是由“弦索”直接演变而来,形成于明朝; 二说 ,明朝中后期,在中原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精华发展而成。依据是《清稗类钞·戏剧》“土梆戏”的记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 三说 ,明朝末期在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河南民歌和小调相结合而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 瓦舍 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从 干梆子 到 土梆子 再到 河南梆子 最后演变为 豫剧 ,就是现代豫剧发展衍变的整个脉络。

明清时期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河南的“内十处” 和“外八处” 在明清时期就流行“河南讴”。据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收徒办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豫剧作为清初大一统“梆子腔”的一个支系。十八世纪前期开始,在曲牌体中楔入十字句,名“十字调梆子腔”。后又加进“集唐”七字句,一度被称作“干梆戏”或“梆子秧腔”。随着曲牌的减少,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基本形成以板腔为音乐主体形式的梆子戏,距今已有200余年。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昆曲作为戏坛霸主的“雅部”,逐渐让位给产生于民间作为“花部”的各地方戏剧种。豫剧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壮大起来的。清咸丰至光绪年间,豫西一带有十八位演员因其唱作俱佳,被誉观众为“ 十八家老国公 ”。清光绪十年(1884年)创建于密县的密县八班是河南梆子科班,密县八班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时候聘请了豫西“十八家老国公”的部分艺人,此时新老结合,各有绝技,至民国初期名满豫西各县,人们称之为“ 万将无敌戏班 ”。清未民初,河南梆子在开封的演出已趋于成熟,《重修明皇宫碑》中记载的大量演员、班社都是演唱河南梆子的。同时,东到商丘,南到驻马店,西到义马,北到滑县,河南梆子占据了河南省的整个中心地域,梆子戏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曲调,如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洛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  

豫剧艺术

艺术特色

豫剧

  豫剧演出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豫剧以唱见长,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 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中原艺术魅力。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一般称为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 四生 是指正生,二生,小生和武生。正生又称红生、大生、大红脸;二生又称二红脸、马上红脸;小生后来又分出娃娃生;武生又称边生。 四旦 是指正旦(青衣、闺门旦)、小旦(花旦)、老旦(婆旦)、彩旦(泼旦、丑旦),后来又有了帅旦、武旦(刀马旦)。 四花脸 是指大花脸(含白脸)、二花脸(或称武花脸、摔打花脸,以后又分出毛脸)、三花脸(丑)、黑脸。

艺术形式

豫剧艺术形式表现在“四功五法”上,“四功五法”是豫剧演员基本功的统称。 四功 是指唱、念、做、打(舞),“唱”即演唱者随剧情、人物性格、思想和情绪的发展变化用声乐技巧生动表现出来,唱要求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念”是指念白,用接近于生活的语言,以韵律化的方式展现的对白,是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戏曲对白;“做”泛指表演技巧,特指舞蹈化的形式动作;“打”是传统武术在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化体现。 五法 是指手、眼、身、法、步,“手”是指各种手势动作;“眼”是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是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是指各种形式的台步;“法”则总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

唱腔

祥符调 是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豫东调 也称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豫西调 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沙河调 流行于沙河流域,这种腔调是祥符调和南阳梆子相结合的产物,在祥符调还没有流传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带的沙河西岸,流行着南阳梆子,后来祥符调在漯河、周口一带扎下了根,又吸收了南阳梆子的精华后而形成的一个流派。 高调 在豫鲁冀三地交界处还有一个流派叫高调,高调与其他流派愈走愈远,最终脱离了豫剧形成了新的剧种叫大平调。

主要流派

主要团体

河南省 :河南豫剧院以及包括开封市豫剧团、洛阳市豫剧团等在内的河南18个地市豫剧团

河北省 :邯郸东风豫剧团 、河北省春燕豫剧团 、河北省平原青年豫剧团、邢台市豫剧团

陕西省 :西安市豫剧团、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

山东省 :济南市豫剧团、济宁市豫剧团、聊城市豫剧团、菏泽市豫剧团

湖北省 :襄樊市豫剧院、十堰市豫剧团、老河口市豫剧团 、武汉市豫剧团、湖北省豫剧团

安徽省 :毫州市豫剧团、淮北市豫剧团、濉溪豫剧团、阜阳金鹏豫剧团

四川省 :四川省豫剧团

江苏省 :江苏省梆子剧团、徐州豫剧团、丰县小皇后豫剧团

甘肃省 :兰州市豫剧团、甘肃省豫剧团

山西省 :太原市豫剧团、大同市豫剧团、阳泉市豫剧团 长治市豫剧团

黑龙江省 :鹤岗市豫剧团、哈尔滨市豫剧团、伊春市豫剧团

新疆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石河子市豫剧团、农九师豫剧团

台湾 :台湾豫剧团

部分剧目

朝阳沟

七品芝麻官

宇宙锋

穆桂英挂帅

花木兰

参看

梨园春

中国豫剧节

香玉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南-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河南的主要剧种,也是流布全国的大剧种。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等多种地方唱调。豫剧的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都有丰富的唱腔音乐,旦行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流派。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剧照
· 司凤英豫剧四大坤旦之一
简要介绍:司凤英(1919―1980)女。河南开封人。豫剧四大坤旦之一。1927年,入开封老艺成艺班学艺。中文名司凤英出生日期1919逝世日期1980性别女个人经历坐科期满后,1930年首次在开封国民戏院挂牌演出。1937年,在开封豫声剧院与陈素真及常香玉演出轰动开封市。1937年冬到1938年春,河南首府开封,狮吼、豫声、醒豫三班戏都唱得很红,观众把三班戏的台柱评为豫剧三鼎甲:状元―陈素真、榜眼―司凤英、探花―常香玉。1953年,她担任范县光明豫剧社主演,边演出,边培养青年演员。1954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和华东戏曲会演,她演出的《刀劈杨藩》《无盐出征》均获奖。1959年,调聊城艺术专科学校任戏剧班教师。1961年秋,聊城艺术专科学校停办后,先后任聊城专区、莘县剧团辅导员,聊城专署文教局艺术组研究员。系中国戏剧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1980年6月19日因病逝世。代...
· 著名豫剧丑角大师牛得草
牛得草(1933―1998年5月30日),男,汉族,著名豫剧丑角大师,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开封市人。原名牛俊国,牛得草是艺名。与陈素真、常香玉和唐喜成等大师一样,牛得草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豫剧爱好者的喜爱。他技艺精湛,擅长丑角,唱腔诙谐幽默,自成流派。代表作品有《卷席筒》《唐知县审诰命》等。1993年参与春晚,戏曲小品:《群丑争春》。后者由牛得草亲自执笔并主演,在1979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七品芝麻官》并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片奖。他的学生有金不换(梅花奖得主,现任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张仙草(全国豫剧十大名丑获得者之一)等人。1998年5月30日,牛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终年65岁。艺名来历]牛得草――姜昆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小时候他从师豫剧名丑李小需,专攻丑行,宗祥符调,可那时他连个名字也没有。大家管他叫“小牛”。后来团里一位老艺人为他取...
· 汉族文化汉族地方戏豫剧简介
豫剧为我国“八大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洛阳、也是河南的主要剧种,在国内外影响仅次于京剧。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