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青花瓷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6
转发:0
评论:0
定义与分类青花真品与仿品左图:明景德镇窑葡萄纹大盘,现藏大英博物馆,真正的青花右图:16世纪中叶土耳其釉陶盘,现藏大英博物馆,青花仿品广义广义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石胎瓷(英语:Stoneware)和瓷器。由中国青花起源,影响到其他地区,如代尔夫特蓝陶。狭义狭义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镇窑产品为标准器,要满足如下特征:胎体要完全瓷化,呈现纯白的半透明状,即青花必须首先是瓷器;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颜料发色;外罩透明釉,即青花必须是釉下彩;最终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狭义的青花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地的用料几乎相同,祇是微量金属元素不同,所以发色有别。发展历程准备期:分离的蓝与白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伊什塔尔城门,佩加蒙博物馆复原展出9世纪,唐白瓷与伊拉克锡白釉陶(英语:Tin-glazedpottery),大英博物馆藏准备期:分离的蓝与白为生产青花,首先就要能够生产高质量的蓝色和白色...

定义与分类

青花真品与仿品左图:明景德镇窑葡萄纹大盘,现藏大英博物馆,真正的青花右图:16世纪中叶土耳其釉陶盘,现藏大英博物馆,青花仿品

广义

广义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石胎瓷(英语:Stoneware)和瓷器。由中国青花起源,影响到其他地区,如代尔夫特蓝陶。

狭义

狭义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镇窑产品为标准器,要满足如下特征:

胎体要完全瓷化,呈现纯白的半透明状,即青花必须首先是瓷器;

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颜料发色;

外罩透明釉,即青花必须是釉下彩;

最终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狭义的青花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地的用料几乎相同,祇是微量金属元素不同,所以发色有别。

发展历程

准备期:分离的蓝与白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伊什塔尔城门,佩加蒙博物馆复原展出9世纪,唐白瓷与伊拉克锡白釉陶(英语:Tin-glazed pottery),大英博物馆藏

准备期:分离的蓝与白

为生产青花,首先就要能够生产高质量的蓝色和白色陶瓷。这一点是通过中国与西亚的技术与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得以完善的。

钴蓝

由钴料生成的蓝彩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均有悠久的历史。新巴比伦王国已经可以施用在玻璃、土陶(英语:Earthenware)等多种基质上。该工艺在波斯及时期又有传承发展,在西亚一直保持很高水准。

钴料的宝石蓝发色在中国也备受珍视:战国已有外罩蓝彩的陶胎珠子;唐代工匠则将钴料添加助熔剂,造出了釉上蓝彩,至8世纪初,高档蓝釉唐三彩已经较多出现。

白瓷

白瓷是由中国独立发明的:东汉墓葬曾出土釉色灰白的器物,北齐时烧制已俱备一定水准。隋代白瓷进一步发展,直至唐代真正成熟、遍布北方。同时阿拔斯王朝受中国输入陶瓷的影响,恢复了源自古埃及的锡白釉陶(英语:Tin-glazed pottery)。

有争议的青花8世纪,蓝花陶器,卢浮宫藏830年,唐巩义窑蓝花白釉浅碟,1998年从“黑石号”沉船打捞出水,海事博物馆及水族馆(英语:The Maritime Experiential Museum)藏9世纪,伊拉克产蓝花锡白釉陶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有争议的青花

9世纪至10世纪

扬州及洛阳等地的考古证据表明,至少于唐代已经形成白地蓝花器物。最重要的实例来自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所属海域打捞出来的一艘830年阿拉伯沉船,外在特征已经很近似标准青花。

唐代蓝花白瓷有如下特点:

胎体厚重,质地粗松,有大小不均的气孔或气泡。其色泽无法达到纯白,泛灰或泛黄。

器物外罩满釉,器足底露胎。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釉色白泛黄色或灰色,有些呈乳白色,开片呈冰裂纹。釉面较薄,最薄处仅0.1mm。胎釉之间有化妆土,结合不够紧密。

钴料发色呈现蓝色或蓝中含紫,晕散,有黑色结晶点。浓重或浅淡均有出现。部分青花纹饰有明显凸起。

常见纹饰开始摆脱唐代常见的不规则斑点块面向线描图案转化。花草纹(宝相花,团花,四瓣小团花,蔓草莲花)如意头形卷云纹,蝴蝶纹(两翼和须清晰可辨)几何图样(菱形纹,方格纹),斑点,条形。纹饰繁简与时代前后无关。

根据化学测定,钴料低锰高铁,含硫无砷,与波斯钴料特征不符,可能来自南非,中亚或者甘肃;胎体成分与巩义窑白瓷一致,可能就是后者出产。但是也不能排除长沙窑。推测烧成温度在1200℃至1230℃之间。

然而唐青花是否属于釉下彩难以确定。烧成温度不稳定,有青花凸出釉面,胎色黄白,说明温度比较低。呈现釉上彩的特征。也有胎色灰白,说明温度较高。从残片断面可知,钴料虽然深入釉面,但是并没有触及化妆土,而且下层边缘模糊。

9世纪至10世纪,阿拔斯王朝在锡白釉陶上加绘蓝色或者蓝绿交替纹样,出现以阿拉伯文字和几何图形装饰的白地蓝花土陶,并且逐步提高烧制温度,向石胎瓷转化。其外在样式与青花几乎没有区别,可以视为后者在美学上的滥觞。

10世纪至13世纪

宋代生产透明釉下青花。工艺方法,钴料来源和纹饰特征,与北方唐青花并无直接继承关系。1957年3月浙江省博物馆在龙泉金沙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塔基夯土中发现四块青花瓷片;1970年在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环塔基时也发现瓷器残片。足以证明至少在北宋初年浙江已经有青花生产。唐有青花而宋未能盛行,不是技术限制,而是与宋人崇尚素洁的审美不符。

真正的青花1351年,元景德镇窑大维德花瓶,大维德基金会藏,大英博物馆展出元末明初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1950年沐英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左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右前:永乐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大维德基金会藏品,大英博物馆展出

真正的青花

工艺上,青花诞生要满足4个条件:①稳定的钴蓝料配制技术,②成熟的釉下彩工艺,③高超的瓷器绘画技术,④白瓷烧制工艺 在早期,能够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祇有景德镇,其他地区只能生产仿青花风格的陶器或石胎瓷。

元代

标准青花无疑诞生于元代,然而此说在中国产生较为晚近。《格古要论》曾提及青花。因其成书于洪武年间,去元未远,可以推测元代当有烧制。吴仁敬指出江西南丰窑‘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首倡该观点,但是影响有限。直至1952年,大维德花瓶被确定为至正十一年(1351年)之真品,国人才普遍接受元代出产青花。此后不断发现存留至今的实物,又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可以相对应的瓷器残片。元代青花已经十分精美,纹饰绘画技法娴熟,青料发色纯正,烧造技术成熟,已经完全符合现代青花的标准。

元代中期青花业已成熟,有大量输出海外。元末,江西很早就脱离蒙古政府实际控制,景德镇也为朱元璋麾下所控制,并成为其重要的来源。自此直至明朝建政初年,期间瓷器生产保持一贯工艺,极难断代。故而西方学术界倾向于将元代至明初的青花统一划归入“14世纪的青花”。至今早期实物的断代和研究依然是难题。

元代青花具有如下优点:

体形硕大。花口大盘与大罐的工艺在明初反而退步,至宣德后则失传。

用料上乘。无论制坯所用瓷土、绘画所用青料,均超出后世,可能在当时即已告罄。

绘画非凡。纹饰题材之丰富与绘画技巧之高超,比明代有过之无不及。

窑艺出众。以青花发色而论,可以生产带锡斑与纯蓝色两种,可见对炉火温度控制已经得心应手。

装饰特点

划花技法减少,印花增多,新增镂花,而描绘成为主流。所绘图样布局层次多,画面满,但是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瓶、罐的腹部和盘、碗的中心安排主要纹饰,其他部分填充辅助纹饰。通常出现的植物纹饰有:松竹梅、牡丹、莲花、西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动物及瑞兽有:龙、凤凰、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螳螂、蟋蟀;其他纹饰,如珠竹石、杂宝、十字杆。辅助纹饰有:卷草、锦地、回纹、钱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变形莲瓣、缠枝花卉等。

明代

明代被部分学者视为中国瓷业的最高峰,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青花。

宋元罕有青花记载;明初人鄙薄其流俗,加之因憎恨外族入主而不提元人艺事,致使青花来源不明,其始制年代存疑,令后人误以为明代首创青花。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以前,该观点占据主流,于古董行业尤为盛行。文献记载的最早带有款识的青花器物就是永乐青花压手杯,且有实物存世,现藏北京故宫。

明代青花仍有相当存量,很早就被后人珍赏研究。明代共有17朝,除去建文、洪熙、泰昌之外其余朝代均有传世或出土瓷器。传统瓷学祇把明代分为“永宣”“成弘”“嘉万”3个时期,其余则存而不论。

准备期

洪武官窑以釉里红居多,传世青花则极为罕见。器物坯体粗重厚实,尚未脱离元代粗犷的风格。所用青料依然来自海外,但是普遍发色不佳,蓝中现黑。开始简化图案布局,趋向于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也不如元代规矩。

永宣

在明末至清代的好古赏古风潮中,世间可见最古之带款青花出于永乐宣德时期。其中宣德器常见,永乐则极为罕见。因其形制相近,不易区分,故合称“永乐宣德,青花之王”,被视为中国青花的黄金时期。又因为郑和从西洋带回“苏勃泥”青料,史有明文。清末至民国古董行业一般认定青花发端于永乐。也有识者依据的,以洪武为开端。但是无论如何不出明代的范围。

胎体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永乐釉层尤为肥润。骨料发色浓艳,高铁低锰,因而减少了蓝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可以烧成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高铁的部分往往会在蓝色区域出现黑色结晶斑点,称为“锡斑”,会局部下陷,成为此时瓷器的标志。

器物外型趋于清新流丽,但是仍然有较大的盘碗。广泛吸收外来造型因素,完全转化为中华气派。现存器物以宣德大盘为最多。

图案装饰更为秀丽典雅,植物纹最为常见,瑞兽纹则以龙凤为主。

黑暗期

正统至天顺的30年间,青花制造并未停滞,祇是不再书写年款而难以区分。

成弘

成化青花除去早期产品外,开始改用平等青,发色淡雅,不再出现黑斑。器物造型减少,擅长玲珑精巧的小型器物。

弘治基本延续成化风格,官窑创制莲池龙。

正德青花胎体厚重,发色发灰,釉色闪青,常常以地区文字装饰。

嘉万

嘉靖所用青料,低铁低锰,发色蓝中带紫,较为浓艳,但是没有黑斑。此时人工调配青料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技术已经颇为成熟。道教题材增多。隆庆与嘉靖类似。

万历青花发色微微泛灰。

清代

清代260余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不仅景德镇官窑继续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水平,民窑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顺治已经复烧官窑。

顺治

传世顺治青花,以民窑器居多:国内保留的多为庙宇贡奉器物以及少量笔筒、碗、盘,发色比较灰暗;流出海外的则多为日用外销瓷,沿用明代设计,制造精细,发色青翠。顺治十四年以前,写款往往用隶书。

康熙

康熙初年官窑复苏,青花并非其主要产品,但是在质量上达到了清代高峰。青料是浙江料,改进了提炼方法,发色十分鲜艳,被称为“宝石蓝”、“翠毛蓝”。蓝色可以细分为8至9个层次,可以完美地再现中国画的水墨渲染效果。分水技法广泛应用,在蓝色渲染部分常常可以看见工匠的指纹痕迹。大件器物罕见,一般不写本朝款。

民窑青花发展极大,其中质量甚至在官窑之上。器物形制多样,大件器物尤为丰富,保存在海外的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极高。装饰多样,除去纹饰外,也有整幅画片出现,

雍正

雍正青花已经成为常见用器,官窑与民窑均大量生产,工艺精湛,比较淡雅。官窑器物造型追求摹仿宣德青花,并且全面摹仿明代著名青花产品,惟妙惟肖。另有部分全新设计的造型,康熙时期大件式样少见。装饰更加图案化,战争画片消失。青花釉里红达到历来最高水准。

生产工艺

青花瓷与其他釉下彩瓷器生产流程并无本质区别,可以分为备料、制胎、彩绘、上釉、烧制等5个阶段。

备料

青花所用原料可以分为3种:坯胎原料,釉用原料,钴料(彩料),分别需要不同的工艺配制。

坯胎原料

景德镇传统坯体可以祇用瓷石,烧成软质瓷;也可以用瓷石和高岭土的混合物,最终得到硬质瓷。瓷石需要经过水碓粉碎。高岭土无须粉碎,但是仍然需要淘炼精制。从明代到清代,淘洗工艺不断提高,因而胎体愈发细腻。

釉用原料

景德镇传统釉料需要添加釉灰。

钴料

古代手工制备的钴料需要根据产地而调整配方与工艺,很多已经随着矿产枯竭而消亡。景德镇使用时间较久,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的是“珠明料”及“浙料”。珠明料在不同时间及产地成分相差很大,通常精选后天然矿石的氧化钴含量在5%左右,绘制后颜色较淡,不宜直接使用,需要再加工。先用水搓洗数次,再入窑炉煅烧。将煅烧后的钴料再次拣选分级,再次粉碎,在瓷质研钵中研磨。最初几次研磨之后要漂洗,去除杂质及可溶盐类。逐次研磨,越细越好。

钴料在完全制成之后,应带水贮存在容器内。

具体制作方式为在素色瓷胎上用蓝色颜料描绘后,在表面涂无色或浅色的釉,然后入窑烧制。成品底色为纯白或粉白,花纹颜色为青黑、深蓝;后期使用含氧化钴(Co3O4 )颜料的则呈亮蓝色。有些青花瓷器在白、蓝两色之外,又加以粉彩或描金装饰。

淘炼胎土: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岭土烧制成的,天然瓷土含杂质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杂质,将来烧成的瓷器才会坚致细腻白润。

制胚:淘洗好的瓷土制成各种器形晾干的过程。

绘画:等干燥后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绘制图案。

罩釉:把已经画好纹饰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层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烧制:将罩釉后的瓷胚经高温烧制,釉下的青花料就呈现出美丽的蓝色。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烧成后瓷器表明的纹饰呈现棕色而不是蓝色。

参见

中国瓷器与陶器

苏麻离青,郑和自西洋带回的青花染料,以色彩鲜艳著称,产地应在波斯。

回青,来自中东的青色颜料

青花白瓷

俄罗斯青花瓷(英语:Gzhel)

台夫特陶器,荷兰的青花瓷

参考资料

青花专题书目

刘莉; 汤洪泉. 青花瓷知识三十讲. 我爱收藏 第1版.北京:荣宝斋. 2004年12月. ISBN 9787500307563 (中文). 

朱裕平. 元代青花瓷. 中国青花瓷史 第1版.上海: 文汇. 2000年12月. ISBN 7805317828 (中文). 

张英. 元代青花与五彩瓷器 第1版.沈阳: 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0年9月. ISBN 7806013237. 

王健华. 单国强, 编. 明清官窑青花瓷识真. 中国文物识真丛书 第1版.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2年10月. ISBN 7805809925 (中文). 

通用陶瓷书目

吴仁敬; 辛安潮. 中国陶瓷史. 中国文化史丛书 第1版.上海: 上海书店. 1984年3月 [1937] (中文). 

冯先铭. 中国硅酸盐学会, 编. 中国陶瓷史 第1版.北京: 文物. 1982年9月 (中文). 

冯先铭(编). 中国陶瓷. 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 修订本.上海: 上海古籍. 2001年12月. ISBN 9787532530014 (中文). 

冯先铭; 耿宝昌. 中国古陶瓷图典. “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第1版.北京: 文物. 1998年1月. ISBN 9787501009244 (中文). 

陆建初. 古陶瓷识鉴讲义(修订本) 第1版.上海: 学林. 1999年1月. ISBN 9787806165737 (中文). 

陈进海. 世界陶瓷艺术史 第1版.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 1995年4月. ISBN 9787531802747 (中文). 

祝桂洪.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南昌: 江西高校. 2004年10月. ISBN 7810754238 (中文). 

Harrison-Hall, Jessica.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陶瓷] 第1版.伦敦: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1年12月. ISBN 9780714114880 (英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青花瓷器
请专家鉴定下这个是什么时期的瓷器,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 关于“青花瓷”的古诗古诗词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的古诗古诗词青花瓷1、《青花瓷》轻抬素指慢拂弦。曲飘然,夜含烟。郁金堂浅,暗影画帏帘。望断天涯无去处,风不解,雨绵绵。小楼残梦锁经年。楚河寒,冷茶轩。空了胭脂,倦怠碧罗衫。紫陌红尘谁看透,一个字,几生缘。2、《青花瓷》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莹透的素颜,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3、《青花瓷》几生缘。紫陌红尘谁看透。曲飘然。空了胭脂。小楼残梦锁经年,雨绵绵,暗影画帏帘,倦怠碧罗衫,一个字,夜含烟。郁金堂浅。楚河寒,冷茶轩。望断天涯无去处,风不解。4、《青花瓷》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莹透的素颜,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5、《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青花浓淡出毫端,画上磁坯面面宽;织得卫风歌尚絅,乃知罩泑理同看。青料惟夸韭菜边,成窑描写淡弥鲜;正嘉偏尚浓花色,最好穿珠八宝莲。描写青花瓷的诗句1、《秋日三首》宋代:秦观月团新...
· 一首青花瓷,唱不尽传世青花瓷的美丽风韵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多为花草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青花缠枝宝相花香炉青拙堂编号:63067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另一处是19...
· 解读中国青花瓷背后的历史信息——青花瓷的兴衰
导读: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一个大项,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当年行销世界。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从现存的唐代青花瓷及考古发现的残片看,唐代青花瓷质量不是很高。宋代青花瓷没有大的发展,依然在摸索阶段。元代有一些着名的青花瓷用品传世,质量已有很大提高。明朝是青花瓷迅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间虽有衰落,但到了清朝康熙时,青花瓷达到顶峰。清朝中后期,青花瓷彻底走向衰落,已无在国际上无限的风光。我不是研究青花瓷的专家,本文只是从明代青花瓷的一些变化,探讨一下历史重大事件对于青花瓷乃至中国的影响。青花瓷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来自海外。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突飞猛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了来自海外的色料,明朝中前期也同样。专家称这种色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等。它是锰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的钴料,故而能烧制出漂亮的青色花纹图案。有学者从“苏麻离青”从发...
· 成化青花瓷器中的真“颜色”
如果成化斗彩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器品种,但论及工艺技术与艺术成就,成化青花则不相伯仲,甚至更为出色。而成化青花的清丽淡雅、烂漫天真,与雄浑浓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鲜明对比。成化朝的官窑青花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点是青花颜色清谈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成化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成化青花瓷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桅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常见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