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 肋架拱顶 ( 英语 : ribbed vault ) 。哥特式建筑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该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1137-1144年,圣邓尼斯修道院院长絮热(Suger,1081-1151)主持了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重建。圣邓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于8世纪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时期的一位圣徒圣邓尼斯(St. Denis,约258年卒)命名。絮热立志要把这座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教堂建成全法兰西的精神中心,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由絮热主持重建起来的这座圣邓尼斯教堂被公认为第一所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2世纪是法国哥特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13世纪,法国哥特式发展至纯熟境地,夏特尔大教堂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发展的不同风格阶段。夏特尔大教堂之后,法国兴起大教堂建设高潮,哥特式盛期到来。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伟大作品。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式等晚期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哥特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意大利的哥特式则更多保留有古典和拜占庭的传统。
哥特式绘画
与哥特式建筑不同,哥特式的绘画以及雕塑都无法严格界定,甚至难以确定某些手法是哥特式的特殊造型语言,但是二者依然有丰富的发展 。
在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雕塑出现大约50年后,哥特式绘画风格在13世纪的时候开始展露,从罗马式风格至哥特式风格的过渡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较之于前更加沉闷,黑暗和情绪化。这种转变在1200年左右始于英国和法国,1220年左右发展至德国,1300年至意大利。哥特绘画主要以4种形式出现:壁画,板画,插图和花窗玻璃画。作为早期基督和罗马传统的延续,在南欧壁画一直被教堂作为主要的图像表述方式。
风格特征
暗色调为主,充斥着鲜血、死亡、绝望、诡异的气息。绘画人物通常脸色苍白带血,姿势扭曲、诡异、惊悚。经常作用残缺的翅膀、羽毛、锁链等元素。而建筑则多为教堂,等具有宗教神秘性的事物。
代表画家
罗伯特·坎平
扬·范·艾克
哥特式文学
风格特征
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
代表作家与作品
华尔普(Walpole)《奥蓝托城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 )
英国作家安·莱德克利夫(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1794年),确立了哥特式小说的标准样式。
英国作家M.G.路易斯(Matthew Gregory Lewis)的《僧侣》( The Monk )1796年
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科学怪人》。
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黑猫》。
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 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 )《歌剧魅影》( Le fantôme de l"Opéra )
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
美国导演 蒂姆·伯顿《剪刀手爱德华》
哥特式音乐
风格特征
哥特式音乐具有悲伤、抑郁、深沉、触动人心等生征。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被认为和黑暗、鬼魅、奇异相连,沉迷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
早期充斥着抑郁厌世情调,音乐既冰冷刺骨,又带着精细的美感,是对于一切传统音乐的极端藐视。后期是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唯美主义近乎的追求。它挖掘放大人类的感情,引发审美和思考的空间,把音乐引发的艺术欣赏上升到哲学思考,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
代表音乐家
莱奥南 ( 英语 : Léonin ) (约1159-1201年)
佩罗坦(约1170-1236年)
参见
巴黎圣母院
科隆主教座堂
拜占庭式建筑
罗马式美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