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七年战争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1
转发:0
评论:0
背景1748-1766年的欧洲。红线代表神圣罗马帝国。这场战争经常被看作是发生于1740年-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延续。在这场战争中,以腓特烈大帝从奥地利手中夺取富庶的西里西亚省。奥地利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于1748年签署《艾克斯·拉·沙佩勒条约》以赢得重建军队与同盟关系的时间。她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奥地利放弃与英国的二十五年的盟约,欧洲的政治版图,在其后数年间被重新改写。普鲁士的唯一外部支持来自新盟友英国——其王室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遭到来自法国的威胁。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一对盟国对各自构成完美的互补:英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最高效的海军,同时普鲁士的陆军是欧洲大陆上最令人畏惧的力量。这使得英国可以集中她的军事力量投入殖民地的扩张。英国曾经希望这一在“外交革命”期间构建的全新同盟关系能够维持欧洲的和平,但事实上,这一体系却成了弥漫于欧洲各国上空的敌意在1756年最终爆发的催化剂。战争...

背景

七年战争

  1748-1766年的欧洲。红线代表神圣罗马帝国。

这场战争经常被看作是发生于1740年-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延续。在这场战争中,以腓特烈大帝从奥地利手中夺取富庶的西里西亚省。奥地利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于1748年签署《艾克斯·拉·沙佩勒条约》以赢得重建军队与同盟关系的时间。她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奥地利放弃与英国的二十五年的盟约,欧洲的政治版图,在其后数年间被重新改写。

普鲁士的唯一外部支持来自新盟友英国——其王室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遭到来自法国的威胁。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一对盟国对各自构成完美的互补:英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最高效的海军,同时普鲁士的陆军是欧洲大陆上最令人畏惧的力量。这使得英国可以集中她的军事力量投入殖民地的扩张。英国曾经希望这一在“外交革命”期间构建的全新同盟关系能够维持欧洲的和平,但事实上,这一体系却成了弥漫于欧洲各国上空的敌意在1756年最终爆发的催化剂。

 战争的另一起因则是英国与法兰西王国间日益升温的殖民地争夺。他们的势力范围在两个大陆上扩张,相遇并最终相互碰撞。北美大陆上的冲突甚至要早于欧洲。在那里,位于大陆东海岸的英国殖民地于1740年代晚期与1750年代早期向西扩张时与法国宣称主权的密西西比河谷构成冲突。同时为了防止弗吉尼亚与宾夕法尼亚的扩张,法国人于1750年代中期在现在的西宾夕法尼亚地区建造一系列的要塞。  

1756年1月16日,英国和普鲁士首先缔结《威斯敏斯特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这就大大触怒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

战略

在十八世纪的大多数时候,法国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参与战争:让殖民地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或仅向其提供少量的援助(派遣少量的或者缺乏作战经验的部队)。因为法国预想在殖民地的作战最终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这样的战略选择某种意义上是外部压力的结果。因为地理环境的阻隔,再加上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使得法国很难为其殖民地提供大量的补给与支援。同时数条漫长的陆地边界意味着一支高效的本土军队对于法国统治者来说必不可少。在这些军事上的现实必要性限制之下,法国政府将其战略重心过度向位于欧洲大陆的军队倾斜也就并不令人意外了。她将大多数军队集结于欧洲大陆,期望这支力量能在家门口取得胜利。她的计划则是战至在有利条件下结束敌对状态,然后于条约谈判中以在欧洲的领土所得换取失去的海外领地。但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在此次战争中取得成功,因为殖民地确实毫无悬念地失去了;而欧洲的战事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进行得很顺利,但在其结束时,法国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可以补偿殖民地损失的欧陆战果。

英国人同样基于现实理由做出战略倾斜——则倾向于避免在欧洲大陆上的大规模会战。他们试图寻求同一个利益与他们的敌人——尤其是法国——针锋相对的欧陆强权结盟以弥补其在欧洲大陆的不足。在七年战争中,英国选中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家腓特烈大帝,以及他的普鲁士王国——后来成为了逐渐崛起的中欧强权——作为她的主要伙伴,并为腓特烈提供大量的资源以支援其作战。与法国构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充分利用其海军力量积极介入殖民地的战争。英国人采用了海上封锁与炮击敌港口的双重战术,并且将海上运兵做到了极致。他们有效袭扰了敌方船只,并且在邻近的己方殖民地支援下对敌方殖民地展开攻击。

俄国人和奥地利人则旨在同法国一道削弱普鲁士——这个家门口的全新威胁——的力量。他们于1756年提出共同防御(普鲁士)的计划,以及由奥地利和俄罗斯对普鲁士发动进攻,由法国提供经济支援的计划。

欧洲战场

1756年普鲁士的辉煌胜利

七年战争

 罗布西茨会战形势图。奥地利:蓝色;普鲁士:红色。

英国首相纽卡斯尔公爵对于这一新的联盟体系能够阻止战争在欧洲爆发持乐观态度。但此时,一支庞大的法军部队已经于土伦集结,而后法国对地中海上米诺卡岛的进攻标志着法国对英国战争的开始。英国尝试缓解紧张局势的努力在米诺卡岛之战中遭到挫败。该岛于6月28日被攻占(为此海军将领约翰·宾 受到军事法庭审判并被处决)。英法两国于5月18日正式宣战,这已经是两国于俄亥俄谷地爆发冲突的近两年后了。

收到北美地区已经发生冲突的报告,并依据英普同盟获得英国的支持保证后,腓特烈二世于1756年8月29日正式跨过萨克森边界,他将此视作针对法奥联军对西里西亚即将发动的攻击的先发制人的大胆行动。腓特烈二世为此次对奥战争设定三个目标。首先,腓特烈打算彻底占领萨克森以消除其对普鲁士的威胁;然后利用萨克森的军队及财富支撑普鲁士的战事。腓特烈的第二个目标则是进军波希米亚,在那里他可能为他的军队建立由奥地利负担的冬季营地。第三,腓特烈意图从波希米亚进攻摩拉维亚,夺取奥尔米茨的要塞,然后进军维也纳以迫使奥地利停战。

依照这一方案,在为西里西亚的陆军元帅库尔特·冯·什未林留下25,000名士兵以防御来自摩拉维亚或匈牙利的入侵,以及命令在东普鲁士的陆军元帅汉斯·冯·列瓦尔德(Hans von Lehwaldt)防御来自东方俄国的任何入侵行动后,腓特烈开始率领军队进攻萨克森,普军分成三路进军,位于右翼的是由布伦瑞克公爵斐迪南率领的15,000人的纵队;左翼纵队由布伦瑞克—贝文公爵 (Duke of Bruswick-Bevern)率领,下辖18,000人;处于中央的则是由腓特烈二世亲自统率,以陆军元帅詹姆斯·凯斯(James Keith)为助手的30,000人军队。布伦瑞克的斐迪南正在逼近开姆尼茨(Chemnitz);布伦瑞克—贝文公爵横穿卢萨蒂亚(Lusatia)迫近包岑(Bautzen);与此同时,腓特烈与陆军元帅詹姆斯·凯斯计划进攻德累斯顿。

萨克森和奥地利的军队对此毫无准备,他们的军队迅速溃散。腓特烈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德累斯顿。在1756年10月1日爆发的罗布西茨会战,腓特烈国王阻止被孤立的萨克森军得到来自奥军布劳恩将军的支援。普军迅速横扫选侯国,最终导致普鲁士对萨克森的占领,以及萨克森军队于1756年10月在皮尔纳的投降,随后萨克森军被强制编入普鲁士军队。对中立的萨克森选侯国的攻击激起整个欧洲的愤怒并加强反普联盟。而奥地利在此期间的惟一显著成果是占领部分的西里西亚。

英国起初对普鲁士突然的入侵行为感到惊讶,但随即开始将补给以及670,000英镑(以2013年币值计算约为84.4万英镑)运送给她的新盟友普鲁士。一支由英国人组建的德意志人(汉诺威人)混合部队由坎伯兰公爵统率以保卫汉诺威不受法国的入侵。英国人试图将荷兰拉入同盟,但这一要求被拒绝了,因为荷兰人希望保证自己完全的中立。除了军队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这一年成为普鲁士旗下武装力量在欧洲大陆上获得成功的一年,与英军在北美战场令人失望的表现形成明显对比。

1757年普鲁士速战企图的失败

七年战争

 科林战役(1757年)

七年战争

 洛伊滕会战傍晚

在1757年初,腓特烈二世又一次发动主动进攻,他率军进入波希米亚王国,期望给予奥军一次决定性的打击。在赢得1757年5月6日的布拉格会战(Battle of Prague)——这次会战中双方均蒙受巨大损失,而普军将奥军压回布拉格的防御工事——之后。随即普军开始布拉格攻城战(Siege of Prague)。紧接着,腓特烈从进攻布拉格的部队中抽出了5,000士兵去支援驻扎在波希米亚的科林(Kolin)的,由布伦瑞克—贝文公爵率领的19,000人的部队。这支军队轻易地将由弗兰茨·利奥波德·冯·纳达斯迪·奥夫·弗格拉什(Franz Leopold von Nádasdy auf Fogaras)将军率领的奥军轻装部队逐回其位于波希米亚位于冈与库滕曼的据点,从而使普军的形势更加安全。纳达斯迪的撤退导致道恩元帅不得不率领他规模大很多的奥军部队向德意志地区边界撤退以保护暴露的侧翼。在1757年6月16日,道恩元帅向西北方向进军意图包抄普军的左翼,作为回应,腓特烈随后于1757年6月17日也向西北方向进军以包抄道恩的奥军。然而,道恩探知腓特烈的行动。1757年6月17-18日,道恩将军队转向腓特烈的新驻地。在1757年6月18日清晨,一场大雾覆盖战场,因此腓特烈对道恩在夜晚的行动一无所知,直到清晨6点,当齐腾将军带领普军前卫穿越普兰加镇时才了解奥军的真实位置。腓特烈二世是时正在其军队左翼的前列。普军的左翼实力较强,因为腓特烈期望从这里展开对奥军的攻击。普军于1757年6月18日午后发动进攻。然而,腓特烈随后得知奥军正在攻击其右翼。他迅速将部队从左翼撤回,以加强右翼并填补在他的前方由于曼斯坦因(Manstein)少将率领其部队攻击阵线前方玉米田中克罗地亚部队造成的缺口。但这样又用尽腓特烈左翼的部队,因此他不得不取消进攻并且重新部署以防御其左翼。然而兵力的不足最终使得普军的左翼与中央开始崩溃。

因此,腓特烈在科林会战中战败,这也是他的首次军事失利。不仅由于兵力的不足造成科林会战的失败,而且由此带来的部队进一步损失更迫使腓特烈不得不停止对布拉格的攻击并且从波希米亚撤退。

当年随后的夏季,俄军75,000人的军队入侵梅梅尔。梅梅尔有着普鲁士最坚固的要塞之一,然而在五天的炮火轰击之后,俄军得以涌入该要塞。随后俄国人将梅梅尔用作进攻东普鲁士的前进基地,并且于1757年8月30日在激烈的大耶格尔斯多夫会战中击败一支规模较小的普军。接二连三的失利不仅迫使腓特烈取消对波希米亚的入侵,而且他还必须回撤更深至原先普鲁士的控制区。腓特烈战场上的失利刺激更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国家加入战局。瑞典随即对普鲁士宣战,但仅派出17,000人的部队入侵波美拉尼亚。瑞典人认为这支小部队足以用来占领波美拉尼亚,而且并不会与普军进行任何作战,因为普鲁士还必须要面对其他多个方向的强敌。

形势对此时的普鲁士非常严酷:奥军正在向普鲁士控制区进攻,而在苏毕兹亲王统率下的法军正由西方赶来。然而在1757年的11月与12月,德意志地区的全局形势发生逆转。首先,腓特烈于1757年11月5日的罗斯巴赫会战中摧毁苏毕兹亲王统率的法军,并于1757年12月5日在洛伊滕会战中大败数量远胜于己的奥军。通过这些胜利,腓特烈再一次建立自己欧洲最优秀将领的声望,并且他的军队也被看作是欧洲战果最辉煌的军队。然而如此多的成就无法掩盖普鲁士人必须四面受敌的不利局势(西面的法国,南方的奥地利,东边的俄国,北面的瑞典)。与此同时,一支由许多德意志小邦,组成的混合部队也完成组建并归属奥地利指挥,用以威胁普鲁士对萨克森的控制。

而此时,由坎伯兰公爵率领的汉诺威军队主力于哈斯滕贝克之战(Battle of Hastenbeck)被击败。汉诺威被迫签署《克洛斯特-采文协定》,随后遭到法军入侵。这使得普鲁士原本已经十分艰难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这一协定将汉诺威与布伦瑞克排除出战争,使得普鲁士的西方门户洞开。腓特烈向英国提出给予其更多的支持的紧急要求。因为环顾德意志,腓特烈已经失去任何外部的军事支援。

英国在北美遭受更进一步的挫败,尤其是在威廉·亨利堡。但是在英国本土,稳定的已经被建立起来。从1756年开始,继任的纽卡斯尔公爵政府与威廉·皮特政府相继下台。在1757年8月,两人同意结成政治伙伴,建立联合政府以向英国的作战给予全新且更加坚定的领导。这一全新的战略同时强调纽卡斯尔公爵的在欧洲大陆承担更多义务——尤其是防御德意志地区——的意志,以及威廉·皮特利用英国海军夺取法国位于全球的殖民地的决心。这一“双重战略”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主导英国的政策。

在1757年末,虽然归功于普鲁士在罗斯巴赫与洛伊滕的胜利,形势开始倾向于腓特烈一边。但戏剧性地为腓特烈扭转整个局势的则是俄罗斯帝国从东普鲁士撤军的决定。

预计俄国很大可能不会于1758年前展开新的行动后,腓特烈将部署在东线的大军调至列瓦尔德元帅麾下以反击瑞典的入侵。普军迅速逐回瑞典人,占领大部分的瑞属波美拉尼亚并封锁其首府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先于他的部长们废止《克洛斯特-采文协定》,汉诺威重新加入战争。1757年冬季,汉诺威军的新统帅布伦瑞克公爵斐迪南重组汉诺威军队,并组织一系列的进攻将法军逐回莱茵河西侧。

1757年10月10日至17日间,在奥军中服役的匈牙利将军安德拉斯·哈迪克伯爵(András Hadik)发动可能是匈牙利骠骑兵在历史上最著名的行动。当腓特烈率领他强大的军队向南进军时,这位匈牙利将军出人意料地指挥他绝大多数为匈牙利骠骑兵的5,000人部队绕过普军,并用一个晚上占领普鲁士首都柏林的部分地区。为了免遭破坏,柏林付出20万泰勒(thalers)的赎金。当腓特烈听说这一令人感到耻辱的占领行动后,他立即派出一支规模更大的部队去解放这座城市,但哈迪克成功地与他的骠骑兵退出城市并抵达奥军阵线。哈迪克随后因此被提升为奥地利陆军元帅。

1758年普鲁士转为防御

1758年初腓特烈展开对摩拉维亚的入侵,并对奥洛穆茨(Olomouc)发动进攻。但在奥军于多姆斯塔之战(Battle of Domstadtl)中消灭一支为普军攻击奥洛穆茨输送补给的运输队后,腓特烈中断攻城并从摩拉维亚撤军。这标志着他对奥地利领土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的结束。东普鲁士在整个冬季都由俄军占领,且直到1762年都在俄军的控制之下。尽管如此,腓特烈并没有将俄国人看作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他仍期望与奥军进行决战以将奥地利彻底踢出这场战争。

1758年4月,英国与腓特烈签署《英普协定》 (Anglo-Prussian Convention)。协议规定英国付给普鲁士每年670,000英镑的援助。英国同时派遣9,000人的部队以支援斐迪南的汉诺威军。这是第一支被派遣至欧陆的英国部队,同时该做法也是对皮特曾经反对向欧陆派兵政策的修正。斐迪南在率军渡过莱茵河并引起法国方面的戒备之前,已于1758年3月成功将法国人赶出汉诺威与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并且重新夺取埃姆登(Emden)港的控制权。但随后,尽管他有在克雷费尔德之战(Battle of Krefeld)击败法军以及短期占领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的战果,他仍被迫撤回莱茵河的己方一侧。在撤退过程中,他成功地避开法军的大部队。

七年战争

  俄军于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中穿越波兰—立陶宛领土的行动,绿色箭头代表俄军行进方向,绿圈则为俄军基地。

在此时,腓特烈对俄军在东线进展的关注与日俱增,并且决定前往迎击。在1758年8月25日爆发的措恩多夫之战(Battle of Zorndorf)中,在腓特烈指挥下的35,000普军向坚守的43,000名由费莫尔伯爵(Count Fermor)率领的俄军发动攻势。虽然双方都付出重大伤亡且俄军最终有序地撤离战场,腓特烈仍然宣称其为己方的胜利。在9月25日爆发的胜负未分的托诺之战(Battle of Tornow)中,一支瑞典军队击退普军的六次攻势,但在费赫贝林之战(Battle of Fehrbellin)再次胜利后,瑞军并没有选择向柏林继续进军。

拉锯战的局面持续到10月14日,道恩元帅的奥军在萨克森的霍克齐之战(Battle of Hochkirch)中奇袭普军主力。腓特烈损失许多大炮,但仍借助茂密的树木为掩护做到有序撤退。最终奥军除了霍克齐之战的胜利以外,在萨克森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或者决定性的突破。在对德累斯顿的攻击受阻后,道恩的军队被迫撤回奥地利控制区过冬,因此萨克森仍然为普鲁士人所占据。

在法国,1758年是令人失望的一年,有鉴于此,法国任命乔伊索公爵(Duc de Choiseul)为新任首相。乔伊索计划通过对英国和汉诺威的猛烈攻击在1759年结束战争。

1759年-1760年普鲁士多次受挫

1759年见证普鲁士的几次惨败。在凯伊之战(Battle of Kay)(又称帕尔齐希之战Battle of Paltzig)中,俄军统帅萨尔特科夫伯爵(Count Saltykov)率领47,000俄军击败卡尔·海因里希·冯·韦德尔(Carl Heinrich von Wedel)的26,000普军。虽然汉诺威人在明登之战(Battle of Minden)中击败一支60,000人的法军,但奥军元帅道恩也在马克森之战(Battle of Maxen)中还以颜色,迫降一整支13,000人的普军。腓特烈自己则在库勒斯道夫之战(Battle of Kunersdorf)中损失半数的兵力,这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并几乎使得他退位自尽。这一系列的灾难部分源于他对俄军实力判断的失误,尽管俄军早已在措恩多夫(Zorndolf)和格罗斯-耶格尔斯多夫(Gross-Jägersdorf)证明自己的实力。

七年战争

 库勒斯道夫之战

另一方面,法国人在1759年于卢瓦尔河口集结陆军,在布雷斯特和土伦集结舰队,以准备计划中对英国本土的入侵行动。但是两场海战的失败阻止这些。1759年8月,让·弗朗索瓦·德·拉·克卢·萨布朗(Jean-François de La Clue-Sabran )率领的法国地中海舰队在拉各斯海战中被一支由爱德华·博斯科恩 (Edward Boscawen)率领更大规模的英国舰队击溃。而在11月20日的基伯龙湾海战中,英国海军将领爱德华·霍克率领的23艘风帆战列舰追上德·孔夫兰元帅(Marshal de Conflans)拥有21艘风帆战列舰的布雷斯特舰队,英国舰队击沉、捕获,迫使搁浅多艘法舰。这一战的失利迫使法国取消登陆英国的计划。

七年战争

  利格尼茨之战

1760年对普鲁士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灾难的来临。福凯(Fouqué)的普军在兰茨胡特之战(Battle of Landshut)中被打败。法国人占领马尔堡(Marburg),瑞典人则夺取部分的勃兰登堡(即普属波美拉尼亚)。但汉诺威人却在沃伯格之战(Battle of Warburg)中战胜法国人,继续阻止着法军从东线对普鲁士的攻势。奥地利人则在劳东将军(General Laudon)统帅下占领西里西亚的格拉茨(Glatz,现在的克沃兹科)。在利格尼茨之战(Battle of Liegnitz)中,腓特烈在军力为一比三的局势下战胜奥军。可不久之后,他的首都柏林就被萨尔特科夫的俄军与莱西(Lacy)将军的奥军于10月份时短暂占领。而虽然年末的托尔高之战(Battle of Torgau)中腓特烈战胜道恩统帅的奥军,但普鲁士人也付出很大的伤亡,而且最终让奥军有序地撤退。

1761年-1762年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1761年2月斐迪南率军在巴特朗根萨尔察奇袭法军,并在3月包围卡塞勒,但后来在格林贝格被法军击败后解除围城。在威灵豪森战役中,斐迪南的汉诺威军击败法军。当奥军占领希维德尼察时,俄军包围科沃布热格,在科沃布热格的战败使得普鲁士失去在波罗的海的最后一个港口。

1762年1月4日英国向西班牙宣战,西班牙也于1月18日向英国宣战,葡萄牙跟着参战并加入英国这一方。西班牙在法国的帮助下入侵葡萄牙且成功占领阿尔梅达,但英国援军的抵达推迟西班牙的攻势,英葡联军在巴伦西亚德亚尔坎塔拉战役中蹂躏一座西班牙主要的补给基地。最后英葡联军在游击队以及焦土战术的帮助下将西法联军赶回西班牙,收复大部分的失土。

1762年1月5日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病逝,亲普鲁士的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与腓特烈议和,这便是著名的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腓特烈因此得到喘息之机,在弗赖堡战役击败奥地利。

英国海军长期的封锁法国港口削弱法国人的士气,当在纽芬兰的讯号山战役中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回巴黎时又使法国人士气进一步下降。

1763年各国相继停战

1763年,在中欧的战事基本上陷入僵局,腓特烈已夺回大部分的西里西亚与萨克森(不包括首府德累斯顿),但他的王国被摧毁,军队也严重地衰弱中,人力减少的情况下又损失大量有能力的军官和将军,以致于不确定能否持续进攻奥地利。英国的军事援助被新任首相约翰·斯图尔特撤回,俄国皇帝彼得三世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废黜,她使俄罗斯转回支援奥地利并对普鲁士发起新的进攻。然而奥地利就像其他参战国一样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而必须缩编军队,影响奥地利的进攻力量。事实上,长期的战争使得奥地利政府陷入混乱,虽然仍拥有德累斯顿、克沃兹科和西里西亚南部,但没有俄国援助的话胜利希望是很渺茫的。1763年2月15日普奥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结束中欧地区的战事。

海上争夺

七年战争

 魁北克战役(1759年)

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两国进行激烈的争夺,1756年4月,法国海军击败英国舰队占领地中海的梅诺卡岛,1758年,英军攻占布雷顿角,包围路易斯堡,7月路易斯堡投降,第二年9月英军攻占魁北克。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被英舰队消灭,1760年英国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同年12月俄军中将彼得·鲁缅采夫攻克普鲁士要塞科尔贝格,普军再次陷入绝境,此时却出现被后世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的戏剧件:1762年俄国女沙皇病逝,新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他登基后立即同腓特烈结盟,俄军撤退,归还占领的全部领土,但是埋下俄国军政双方对于彼得三世的不满,认为可以的时机已经到了。接着瑞典也跟着退出战争,普鲁士得以起死回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随后,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被谋杀,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10月底,叶卡捷琳娜基于她的政变而俄国内部不稳,不愿意再继续战争,这时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之中。俄国退出使反普同盟瓦解,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定《巴黎和约》。15日普奥签定《胡贝图斯堡条约》,普鲁士同意撤出萨克森,而奥地利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奥地利未能收复西里西亚领地。

影响

英国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法国

《巴黎和约》成为法国君主制时期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印度、加拿大、法属路易斯安那。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

奥地利

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玛丽娅·特蕾西娅而后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瓜分波兰来寻求失去西里西亚的补偿。

俄国

俄国在七年战争中巩固其在东欧的势力。俄国沙皇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却赢得普鲁士的友谊;日后叶卡捷琳娜皇后罢黜不守信义的前沙皇、自己登基为女皇;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国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

普鲁士

腓特烈因为俄罗斯在战争后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鲁士才保住西里西亚,使他获得“军事天才”及“大帝”的荣誉;但他终其一生也只是让普鲁士崛起,并没有成为能和英、法、俄相提并论的欧洲列强(great power);只能算是比瑞典、西班牙略强的中等强国(middle power),较好听的称呼是——“半个列强”。而且巨大的战争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让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由于英国让普国在七年战争成为孤军,必须要对付三国(法奥俄),普国上下弥漫着仇英态度。而后美洲爆发独立革命,普鲁士有意无意站在美军这边,并且派军事观察团观察美英之战。后来普鲁士军被拿破仑打的几乎灭绝,直到俾斯麦的出现才真正让普鲁士强大。

战役

1756年5月20日-梅诺卡战役

1756年10月1日-罗布西茨战役

1757年4月21日-莱亨堡战役

1757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

1757年6月18日-科林战役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

1757年7月26日-哈斯腾贝克战役

1757年8月3日至8月6日-威廉亨利堡战役

1757年8月30日-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1757年9月7日-Battle of Moys

1757年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

1757年11月22日-布雷斯劳战役

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

1758年4月29日-古德洛尔战役

1758年6月30日-达姆斯塔特战役

1758年7月7日至7月8日-卡里永战役

1758年8月3日-尼加巴丹战役

1758年8月25日-曹恩道夫战役

1758年10月14日-霍克齐战役

1759年4月13日-卑尔根战役

1759年7月23日-Battle of Kay

1759年8月1日-明登战役

1759年8月12日-库勒斯道夫战役

1759年8月19日-拉哥斯战役

1759年9月10日-本地治里战役

1759年9月13日-魁北克战役(亦称亚伯拉罕平原战役)

1759年9月25日-霍耶斯韦达战役

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龙湾战役

1759年11月21日-Battle of Maxen

1759年12月4日-迈森战役

1760年6月23日-兰茨胡特战役

1760年8月1日-瓦尔堡战役

1760年8月15日-李格尼茨战役

1760年11月3日-托尔高战役

1761年7月15日至7月16日-Battle of Villinghausen

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

1762年7月23日-Second Battle of Lutterberg

1762年9月24日-马尼拉战役

1762年10月29日-弗赖堡战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罗布西茨战役:七年战争的揭幕之战
洛林亲王卡尔率领4万大军,信心满满的前去找腓特烈复仇,战略上成功的突袭了普军,但是怎奈战术和军队素质的不济,再一次被腓特烈的2万余普军击败。三次败在腓特烈手下,不知道我们的卡尔亲王殿下到底是服了还是不服。但是,特蕾莎女王殿下表示不服,刚正面刚不过,那么我就偷袭你基地。1745年年底,女王殿下调集了一支军队从波希米亚出发,绕开北面西里西亚的腓特烈,从西北方向越过萨克森,直接攻击西方的勃兰登堡本土。腓特烈听到奥军攻击本土的消息大惊,赶忙率军回援。但是坐镇首都柏林的“老德绍”利奥波德亲王表示不用劳动您了,我老人家要活动活动筋骨。于是率领留守本土的2万5千普鲁士军队,迅速溯易北河东进迎击奥军,在腓特烈领主力赶来增援之前,在凯撒斯多夫(Kesselsdorf)会战中毫不手软的大败3万1千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这次失败,彻底打击了特蕾莎女王击败普鲁士的信心。于是,1745年12月15日在萨克森首府德累斯...
· 揭秘七年战争的原因:都为了自身的利益
七年战争是欧洲列强们之间的斗争,这其中的冲突大多集中在1756年到1763年之间。1748年结束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让整个欧洲得到了8年的和平。但是这场战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大多数国家的地位受到动摇,那么七年战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七年战争七年战争中每个国家参战的企图都不同,但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结盟和战斗。战争的主要参战方是法国、俄国、奥地利同盟和英国、普鲁士同盟,这两个对抗方为的就是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殖民地的争抢。后来瑞典、西班牙等大多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加入了法俄奥同盟,而一些少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如汉诺威等就加入了英普同盟。这场七年战争的参战国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就像英国的图谋就是为了打击法国的力量,从而扩大自己的殖民地,成为海上霸主。普鲁士的企图是吞并萨克森,让波兰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对立方法国想吞下英国国王统治的汉诺威,保护自己的殖民地。不得不说的还有这场战争中的参战国奥地利。西里西...
· 欧洲列强七年战争的原因:都为了自身的利益
七年战争是欧洲列强们之间的斗争,这其中的冲突大多集中在1756年到1763年之间。1748年结束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让整个欧洲得到了8年的和平。但是这场战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大多数国家的地位受到动摇,那么七年战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七年战争七年战争中每个国家参战的企图都不同,但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结盟和战斗。战争的主要参战方是法国、俄国、奥地利同盟和英国、普鲁士同盟,这两个对抗方为的就是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殖民地的争抢。后来瑞典、西班牙等大多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加入了法俄奥同盟,而一些少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如汉诺威等就加入了英普同盟。这场七年战争的参战国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就像英国的图谋就是为了打击法国的力量,从而扩大自己的殖民地,成为海上霸主。普鲁士的企图是吞并萨克森,让波兰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对立方法国想吞下英国国王统治的汉诺威,保护自己的殖民地。不得不说的还有这场战争中的参战国奥地利。西里西...
· 曲沃代翼简介:一场前后长达六十七年的战争
曲沃代翼的过程被分为6个阶段,前后长达67年,这6个阶段,也是曲沃和晋君之间的六场大战,称为“曲沃代翼六战”。曲沃武公的画像第一战,曲沃桓叔在曲沃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了晋国境内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而晋国翼城内部发生了,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迎立桓叔。曲沃桓叔因此向翼城进军,在翼城国民的共同抗击之下,曲沃桓叔被迫退出翼城。晋孝侯即位。第二战,此时曲沃桓叔已经去世,由其子庄伯即位。庄伯派人前往翼城,杀死了晋孝侯,向翼城进军。但晋国得到了荀国等诸侯国家的援助,他们共同努力,击退了曲沃的势力,迎立晋孝侯的弟弟鄂侯即位。第三战,曲沃庄伯买通了周天子,在郑国、邢国等诸侯的帮助下,再次讨伐翼城。晋鄂侯战败,被迫退出翼城。后由于曲沃庄伯背叛了周天子,因此在周天子的命令下,虢公带兵讨伐曲沃庄伯,曲沃战败。周天子立鄂侯的儿子为晋哀侯。第四战,晋哀侯出兵攻打陉廷,因此陉廷联合了曲沃的军队,讨伐翼城。时庄伯已经去世...
· 长达六十七年的战斗,五位国君死于这场战争
曲沃代翼是春秋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晋国小宗曲沃历经三代,耗时六十七年,弑杀五位晋国国君,取代晋国大宗。这次耗时之久,程度之残酷,历史上少有,也是周朝礼乐崩坏的标志件。周成王桐叶封地,唐叔虞的儿子爕父将国都迁到晋水一带,改国号为晋。到了晋穆侯的时候,娶了齐国的女子姜氏为夫人,后来跟随周宣王讨伐条戎,不幸战败,撤军回来的时候,恰逢夫人生孩子,取名“仇”,鼓励自己不忘战败之耻。三年后,又跟随周宣王讨伐千亩的北戎,取得了胜利。班师的时候,恰逢第二个儿子出生,起了个名字叫“成师”。大夫师服进谏说:“国君给儿子起名字真奇怪,太子起个名字叫”仇“,多不吉利,给小儿子起个名字叫”成师“这个非常大的名字,长幼嫡庶弄反了,从此晋国要了。过了二十多年,晋穆侯死了,他的弟弟殇叔夺位自立为君。太子仇逃了出去,过了三年,率领自己军队攻杀了殇叔,做了晋侯,称号为晋文侯,后来辅佐周平王东迁有大功,周平王赏赐了他很多东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