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
历史背景
中国
北传佛教以中国为中心。东汉桓帝时,洛阳已成为佛教传播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人民苦难,期望从宗教中寻求安慰,佛教得到广泛发展。
真谛所处的中国是宋、齐、梁、陈四朝偏安于江南的时期,史称南朝。这段历史的演变大致如下:公元420年, 刘裕废晋建宋,宋历8帝共60年。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建齐,齐历7帝共24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梁历8帝共56年。 公元557年, 陈霸先代梁建陈,陈历5帝共33年。 公元589年,陈被隋所灭,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结束。
印度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经典属汉文系统。
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境内拉吉其尔以北)已成为笈多王朝及其以后的学术文化中心。
人物生平
早年:精通大乘佛教
真谛(公元499——569年),梵名拘那罗陀或波罗末陀,出身于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他气质殊胜,颇富才学。包容异教,心胸开阔。阅历丰富,勇敢卓越。年少时到处游历,遍访名师,学通内外,尤其精通大乘学说。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传人,主宗无相唯识学。
泛游南海,止于扶南
由于博览群书,精通佛理,真谛立志周游诸国。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今柬埔寨)。
中国之行
初到广东
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朝直后(官名)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回国,顺便迎请佛家大德和大乘经论、《杂华》等经。扶南国推荐真谛来华,真谛欣然同意。他带了梵本经论二百四十箱,于大同元年(546年)八月到了南海郡(今天广东省南部),当时真谛已经年近五十了。
遇侯景之乱
真谛至太清二年(548)八月才到建业,武帝深加敬礼,使住宝云殿。方将从事翻译,后发生侯景之乱,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真谛不果所愿,乃往东行。
四处颠簸
太清四年他到了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县令陆元哲迎住私宅,招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布置译场,请他翻译。是年十月起,始译《十七地论》、《中论》等,不久因世乱中止。
大宝三年(552),他应侯景之请回到建业,住于台城,不久侯景兵败东遁,梁元帝即位,改元承圣,建业地方秩序逐渐恢复,他迁住正观寺,和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译《金光明经》。
其后,从承圣三年到敬帝绍泰三年(554—557),他历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宝田寺,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美业寺,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建兴寺,还到过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他再到豫章,住栖隐寺,又转往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住佛力寺。在这一时期内,他转徙各地,生活极不安定,但仍随方翻译讲习,未尝中止。虽年已六十,仍与前梁法侣僧宗、法准、法忍等重新核定所翻诸经论。
逾二载,于文帝天嘉二年(561),从晋安搭乘小舶到了梁安郡(今广东省惠阳一带),住建造寺译讲《解节经》等。
三次回国失败
真谛三次启程,希望回到故国印度,但又均告失败。真谛第一次回国是在永定三年,即559年,时年61岁。这一年或者上一年,他刚刚翻译完了《立世阿毗昙》十卷。当时,“真谛虽传经论”,却感到“道缺情离,本意不申”,郁郁不能得志,难以实现自己弘扬佛法的愿望,所以他“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国”。由于“道俗虔请,结誓留之”,他“不免物议,遂停南越”,没有回去。于是住在晋安,与僧宗、法准、僧忍等人核对以前所翻译的经论。
真谛第二次回国是在天嘉二年,即561年,时年63岁。由于漂泊不定,不能够稳定下自己的心情(“飘寓投委,无心宁寄”),真谛又乘船去梁安郡,再换乘大船,想回印度(“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可是弟子们再三劝阻,太守王方奢也虔诚邀请,真谛只好“权止海隅”,在建造寺翻译《谛节经》一卷,《义疏》四卷。
真谛第三次回国是在天嘉三年,即562年,时年64岁。是年九月,他又从梁安出发,“泛舶西引”,想回天竺。可是,由于“业风赋命”,遇到了大风,船只又于十二月“飘还广州”。刺史欧阳頠邀请他住在制旨寺,“请翻新文”。真谛看到“西还无措”,就与慧恺等人一起翻译《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厌世欲自杀
由于环境异常恶劣,抱负很难实现,真谛非常郁闷,几次想到了自杀。光大二年(568年),他已经70岁了,由于“厌世浮杂,情弊形骸”,他悲观厌世地跑到南海的北山,“将捐性命”,可是自杀没有实现。当时“正讲俱舍”的慧恺听到消息“闻告驰往”。前去的人很多,“道俗奔赴,相继山川”。此后,刺史欧阳纥派人“伺卫防遏”, 守护着他,防止他再寻短见。 对于命运不济,真谛师徒曾经悲叹不已。真谛自杀未遂,回来以后,慧恺等人“如先奉侍”他。有一天,真谛“喟然愤气冲口者三”,长长地悲叹了三声,慧恺“问其故”,真谛回答说,“但恨弘法非时,有阻来意耳。”只恨自己生不逢时,弘扬佛法不能如愿。慧恺“闻之如噎”,过了一会儿“声泪俱发”,然后跪倒在地说:“大法绝尘,远通赤县”,立志日后要传播师傅的学说。
圆寂
真谛于大建元年(569年)71岁的时候“遘疾”,卧病在床,留下遗言,“严正勖示因果”,把它交给弟子智休。这一年正月十一日中午圆寂。十二日,在潮亭荼毗,人们建塔供养。十三日,僧宗、法准等人各带经论“还返匡山”。沙门法海把真谛的文章结集成书。
真谛翻译经典的特色,是一边讲学、一边翻译,译述并进,并时常从事“义疏注记”。史载他“循环辩释,反复郑重,乃得相应。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在真谛的影响下,成立了摄论宗、俱舍宗一派。
译经成就
真谛在华翻译佛经的时间纵跨了南朝梁、陈两代,共计二十三年。这个数字是从真谛大同元年(546年)来华,到大建元年(569年)71岁圆寂,计算得出的。真谛所翻译的经论等共有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根据汤用彤的考证,到梁朝时达到三百多卷。真谛带来的经书共有二百四十捆,其中《华严经》、《涅槃经》、《金光明经》的梵文本在建康,其余的在广州制旨寺、王园寺。翻译出来的经书仅仅只有几捆,占他所带来经书的很小一部分。
真谛所翻译的经典有《解节经》、《决定藏论》以及《转识论》、《显识论》、 《三无性论》(这三部论都注明了是从《无相论》中引出。
真谛翻译时间不详的重要经典有:《三无性论》两卷,《显识论》一卷,《转识论》一卷,《无相思尘论》一卷,《大涅槃经论》一卷,《决定藏论》三卷,《金刚般若论》一卷,《四谛论》四卷,《佛性论》四卷,《宝行王正论》一卷,《正说道理论》一卷,《十八空论》一卷,《成就三乘论》一卷,《意业论》一卷,《解拳论》一卷,《佛阿毗昙经》一卷,《遗教论》一卷,《修禅定法》一卷,《僧涩多律》一卷,《部异执论》一卷,《金七十论》三卷,《外国语》七卷,《婆薮盘豆传》一卷。
真谛不清楚年月的义疏有:《如实论疏》三卷,《金光明疏》十三卷,《部异执论疏》十卷,《四谛论疏》三卷,《无上依经疏》四卷,《破我论疏》一卷,《佛性义》二卷,《禅定》一卷,《众经通序》二卷。总起来说,真谛翻译的有经,有论,有释经论,有论释。有的时候论偈单写别行,如果与疏相区别则称为经本、论本。
作品
主要译作: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大乘唯识论》(世亲《唯识二十论》三汉译之一)
《金光明经》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
《律二十二明暸论》
《中边分别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为同本异译)
《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
《俱舍论释》
《大乘起信论》
《决定藏论》(乃《瑜伽师地论》〈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
《三无性论》(为《显扬圣教论》〈成无性品〉释论部分的异译本;或说《无相论》部分内容译本)
《十八空论》(本论实乃释天亲之中边分别论中相品及真实品部分之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