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真谛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7
转发:0
评论:0
历史背景中国北传佛教以中国为中心。东汉桓帝时,洛阳已成为佛教传播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动乱,人民苦难,期望从宗教中寻求安慰,佛教得到广泛发展。真谛所处的中国是宋、齐、梁、陈四朝偏安于江南的时期,史称南朝。这段历史的演变大致如下: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建宋,宋历8帝共60年。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建齐,齐历7帝共24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梁历8帝共56年。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建陈,陈历5帝共33年。公元589年,陈被隋所灭,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结束。印度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境内拉吉其尔以北)已成为笈多王朝及其以后的学术文化中心。人物生平早年:精通大乘佛教真谛(公元499——569年),梵名拘那罗陀或波罗末

历史背景

中国

北传佛教以中国为中心。东汉桓帝时,洛阳已成为佛教传播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人民苦难,期望从宗教中寻求安慰,佛教得到广泛发展。

真谛所处的中国是宋、齐、梁、陈四朝偏安于江南的时期,史称南朝。这段历史的演变大致如下:公元420年, 刘裕废晋建宋,宋历8帝共60年。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建齐,齐历7帝共24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梁历8帝共56年。 公元557年, 陈霸先代梁建陈,陈历5帝共33年。 公元589年,陈被隋所灭,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结束。

印度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经典属汉文系统。

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境内拉吉其尔以北)已成为笈多王朝及其以后的学术文化中心。

人物生平

 

早年:精通大乘佛教

真谛(公元499——569年),梵名拘那罗陀或波罗末陀,出身于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他气质殊胜,颇富才学。包容异教,心胸开阔。阅历丰富,勇敢卓越。年少时到处游历,遍访名师,学通内外,尤其精通大乘学说。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传人,主宗无相唯识学。

泛游南海,止于扶南

由于博览群书,精通佛理,真谛立志周游诸国。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今柬埔寨)。

中国之行

初到广东

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朝直后(官名)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回国,顺便迎请佛家大德和大乘经论、《杂华》等经。扶南国推荐真谛来华,真谛欣然同意。他带了梵本经论二百四十箱,于大同元年(546年)八月到了南海郡(今天广东省南部),当时真谛已经年近五十了。

遇侯景之乱

真谛至太清二年(548)八月才到建业,武帝深加敬礼,使住宝云殿。方将从事翻译,后发生侯景之乱,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真谛不果所愿,乃往东行。

四处颠簸

太清四年他到了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县令陆元哲迎住私宅,招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布置译场,请他翻译。是年十月起,始译《十七地论》、《中论》等,不久因世乱中止。

大宝三年(552),他应侯景之请回到建业,住于台城,不久侯景兵败东遁,梁元帝即位,改元承圣,建业地方秩序逐渐恢复,他迁住正观寺,和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译《金光明经》。

其后,从承圣三年到敬帝绍泰三年(554—557),他历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宝田寺,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美业寺,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建兴寺,还到过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他再到豫章,住栖隐寺,又转往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住佛力寺。在这一时期内,他转徙各地,生活极不安定,但仍随方翻译讲习,未尝中止。虽年已六十,仍与前梁法侣僧宗、法准、法忍等重新核定所翻诸经论。

逾二载,于文帝天嘉二年(561),从晋安搭乘小舶到了梁安郡(今广东省惠阳一带),住建造寺译讲《解节经》等。

三次回国失败

真谛三次启程,希望回到故国印度,但又均告失败。真谛第一次回国是在永定三年,即559年,时年61岁。这一年或者上一年,他刚刚翻译完了《立世阿毗昙》十卷。当时,“真谛虽传经论”,却感到“道缺情离,本意不申”,郁郁不能得志,难以实现自己弘扬佛法的愿望,所以他“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国”。由于“道俗虔请,结誓留之”,他“不免物议,遂停南越”,没有回去。于是住在晋安,与僧宗、法准、僧忍等人核对以前所翻译的经论。

真谛第二次回国是在天嘉二年,即561年,时年63岁。由于漂泊不定,不能够稳定下自己的心情(“飘寓投委,无心宁寄”),真谛又乘船去梁安郡,再换乘大船,想回印度(“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可是弟子们再三劝阻,太守王方奢也虔诚邀请,真谛只好“权止海隅”,在建造寺翻译《谛节经》一卷,《义疏》四卷。

真谛第三次回国是在天嘉三年,即562年,时年64岁。是年九月,他又从梁安出发,“泛舶西引”,想回天竺。可是,由于“业风赋命”,遇到了大风,船只又于十二月“飘还广州”。刺史欧阳頠邀请他住在制旨寺,“请翻新文”。真谛看到“西还无措”,就与慧恺等人一起翻译《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厌世欲自杀

由于环境异常恶劣,抱负很难实现,真谛非常郁闷,几次想到了自杀。光大二年(568年),他已经70岁了,由于“厌世浮杂,情弊形骸”,他悲观厌世地跑到南海的北山,“将捐性命”,可是自杀没有实现。当时“正讲俱舍”的慧恺听到消息“闻告驰往”。前去的人很多,“道俗奔赴,相继山川”。此后,刺史欧阳纥派人“伺卫防遏”, 守护着他,防止他再寻短见。  对于命运不济,真谛师徒曾经悲叹不已。真谛自杀未遂,回来以后,慧恺等人“如先奉侍”他。有一天,真谛“喟然愤气冲口者三”,长长地悲叹了三声,慧恺“问其故”,真谛回答说,“但恨弘法非时,有阻来意耳。”只恨自己生不逢时,弘扬佛法不能如愿。慧恺“闻之如噎”,过了一会儿“声泪俱发”,然后跪倒在地说:“大法绝尘,远通赤县”,立志日后要传播师傅的学说。

圆寂

真谛于大建元年(569年)71岁的时候“遘疾”,卧病在床,留下遗言,“严正勖示因果”,把它交给弟子智休。这一年正月十一日中午圆寂。十二日,在潮亭荼毗,人们建塔供养。十三日,僧宗、法准等人各带经论“还返匡山”。沙门法海把真谛的文章结集成书。

真谛翻译经典的特色,是一边讲学、一边翻译,译述并进,并时常从事“义疏注记”。史载他“循环辩释,反复郑重,乃得相应。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在真谛的影响下,成立了摄论宗、俱舍宗一派。

译经成就

真谛在华翻译佛经的时间纵跨了南朝梁、陈两代,共计二十三年。这个数字是从真谛大同元年(546年)来华,到大建元年(569年)71岁圆寂,计算得出的。真谛所翻译的经论等共有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根据汤用彤的考证,到梁朝时达到三百多卷。真谛带来的经书共有二百四十捆,其中《华严经》、《涅槃经》、《金光明经》的梵文本在建康,其余的在广州制旨寺、王园寺。翻译出来的经书仅仅只有几捆,占他所带来经书的很小一部分。

真谛所翻译的经典有《解节经》、《决定藏论》以及《转识论》、《显识论》、  《三无性论》(这三部论都注明了是从《无相论》中引出。

真谛翻译时间不详的重要经典有:《三无性论》两卷,《显识论》一卷,《转识论》一卷,《无相思尘论》一卷,《大涅槃经论》一卷,《决定藏论》三卷,《金刚般若论》一卷,《四谛论》四卷,《佛性论》四卷,《宝行王正论》一卷,《正说道理论》一卷,《十八空论》一卷,《成就三乘论》一卷,《意业论》一卷,《解拳论》一卷,《佛阿毗昙经》一卷,《遗教论》一卷,《修禅定法》一卷,《僧涩多律》一卷,《部异执论》一卷,《金七十论》三卷,《外国语》七卷,《婆薮盘豆传》一卷。

真谛不清楚年月的义疏有:《如实论疏》三卷,《金光明疏》十三卷,《部异执论疏》十卷,《四谛论疏》三卷,《无上依经疏》四卷,《破我论疏》一卷,《佛性义》二卷,《禅定》一卷,《众经通序》二卷。总起来说,真谛翻译的有经,有论,有释经论,有论释。有的时候论偈单写别行,如果与疏相区别则称为经本、论本。

作品

主要译作: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大乘唯识论》(世亲《唯识二十论》三汉译之一)

《金光明经》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

《律二十二明暸论》

《中边分别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为同本异译)

《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

《俱舍论释》

《大乘起信论》

《决定藏论》(乃《瑜伽师地论》〈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

《三无性论》(为《显扬圣教论》〈成无性品〉释论部分的异译本;或说《无相论》部分内容译本)

《十八空论》(本论实乃释天亲之中边分别论中相品及真实品部分之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12个汉字,道尽人生真谛!
停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就是“停”字中的人生智慧。劣差人一等,是因为比别人少出了力人生的优劣,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汉字“劣”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上帝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决定着你人生的优劣。路就在各自的足下“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足”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人生之路来,但要自己走,不能指望别人。舒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
· 香之道:在“慢生活”里品味人生真谛
俗话说的好,时尚是一个轮回,古人喜香爱香,制成了香囊、香几、香案等等香具,今天香道又悄然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香的身影逐渐在各种健身房、SPA馆、私人会所、书吧等地方出现,成为现代人休闲养生、身心放松的新方式。智慧的古人早已在香道这一行玩出了千般花样,他们不仅发现香能够驱赶蚊虫,远离病虫害的骚扰,还有安神静心,排忧解乏的功效,其实现代人对香的运用也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古人用香熏衣、熏被,这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在第四十回,刘姥姥多喝了两盅,误闯宝玉卧室酣睡,袭人发现后赶忙往香鼎内放了三四把百合香熏着,掩盖酒气异味。今时今日,我们也可以香除异味,甚至除菌除湿。还可在家中摆上“香席”,静观袅袅青烟从香炉溢出,弥漫整室。诚然,与古人的诗情画意相比,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凑,忙碌和压力无处不在。但这丝毫不会妨碍你用香、品香。清晨起床,可焚香提神醒脑;工作用脑时,也可点香静心,去杂念、集中精神;夜...
· 茶文化―品茶论道―从茶中领悟真谛
一只烫过的景德瓷杯,一把瓷壶,一碟冻顶乌龙,一双纤细的巧手用一把银匙,将少许香茶置于杯中,倾入近沸的纯水,于是一杯冒着氤氲水汽的香茶摆在了我的面前,散发出如梅似兰的香气。透过这氤氲的、梦幻般的水汽,我看到了一颗“启明星”,它告诉了我人生的真谛。和平共处的法则茶融入水,水走向茶,于是两个本不相识的人遇到了一起。这便是命运。从此,茶和水的后半生便联系在了一起。从此要和平要共处要共享幸福苦难,惟一的法则便是包容。幸福和快乐茶说:“水,时时围绕着我。使我感到了被人重视的快乐。”水说:“茶,起初绕着我旋转,熟识后静静地躺在我的怀里,使我感受到了被人依赖的幸福。”原来有时快乐和幸福竟是如此简单,无需物质,只需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明媚的笑颜……空间茶与水处在同一个空间,水与茶命运相连,但总有分开的那一刻。分开的一刹那,没有一个难过。因为无论是茶,还是水,它们早已与对方的灵魂融合在了一起。除去茶,水中还有...
· 中医文化―东方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真谛
大千宇宙,无穷无尽,万象更新,无始无终,自然处在无限的运动之中,杳杳渺渺,无边无际,浩浩茫茫,涵盖八荒,至微至著,至隐至显,如《内经》所谓:“神转不回,回则不转。”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万千变化,如果我们想简单和谐地把握自然的真谛,则需要把自然看作一个“过程”。自然过程是无限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无限的运动方式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了无限的变化,在这无限的变化中又有相应的“数”和“序列”的规律可循,而各种变化又分别处于特殊的态势、趋势和时势之中,并以气、以形、以类、以象展示着多彩的世界。神莫大于化道当古代的西方醉心于在有形的“物质”世界孜孜以求那万物的本原的时候,中国人却异乎寻常地执着追求那变化莫测之“神”。《荀子・劝学》推崇“神莫大于化道”;《尸子》以“化合神者称皇”;《易・说卦》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系辞》则谓“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管印つ谝怠?称“一物能化谓...
· 为什么说读懂祠堂文化,就能深刻理解宗族文化的真谛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