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
区域
纪元前一世纪的西域诸国。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就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消失的。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期间两度受到影响,3世纪末期—5世纪后期,和自15世纪30年代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期间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了。
西戎与西域是不同的地域称谓,但经常混称,关于西域的史料有:《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西戎传》、《梁书·西北诸戎传》、《魏书·西域传》、《周书·异域传下》、《隋书·西域传》、《南史·西域诸国传》、《北史·西域传》,以及《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西戎传》共十一篇。《通典·边防典》五至九为“西戎”,其中七至九为“西域”部分,可见西戎是比西域更大的概括范围。南北朝时在西域设有西戎校尉府。
历史
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与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此外,于阗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阗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起来,在中原影响下各国的经济文化得到极大发展。
张骞出西域图(敦煌壁画)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17世纪左右形成城邦国家,并且在之后开始独立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在前2世纪初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在前3世纪初叶逐步开始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至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公元前6年-5年期间,西域逐渐分裂为50余国。
王莽时期,西域脱离汉朝,直到东汉明帝、章帝时代。1世纪开始,半独立的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4世纪时逐渐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5世纪—6世纪,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打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向西迁徙,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隋唐时,中原王朝军队在平定西势力时,把触角伸向西域,不久西域统治交由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进行处理,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逐步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自此西域地区成为唐朝的一部分,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曾设立碛西节度使,统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经由李唐经营,至8世纪时期“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富裕的地方。安史之乱后的34年,唐廷逐渐放弃之前的安西都护府,西域再次出现半独立政权。
元朝时期
1206年,蒙古族杰出领袖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奉为“成吉思汗”(“拥有四海的君主”)。不久,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次子察哈台,建立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汗国。四大汗国中,元帝国即元朝居于宗主国地位,元朝皇帝被尊为“大汗”。与此同时,唐朝后期(9世纪中期)起从蒙古高原西迁到今天新疆地区的回鹘人的一支高昌回鹘,除了已经与当地原住民(属于白色人种)以及部分吐番人、契丹人融合,并于10世纪起改信教并译为“畏兀儿”之外,如今又吸收了蒙、汉、藏等民族成份,逐渐发展为近代族。14世纪初期,察哈台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今天的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
明朝时期
明朝建立后,西域即今新疆仍然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1514-1678年),直到清朝初年才被由瓦剌演变而来的漠西蒙古所灭。所以,明朝时期,西域地区并没有直接归明朝中央政权管辖,但却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一支统治之下。
清朝时期
准格尔部在康雍乾三朝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冲突,最终在乾隆朝彻底平定,中央王朝重新在新疆建立统治。
参见
西域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
中亚、新疆
丝绸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