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君毅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5
转发:0
评论:0
生平唐君毅祖籍为广东五华,其六世祖以岁荒移川。父亲唐迪风,本名烺,又名倜风,字铁风。母亲陈大任,字卓仙。唐父曾从学于欧阳竟无,故先生于著作中称他为太老师。唐君毅自半岁起,即随父居成都。十二岁半入重庆联合中学求学,受蒙文通启迪,对宋明理学产生兴趣,其后师从支那内学院之欧阳竟无,研习释家思想。1925年先后入北平中俄大学、北京大学,1926年转往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32年毕业后返回四川任教中学,1937年受聘于华西大学。1940年任教重庆中央大学,自此献身教育及学术界。1949年迁居香港(其后曾搬迁合共12次),与钱穆、张丕介等人创办亚洲文商学院,1950年更名新亚书院。1957年,应美国国务院所邀,赴洋讲学。1958年,与徐复观、张君劢、牟宗三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新亚书院与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合组成香港中文大学,出任新亚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兼任教务长及哲学系系主

生平

唐君毅祖籍为广东五华,其六世祖以岁荒移川。父亲唐迪风,本名烺,又名倜风,字铁风。母亲陈大任,字卓仙。唐父曾从学于欧阳竟无,故先生于著作中称他为太老师。唐君毅自半岁起,即随父居成都。十二岁半入重庆联合中学求学,受蒙文通启迪,对宋明理学产生兴趣,其后师从内学院之欧阳竟无,研习释家思想。1925年先后入北平中俄大学、北京大学,1926年转往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32年毕业后返回四川任教中学,1937年受聘于华西大学。1940年任教重庆中央大学,自此献身教育及学术界。

1949年迁居香港(其后曾搬迁合共12次),与钱穆、张丕介等人创办亚洲文商学院,1950年更名新亚书院。

1957年,应美国国务院所邀,赴洋讲学。1958年,与徐复观、张君劢、牟宗三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1963年,新亚书院与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合组成香港中文大学,出任新亚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兼任教务长及哲学系系主任等职,至1974年9月5日后退休。唐氏在1968年至1978年担任新亚研究所所长期间,广邀学界名宿来校主讲文化讲座,令香港一时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镇;但在其任内,由于研究所与大学间冲突变得白热化,新亚研究所先被大学终止补助,继而脱离了中文大学,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使研究所一蹶不振。1973年新亚中学创办后,他出任其校董会成员。[1]1975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同年确诊肺癌,虽经反覆治疗仍无效,1978年2月2日凌晨于香港病逝。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国际哲学界公认他为「当代新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2003年四川省宜宾市成立了「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又建立了「唐学网」及出版《唐学》集刊,内容栏目包括「生命垂范、唐学通论、体系与方式、哲学与文化、宗教与道德、教育与人文、儒学与时代、君毅众学、故园文化」等等。

香港中文大学于2009年唐先生百岁冥寿时在中大校园(新亚书院水塔下)内树立了他的铜像以纪念他。而在1988年林聪标教授担任新亚书院院长时,亦拟将书院内乐群馆冠名为「君毅馆」,以兹对唐氏的纪念,但最后被大学校董会否决。

主要著作

《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硏究集》(1943年)

《人生之体验》(1946年)

《心物与人生》(1953年)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1953年)

《人文精神之重建》(1955年)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1956-1975年)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1958年)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1958年)

《哲学概论》上、下(1961年)

《人生之体验续篇》(1961年)

《道德自我之建立》(1963年)

《青年与学问》(1973年)

《爱情之福音》(1974年)

《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1974年)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1975年)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年)

《病里乾坤》(1980年)

《致廷光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君毅之人生修养
摘要:唐君毅强调人生修养是人的生命意义提升的关键。人生修养首先须发心立公志,同时,要确立充分的自信以超拔流俗的毁誉,以开发去心灵之闭塞,以凝聚去心灵之流荡,诚实言行以回归人生真实,将颠倒的人生复其本位。
· 唐君毅论中国文学
(一)中国文学精神重视诗歌散文及中国文字文法之特性吾于中国艺术精神中,曾论中国艺术之精神,不重在表现强烈之生命力、精神力。中国艺术之价值,亦不重在引起人一往向上向外之企慕向往之情。中国艺术之伟大,非只显高卓性重要英雄式的伟大,而为平顺宽阔之圣贤式、仙佛式之伟大,故伟大而若平凡,并期其物质性之减少,富虚实相涵及回环悠扬之美,可使吾人精神藏修息游于其中,当下得其安顿,以陶养其性情。本文即当论此精神,亦表现于中国文学中,由此以论中国文学之特色所在。吾所首欲论者,即在西方文学中小说与戏剧之重要性,过于诗歌与散文。在中国文学中,则诗歌与散文之地位,重于小说与戏剧。西方之文学远源于希腊、罗马,希腊之文学即以史诗与戏剧为主。亚里斯多德之诗学,亦只论此二者。希腊最初之历史家希罗多德、苏塞底息斯之历史,皆重叙战争。普鲁塔克之希腊罗马名人传,则多叙英雄。二者皆颇近小说,而为西方后代小说之远源。希腊、罗马虽有抒...
· 唐雎说信陵君
原文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译文信陵君杀死晋鄙,夺得军权,领兵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杀死晋鄙,解救邯郸,击败秦军...
· 唐雎说信陵君
原文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译文信陵君杀死晋鄙,夺得军权,领兵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杀死晋鄙,解救邯郸,击败秦军...
· 窦毅
家族子女巨鹿郡公窦照(娶西魏文帝女义阳公主)成都县公窦文殊杞国公窦拓贤太穆皇后,第二女,嫁李渊窦氏,嫁隋朝著作郎、沣州刺史、怀义郡公裴弘策参考资料《周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大隋工部侍郎检校西平太守通议大夫钜鹿公窦府君(彦)墓志铭:公讳彦,字文同,祖众乐,魏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空、平阳壮公。父照,周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河渭成三州刺史、钜鹿恭公。公则平阳公之嫡孙、钜鹿公之世子。起家袭爵钜鹿郡开国公,邑二千五百户,俄授仪同三司。属周德既丧,苍精告谢。皇隋受命,炎运方兴。开皇之初,入右亲卫,色长上宿卫。乃以公为徐州总管府掾,寻除兖州司马。迁上仪同,叙旧劳也。除汴州长史。及今上嗣位,将营洛邑,规摹六寝,畴咨百工,非夫巧思绝伦,良难其选,以公为营东京土工监。拜兵部侍郎,俄除驾部郎,改授通议大夫,令行故也。曩以晋阳构逆,攻逼黎阳,公乃散财募士,志除妖孽,令子德明应机赴援,功懋懋赏。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