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希格斯
生涯
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 ,父亲曾在BBC担任声音工程师。希格斯童年时患有气喘,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全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搬离泰恩河畔纽塞,他也因此没有继续在学校接受教育。希格斯的父亲后来居住在贝德福德,希格斯与母亲则留在布里斯托。他后来进入可安文法学校就读 ,并受到校友保罗·狄拉克在物理方面的影响 。
他在17岁时进入伦敦市立中学就读,专研数学。彼得·希格斯后来获得伦敦国王学院物理学位 ,并成为爱丁堡大学研究员,也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及伦敦大学学院任职。希格斯在1960年返回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然后在1980年成为爱丁堡大学教授。他在198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在1984年获得卢瑟福奖。希格斯在1991年成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员,然后在1996年退休成为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 。他在2008年成为斯旺西大学荣誉教授 。
研究
希格斯在爱丁堡大学期间首先对质量研究感兴趣,并逐渐发展出希格斯场理论。因为希格斯场遍布于宇宙中,某些带质量的基本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而获得其质量,而相互作用的副产品为希格斯玻色子 。
希格斯机制的起始原先来自于芝加哥大学日本物理系教授南部阳一郎,他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提出南部-戈德斯通定理,认为连续对称性被自发破缺后必存在额外的零质量玻色子,称为戈德斯通玻色子 。1963年,菲利普·安德森发表论文指出,类似戈德斯通玻色子的准粒子也可以在其它物理学领域找到,他猜测,对于相对论性模型,假若正确应用规范不变性理论,戈德斯通玻色子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 。
希格斯在1964年于苏格兰高地健行时突然获得灵感 ,随后在美国物理学会《物理快报》 发表论文解决南部-戈德斯通定理留下的难题。希格斯在论文里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但是遭到《物理快报》退回 。于是他将论文转投到《物理评论快报》 ,同时有另外五位科学家也获得相同的结论,包括弗朗索瓦·恩格勒、罗伯特·布绕特 、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和汤姆·基博尔 。这六位物理学者分别发表的三篇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50周年庆祝文献里被公认为里程碑论文 。
2011年底,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两个实验分别独立在质量为125GeV附近,侦测到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出现过的迹象 。2012年7月,CERN宣布发现新玻色子,符合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与性质 。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私生活
彼得·希格斯育有两个儿子,克里斯是电脑科学家而乔尼则是爵士音乐家 。他也有两个孙子,全都住在爱丁堡 。
参阅
希格斯玻色子的探索历史
南部阳一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