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哈尼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39
转发:0
评论:0
族源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他们在老挝叫老松族,有“山上的民族”之意,在西双版纳自称阿卡,意思是“我是远方来的人”(另一说他们在古代被傣族打败成为他们的奴隶,因此被称为阿卡)。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同彝语、拉祜语、傈僳语比较接近。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彼此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困难。哈尼族本无文字,有些地方曾经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中国政府为其创立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文化哈尼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口头文学、舞蹈等。口头文学中,有神话传说《创世》讲述万物起源,《洪水记》讲述人类战胜洪水,《哈尼祖先过江来》讲述哈尼族历史;有诗歌“拉八热”在庆典、祭祀等庄重场合吟唱,“阿基估”为男女对唱的山歌。宗教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

族源

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

他们在老挝叫老松族,有“山上的民族”之意,在西双版纳自称阿卡,意思是“我是远方来的人”(另一说他们在古代被傣族打败成为他们的奴隶,因此被称为阿卡)。

语言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同彝语、拉祜语、傈僳语比较接近。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彼此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困难。哈尼族本无文字,有些地方曾经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为其创立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文化

哈尼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口头文学、舞蹈等。口头文学中,有神话传说《创世》讲述万物起源,《洪水记》讲述人类战胜洪水,《哈尼祖先过江来》讲述哈尼族历史;有诗歌“拉八热”在庆典、祭祀等庄重场合吟唱,“阿基估”为男女对唱的山歌。

宗教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

中国哈尼族分布

聚居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省)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省玉溪市)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

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发展河哈尼族乡(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酒井哈尼族乡(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惠民哈尼族乡(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各地哈尼族人口分布

经济

哈尼族的分布地区多为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物产丰富。哈尼族长久以来在此閞垦梯田种植水稻,而此梯田谓之红河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县,县,绿春县四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哈尼族“扎勒特”哈尼族的新年为何
哈尼语称“扎勒特”,意即新年的开始,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哈尼族根据古老的历法,他们的新旧年的交替,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把农历九月底作为年末,把十月当作岁首。新旧年之间没有具体固定的时间界限,而是采用古老的地支记时形式,将每年的农历十月间,第一个辰龙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卯兔日即为旧年的岁末。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期间必须杀猪、鸡、鸭,舂糯米粑粑,做糯米汤团。以此送旧岁,迎新年,祭祖先等。新年当天,全寨要共同杀一头猪,这头猪称为“生轰”,大意为“共同分的”。这“生轰”猪无论大小,必须按全寨户头平均分配。而且猪身上的肝、肠、肚、心、肺等等,哪怕只能分一点,也要家家都分到。其目的在于全寨各户,用同一头猪的肉,各家分别祭祀自己的祖先。第二天凌晨鸣火枪迎接新年的到来。节日一般为期6天左右。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新装,走亲串寨,宴请亲朋好友,共叙友情,互通信息。青年男女相邀一起...
·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岁数...
· 哈尼族人是怎样唱歌的?哈尼族音乐特色
哈尼族也是一个热爱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带着自己的乐器。小伙子爱的是三弦四弦,姑娘们喜欢“把乌”和“响篾”,男孩子爱吹直笛,老年人也有他们特制的“小把鸟”。在节日和盛大的祭祀场合,乳锣和鼓等敲击乐器是不可缺少的。“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以细竹管制成,长六七寸,五个孔,形如笛,吹的一端加一个鸭嘴形的,音色幽雅深沉,如泣如诉,宜于抒发情感。歌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主要有“哈八惹”和“阿其古”两大类。“哈八惹”意思是喝酒时唱的歌,或诗歌咏唱。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隆重的场合由“米谷”或是老年人唱,如《创世纪》、《祭祀歌》、《祭龙规矩歌》、《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都这一类。调子庄重严肃、低沉缓慢,歌时由一人主唱,唱完一小段,周围听众接唱合声。这种合声有固定格式,常常配上“苏呵——依——苏”之类的声音,既表达欢乐的情趣,又起着助兴的作用。《阿其古》是生产劳动时唱的歌,...
· 哈尼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哈尼族历史简介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
· 中华民俗 - 哈尼族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哈尼族有自已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习俗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哈尼族有许多禁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