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吴昌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9
转发:0
评论:0
生平推翻杨三哥吴昌文原是吴朝君主吴权的次子。944年,吴权去世,王位本应由长子吴昌岌继承,但遭到臣下杨三哥篡夺,吴昌岌出逃,吴昌文则被杨三哥收为己子。950年,杨三哥派吴昌文与将领杨吉利、杜景硕率兵进攻太平唐阮二村(越南学者陈仲金说位于越南山西市社),在行军途中,吴昌文向杨、杜二人提出杨三哥篡位的罪状:“我先王之德,治于民心,凡所施令,罔不悦从。不幸违弃群臣,平王自行不义,夺我兄弟之位,罪莫大焉。今又使我等征无辜之邑,幸而胜之则已,彼如不服,为之奈何?”杨、杜二人听后,均表示愿意顺从吴昌文,于是“还师揜袭平王”。事成后,虽然众人都欲诛杀杨三哥,但吴昌文却说道“平王于我有恩,岂忍加刑”,仅降他为张扬公。治国及征战950年吴昌文废除杨三哥(又名杨绍洪或杨主将)而自称为南晋王,次年吴昌文派遣使者去迎接其兄吴昌岌,并与吴昌岌“同理国事”,称其兄为天策王。但后来由于吴昌岌擅威作福,吴昌文便不再参与政

生平

推翻杨三哥

吴昌文原是吴朝君主吴权的次子。944年,吴权去世,王位本应由长子吴昌岌继承,但遭到臣下杨三哥篡夺,吴昌岌出逃,吴昌文则被杨三哥收为己子。

950年,杨三哥派吴昌文与将领杨吉利、杜景硕率兵进攻太平唐阮二村(越南学者陈仲金说位于越南山西市社),在行军途中,吴昌文向杨、杜二人提出杨三哥篡位的罪状:“我之德,治于民心,凡所施令,罔不悦从。不幸违弃群臣, 平王 自行不义,夺我兄弟之位,罪莫大焉。今又使我等征无辜之邑,幸而胜之则已,彼如不服,为之奈何?”杨、杜二人听后,均表示愿意顺从吴昌文,于是“还师揜袭平王”。事成后,虽然众人都欲诛杀杨三哥,但吴昌文却说道“平王于我有恩,岂忍加刑”,仅降他为张扬公。

治国及征战

950年吴昌文废除杨三哥(又名杨绍洪或杨主将)而自称为 南晋王 ,次年吴昌文派遣使者去迎接其兄吴昌岌,并与吴昌岌“同理国事”,称其兄为 天策王 。但后来由于吴昌岌擅威作福,吴昌文便不再参与政事,二人之间甚至“由是有隙”。

当时,华闾人丁部领自恃据地险要,不肯称臣,于是两王想要出兵去征伐。丁部领感到畏惧,就派遣其子丁琏去进贡。丁琏到了两王的前面,两王责备丁琏,并捉起丁琏去征伐丁部领。攻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结果,于是两王便将丁琏绑在竹竿上,告诉丁部领:“不降则杀琏。”丁部领愤怒道:“大丈夫以功名自许,岂效儿女之爱子耶!”坚持不会为儿子担误大事,便命十几个弓兵朝丁琏射去,两王都很惊讶,便班师回朝。

954年,吴昌岌过世,吴昌文派使者前往南汉,获其君主授任静海节度使兼都护之职。 (《越史略》及《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吴昌文遣使请命于“南汉主刘鋹”;据学者陈荆和的考证,部分《大越史记全书》版本及《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写成“刘晟” ,另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晟》,南汉乾和十二年(954年,“交州吴昌濬遣使称臣,求节钺”,向南汉遣使的是“吴昌濬”。 黎崱《安南志略》亦说:“伪汉乾和十二年,昌濬称臣于刘晟”。 )

吴昌文曾亲征“倔彊不服”的洮江郡人周泰,并成功将之消灭,于是“狃胜而骄”。 965年吴昌文率领军队攻太平唐阮二村,他本人则在船上观战,被埋伏的弩剑射杀。当时有十二使君并起,各自割据州郡自治,吴朝就此灭亡。

家庭

父:吴权

兄:吴昌岌

弟:吴南兴

弟:吴乾兴

侄:吴昌炽(吴昌岌子)

评价

越南封建时代,史家们对于吴昌文甚有争议,尤其是他处置杨三哥的手法及政治上的建树。陈朝史家黎文休说:“ 吴南晋 前为家臣三哥之拘囚,后为其兄昌岌之掩抑,一旦得志,不能自慎,而享国日浅,政绩无闻,惜哉!然观其免平王之罪过,岂非仁乎?容昌岌之骄倨,岂非恭乎?既仁且恭,亦可见其为人矣。”后黎朝史家吴士连则说:“吴南晋以义除残,克复旧物,足以慰祖宗之灵,纾神人之愤。其于政治,方睹惟新,而乃以仁姑息,不正三哥篡夺之刑,武黩干戈,反为唐阮妄动之举,终以自毙,惜哉!” 后黎朝另一位史家黎嵩则谓:“ 吴后主 克复祖宗之业,保安境内之民,足为承平之主。然政尚姑息,黩于武功,祸及其身。”

“吴昌濬”问题

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在吴权去世后,有一位叫“吴昌濬”的统治者,他是“昌岌弟”。《新五代史》中有关“吴昌濬”的记载如下:“交州吴昌濬遣使称臣,求节钺。昌濬者,权子也。权自䶮时据交州,䶮遣洪操攻之,洪操战死,遂弃不复攻。权死,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濬立,始称臣于刘晟。晟遣给事中李玙以旌节招之,玙至白州,濬使人止玙曰:‘海贼为乱,道路不通。’玙不果行。” 但《新五代史》亦有“ 吴昌文 ”的记载:“(南汉大宝)八年(965年),交州吴昌文卒。”

黎崱《安南志略》提出了吴权、吴昌岌、吴昌濬及吴昌文一脉相承:“(吴权)子昌岌,弟昌濬继之。伪汉乾和十二年(954年),昌濬称臣于刘晟,遗使入贡,求节钺。……昌濬卒,弟昌文立;卒,其参谋吴处坪,峯州刺史乔知佐、州刺史杨辉、牙将杜景硕用土兵争立。”

关于以上文献里的“吴昌濬”,后世学者曾作过解释。阮朝政府编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认为“ 或者昌文改名昌濬 ”:“旧史载 南晋王昌文 请命于南汉,《五代史》曰昌濬事略相同。名称各异,或者昌文改名昌濬,以通于汉。当辰记者不详,致此抵牾。” 中国学者武尚清提出“ 岌、濬、文俱权子 ”:“缘是,则岌、濬、文俱权子也!而岌、文间固当有濬也。然崱生南土,作《志》沔阳,似此类人物世系,理应以崱《志》为确。故为尊重崱《志》,仍存原貌。”

注释

^1.01.11.21.31.4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书影本,571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校合本,172-173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57-58页。

^4.04.14.24.3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校合本,174页。

^5.05.1 欧阳修《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晟》,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816页。

^ 黎崱《安南志略‧五代时僭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81页。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前编(卷之五载有吴朝及十二使君的记载),Image 131。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校合本,175─176页。

^9.09.19.29.3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校合本,172页。

^10.010.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校合本,175页。

^ 黎嵩《越鉴通考总论》(《大越史记全书》卷首),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86页。

^ 欧阳修《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晟》,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818页。

^13.013.1 黎崱《安南志略‧五代时僭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80-281页。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前编卷之五,Image 130-131。

参考文献

欧阳修. 《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ISBN 978-7-101-00322-2 (中文) .

黎崱. 《安南志略》. 武尚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ISBN 978-7-101-01122-7 (中文) .

《越史略》(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中文) .

(日文) (中文) 吴士连等. 《大越史记全书》.陈荆和编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

陈仲金. 《越南史略》(或译《越南通史》).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ISBN 978-7-100-00454-1 (中文)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越南历史》.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文) .

郭振铎; 张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ISBN 978-7-300-03402-7 (中文) .

参见

吴权

杨三哥

吴昌岌

吴朝

越南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昌炽
生平吴昌炽是越南天策王吴昌岌于杨三哥篡位时,逃到南册江(在今越南海阳省)后娶当地女子所生。965年,其叔南晋王吴昌文去世,次年起,吴昌炽据平桥(陈仲金说在今越南兴安省,越共学术机关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则说在清化省赵山),称吴使君,与各地群雄周旋。据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的分析,吴昌炽虽是天策王之子,但王室之势已不堪一击,王权有名无实,各使君不肯从命。其后,吴昌炽及其他割据者均被丁部领“一举平之”。家庭父母:父亲吴昌岌在南册江(在今越南海阳省)娶当地女子,生吴昌炽。注释^1.01.1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吴纪‧吴使君》,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校合本,175页。^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58-59页。^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集)第二部分第五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译本,153页^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三编第七章,241-242页。^吴士连...
· 吴昌岌
生平亡命王子吴昌岌是越南吴朝开国之主吴权的长子。吴权过世后,945年,家臣杨绍洪(又名杨三哥或杨主将)自立为王,于是吴昌岌逃到南册江(在今越南海阳省),后来到了茶乡(在今越南海阳省金城县)范令公家;后来杨绍洪又派人去范令公家搜索,范令公便将吴昌岌藏在一山洞里,逃过一劫。兄弟共治950年,吴昌岌其弟吴昌文废除杨绍洪后,并于951年称南晋王,并遣使迎接吴昌岌回到京师古螺。自此,兄弟二人共理国政,吴昌岌称天策王。其后,因吴昌岌专权,作威作福,使吴昌文从此不过问政事,《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当时甚至是“二王由是有隙”。吴昌岌于954年过世,政权由弟弟吴昌文独掌。※欧阳修《新五代史》及黎崱《安南志略》对吴朝的统治世系另有说法。《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晟》中载:“权死,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濬立。”《安南志略》则提出是吴权以后,“子昌岌、弟昌濬继之。……昌濬卒,弟昌文立;卒,其参谋吴处坪、峯州刺史乔知佐、...
· 吴昌硕
生平1860年清朝发生太平天国之乱,当时吴昌硕17岁,在战乱中家破人亡,仅有他与父亲逃到了山中的石苍坞,这也是后来他称自己“昌硕”的由来,后来战乱平息后,父子两人定居于吴城芜园。在21岁时,也就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吴昌硕考取了秀才,之后开始以篆刻为生。1872年,他前往江浙一带,一边游历一边替人刻印谋生,31岁后,移居苏州,阅历大量金石碑文、玺印、字画。后来于1904年在杭州孤山创办了“西泠印社”,称自己“五湖印丐”,他曾说自己30岁时学写诗,50岁才学画。吴昌硕在32岁时,曾在江苏省担任安东县的知县,不过只做了一个月。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1915年起任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长。艺术特色吴昌硕作品特色是篆文的书法。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他将篆刻时的刀法融入了书法当中。在绘画上面,他也惯用“写”的风格来绘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画坛上,吴昌硕形成了“吴...
· 越文化—文化名人—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
· 昌溪吴氏家族
员公支祠(7-1065),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昌溪村,是昌溪吴氏家族的支祠,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南朝北,三进三开间,规模比宗祠(太湖祠)小,但依靠精美的建筑装饰先一步跻身国保。门厅前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木门坊,门坊前有一口方塘。登上寝堂二层回望可以看到可爱的脊饰。即刻扫码,参与吴氏家族话题讨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