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紫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0
转发:0
评论:0
传说本名何媚,莱阳人。首见于刘敬叔《异苑》卷五,相传是寿阳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夜被杀于厕中。据称紫姑死后显灵,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成为民间扶乩所问之神明。马晋封的家乡莒县在上元节有拿竹椅去养猪场迎紫姑的习俗,曾作诗:“竹椅抬来少女衣,猪栏坐场礼如仪。虔诚请的紫姑至,不问休咎问岁时。”

传说

本名何媚,莱阳人。首见于刘敬叔《异苑》卷五,相传是寿阳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夜被杀于厕中。据称紫姑死后显灵,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成为民间扶乩所问之神明。

马晋封的家乡莒县在上元节有拿竹椅去养猪场迎紫姑的习俗,曾作诗:“竹椅抬来少女衣,猪栏坐场礼如仪。 虔诚请的紫姑至,不问休咎问岁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元宵为何要请“厕神”紫姑?紫姑跟元宵有啥关系
元宵节与紫姑的传说紫姑,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她心地善良,为人家妾,被大妇所嫉妒,令其干肮脏下贱的活儿。她正月十五日死亡,上帝因怜悯她而命其为厕神。世人同情、怀念紫姑,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即在正月十五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紫姑肖像,于厕间或猪栏边迎接她,因为这些地方是她生前劳动常去的地方。正月十五上元节,中国很多地方的居家妇女要迎厕神。风俗很奇怪,节前一天,邓粪箕一只,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只插箕口,放在坑厕侧设供。同时,另设供案,点烛焚香,让小儿辈对它行礼。厕神也叫紫姑神(后世亦称坑三姑娘),六朝时已有信仰。在《显异录》中说,紫姑是莱阳人,叫何媚,被李景纳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姤。在正月十五那天,被杀死在厕所。后来天帝悯之,把她任命为厕神。名为厕神。后来,每当正月十五的夜里,人们会用木头刻制出紫姑的形象,到自家的厕所或者猪栏边,摆好酒果供品,手里...
· 元宵节习俗:迎紫姑/走百病/巴乌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
· 正月十五元宵节/迎紫姑/走百病/巴乌节
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
· 正月十五元宵节/迎紫姑/走百病/巴乌节
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
· 满族习俗满族人是如何迎“厕神紫姑”的
迎厕神紫姑,这本源于关内汉族的习俗,传入关外的东北满族聚居地区之后,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出了汉满民俗文化的融合。如满族聚集地区的新宾、本溪、桓仁、清原、岫岩弋凤城等地,在元宵节,除按旧俗观灯外,县街及大部分村电还办秧歌、跳民族舞。旧时有拜灯官及打(唱)太平鼓等,几至多半夜,甚而通宵达旦。与迎紫姑相似的是以民族歌舞的形式祝愿农业取得好收成,这就是满族的“笊篱姑姑舞”。传统的“笊篱姑姑舞”既与汉族“请紫姑”相似,又有满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俗多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晚进行。新宾及其兄弟满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上,均编排了满族秧歌、舞,但尤其不可少的是“笊篱姑姑舞”。在旧社会,是时用新柳条编成新笊篱,外糊以白纸,并画上一个俊姑娘的头像,挂在1。7米左右的木杆上;有的还给姑娘偶穿着红衣,两手各置拿手帕等,将“笊篱姑姑”打扮好,先供在房西头。届时,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头扎红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