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
汉代京兆尹
秦汉时期
京兆尹最早出现于秦朝,当时置内史为京师行政长官。汉武帝时内史分置为左右,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以右内史部为辖区,治所在长安县,职同郡太守,参预朝政。在两汉时期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
东汉初废下邽、船司空、南陵、奉明4县 。建武十五年(39年),湖县、华阴2县归属弘农郡 ;左冯翊长陵、阳陵2县,弘农郡上雒、商县2县来隶 。延熹二年(159年)左右,复置下邽县 。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安定郡阴盘县移寄治于新丰县,后归属京兆尹 。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后归属雍州管辖。东汉末,领长安、霸陵、杜陵、新丰、郑县、蓝田、长陵、阳陵、上雒、商县、下邽、阴盘12县。
魏晋时期
三国时,曹魏以京兆尹辖区置京兆郡,仍置太守 ,属雍州刺史部。正始元年(240年)立宗室曹询于此,改称“秦国”,五年(244年)曹询去世,废封国恢复旧名。曹魏政权以 京兆尹 的辖区置京兆郡,置太守。
西晋时仍无太大改变。废长陵县,上洛、商2县移属上洛郡,下邽县移属冯翊郡,池阳县移属扶风郡,冯翊郡万年县来隶。西晋末京兆郡领长安、杜陵、霸城、蓝田、高陆、万年、新丰、阴槃、郑9县。
南北朝时期
西魏、北周、隋仍称京兆郡。北魏京兆郡领长安、杜、鄠、山北、新丰、霸城、阴槃、蓝田8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太守为尹。 。北周时京兆郡下领七县: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废郡留州,废京兆入雍州。
隋代京兆郡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置雍州。大业三年(607年),天下改州为郡,故名焉。置 京兆郡 。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下领二十二县:大兴县、长安县、始平县、武功县、盩厔县、醴泉县、上宜县、鄠县、蓝田县、新丰县、华原县、宜君县、同官县、郑县、渭南县、万年县、高陵县、三原县、泾阳县、云阳县、富平县、华阴县。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天下郡改为州,复为雍州。
以后
唐朝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为 京兆府 ,雍州刺史为改京兆尹,增置少尹一名。京兆尹后世已不置,但习惯上称呼京师所在地行政长官为京兆尹。清朝即划其京都及附近三十余县为一特别行政区,称顺天府,长官称顺天府尹。民国初年仍沿清制,其辖区缩小为宛平县等20余县。民国三年(1914年)10月,改称京兆,其行政长官称京兆尹,颁布了《京兆尹官制》,设立京兆尹公署,京兆的地位与省同。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尹官制》。
其他同名京兆郡
京兆郡 (东晋)
自关中失陷后,东晋设立京兆侨郡,寄治在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西北),太元四年(379年)前秦攻破襄阳而消失。太元十一年(386年)复置京兆侨郡,受将军府管辖,下辖蓝田、郑、池阳、南霸城、新康5侨县。永初元年(420年)改属雍州。大明元年(457年)实行土断,割襄阳西界为实土,废卢氏、蓝田、霸城3侨县,下领邓县及杜、新丰2侨县。 萧齐时增领魏1侨县。 永泰元年(497年)元魏攻陷沔北一带,京兆郡随之而没。
北京兆郡 (侨郡)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东晋太尉刘裕到达长安,略定关中,在原京兆郡地内加“北”置 北京兆郡 ,以与在襄阳的京兆侨郡区别,下辖长安、蓝田、郑3县,同年十一月刘裕班师东归,留下年仅十一岁的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次年十一月,胡夏赫连勃勃攻陷关中,北京兆郡随着领土失陷而消失。 后于刘宋景平年间(423-424)复置,下辖北蓝田、霸城、山北3侨县。大明元年(457年)实行土断后废。
东京兆郡 (侨郡)
义熙十二年(416年)十月,刘裕收复洛阳,河南抵定。置 东京兆郡 ,寄治荥阳(今河南荥阳),下领长安、万年、新丰、蓝田、蒲坂5县。 景平元年(423年)随着北魏攻陷司州而消失。
兆郡 (侨郡)
东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于元嘉二年(425年)八月侨置 兆郡 ,寄治汉中(今陕西汉中),下领蓝田、杜、鄠3侨县。 萧齐时改称 京兆郡 ,下领蓝田、杜、鄠3侨县。 后来地入北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