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七十空性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5
转发:0
评论:0
《七十空性论》,亦称《七十颂空性论》《中观六论》。古印度龙树造。为《十二门论》(鸠摩罗什译)观因缘门第一所引用。本论论述诸法无自性,倡性空中道之思想。其主旨与论证方法,大体与中论相近。全书计有七十三首偈颂。第一颂总论,为根本命题部分,即宗要。自第二颂至第七十一颂,详述第一颂内容,为本论之中心。其中,第二颂至第六十六颂,由世俗之观点,叙述存在之生灭变化;而自六十七颂至七十一颂,即由胜义谛之立场,叙述不变化之境界。后二颂乃“劝信得益”分,为本书之结论。故书名“七十”即指第二颂至七十一颂。本论仅有藏译本,缺梵本、汉译本。《七十空性论》是来自于《中论》第七品,讲的是缘起。《中论》第七品中有:“若梦境幻化,如于干闼婆,如是生及住,如是毁坏灭。”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写了《七十空性论》,所以《七十空性论》也是《中论》之余论。第七品破有自性的生、住、灭,此时他人诤论说:佛典说有生住灭,所以你说没有生住灭自性...

《七十空性论》 ,亦称《七十颂空性论》《中观六论》。

古印度龙树造。为《十二门论》(鸠摩罗什译)观因缘门第一所引用。本论论述诸法无自性,倡性空中道之思想。其主旨与论证方法,大体与中论相近。全书计有七十三首偈颂。第一颂总论,为根本命题部分,即宗要。自第二颂至第七十一颂,详述第一颂内容,为本论之中心。其中,第二颂至第六十六颂,由世俗之观点,叙述存在之生灭变化;而自六十七颂至七十一颂,即由胜义谛之立场,叙述不变化之境界。后二颂乃“劝信得益

”分,为本书之结论。故书名“七十”即指第二颂至七十一颂。本论仅有藏译本,缺梵本、汉译本。

《七十空性论》是来自于《中论》第七品,讲的是缘起。《中论》第七品中有: “若梦境幻化,如于干闼婆,如是生及住,如是毁坏灭。”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写了 《七十空性论》,所以《七十空性论》也是《中论》之余论。第七品破有自性的生、住、灭,此时他人诤论说: 佛典说有生住灭,所以你说没有生住灭自性不对。对此,《七十空性论》答说: “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即佛讲了生住灭、胜劣等,但这是以世俗的观点而说,并非以胜义的观点而说。《七十空性论》破生住灭等自性之后,又说: “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胜义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间名言,施设一切法。

” 即说只有缘起自性空,才是事实真理之胜义,因此生等一切都由名言安立。《中论》: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这个虽然也是在说自性空是胜义,生等是名言。但如果不像上述那样讲说,还是无法遣除怀疑“名言有之义即是由名言立有

”;及显示若自性不空会有许多正理上的过失,而安立无自性;及难以了解一切悉由名言安立,于其上之一切能作所作皆合理,为通达这些而造《七十空性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空性
语源空是梵文śūnya的意译,音译舜若;其对应的名词形式梵文是śūnyatā,意译是空性,音译舜若多。部派佛教诠释对“空”的论述,在佛教中源远流长,如《杂阿含经》有《大空法经》和《第一义空经》,《中阿含经》有《小空经》、《大空经》和《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等等。在部派佛教共通的“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之基础上,更有加上“无人”而合称为第一最空之法,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无我无我所,不实来实去,是假名法、因缘法。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引《施设论》说十空对治萨迦耶见: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无始空),本性空(性空),无所行空,胜义空(第一义空),空空。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说空定有六空,巴利小部《无碍解道》说二十五空以释“世间是空”。大乘佛教诠释按龙树《大智度论》,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在性空的解释上有根本分歧:声闻: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处中,无我、无...
·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岁露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曰:善。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
·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三篇本病论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岐伯曰:昭乎哉问,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谓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九针论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
·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论疾诊尺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如枯鱼之鳞者,水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本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免有加,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