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陶璜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0
转发:0
评论:0
生平出身及仕吴陶璜是丹杨郡秣陵县(今中国南京)人,父亲陶基,曾任东吴交州刺史(交州包括现时越南北部),他本人亦历任显位。据学者吕士朋的分析,陶璜由于父亲曾在交州任官的背景,令他与该州带有渊源,故颇为熟悉当地情况。交州争夺战263年,当时的交趾太守孙谞贪暴,引起当地民众不满。郡吏吕兴等杀孙谞,并派人到中国北方的曹魏朝廷,要求接管交州。交州境内的九真、日南二郡亦响应附和。当时适值魏灭蜀汉,就乘机夺取三郡,派官员及军队南下交州。不久,265年,司马炎已代魏,建立西晋,交趾等三郡亦成为晋朝辖地。东吴君主孙晧锐意收复失地,乃于268年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又作修则)进击交趾。晋军派援军从蜀来反击,大败吴军,刘俊等战死。269年,孙晧再度出兵,陶璜“自表讨贼”(自我推荐参加战事),孙晧便派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陶璜为苍梧太守,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在对晋军的交战当中,陶璜为吴军作出贡献...

生平

出身及仕吴

陶璜是丹杨郡秣陵县(今中国南京)人,父亲陶基,曾任东吴交州刺史(交州包括现时越南北部),他本人亦历任显位。据学者吕士朋的分析,陶璜由于父亲曾在交州任官的背景,令他与该州带有渊源,故颇为熟悉当地情况。

交州争夺战

263年,当时的交趾太守孙谞贪暴,引起当地民众不满。郡吏吕兴等杀孙谞,并派人到中国北方的曹魏朝廷,要求接管交州。交州境内的九真、日南二郡亦响应附和。当时适值魏灭蜀汉,就乘机夺取三郡,派官员及军队南下交州。不久,265年,司马炎已代魏,建立西晋,交趾等三郡亦成为晋朝辖地。东吴君主孙晧锐意收复失地,乃于268年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又作修则)进击交趾。晋军派援军从蜀来反击,大败吴军,刘俊等战死。 269年,孙晧再度出兵,陶璜“自表讨贼”(自我推荐参加战事),孙晧便派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陶璜为苍梧太守,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

在对晋军的交战当中,陶璜为吴军作出贡献甚多。虞汜、薛珝、陶璜初到达时,作战失利,陶璜部队退保合浦,损失手下两员将领。上司薛珝怪责陶璜,说他“自表讨贼,而丧二帅,其责安在”,陶璜驳斥说“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但薛珝仍感恼怒,打算撤军。陶璜便带士卒数百夜袭晋军将领董元,“获其宝物,船载而归”,薛珝表示欣赏,任命他“领交州,为前部督”。其后陶璜率兵经海道,直达交趾郡城,进攻董元部队。在攻城战中,陶璜识破董元的伏兵之计,“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此外,陶璜又以赂遗的方法,拉拢当地人士协助,“以前所得宝船上锦物数千匹遗严贼帅梁奇,奇将万余人助璜”。再者,陶璜还采用离间计,使董元诛杀自己的手下勇将解系,为吴军排除威胁。最后,陶璜与薛珝攻破晋军,克服交趾,擒获晋廷所置守将,九真、日南三郡亦降吴,孙晧便委用陶璜为交州刺史。时在271年。

陶璜在孙晧时期,曾征讨在广州起事的郭马,平定较偏远的武平、九德、新昌地区的“夷獠”,因而“开置三郡,及九真属国三十余县”。孙晧打算调任陶璜为武昌都督,但在交州民众数千人请求下,陶璜继续在当地任官。

归降晋朝

280年,西晋南下攻吴,孙晧归降,吴至此灭亡。陶璜仍保有交州,孙晧亲自写信,劝璜归顺。陶璜流涕数日,才派员到晋朝首都洛阳表示投降。晋武帝继续任命他为交州刺史,并加封“宛陵侯”、“冠军将军”。

西晋政府统一中国后,晋武帝鉴于东汉末年州郡势力过重,造成地方割据之局,于是打算削减各州郡兵力。身为交州刺史的陶璜并不赞同,便上书力陈不应削州郡兵的理由,是交州邻近的林邑国“数攻百姓”,在东吴时期就曾“攻破郡县,杀害长吏”,而交州又与广州相接,“二州唇齿,唯兵是镇”,因此有必要维持晋朝整个南方边境的安全。再加上交州气候易使人染病致死,“南土温湿,多有气毒,加之累年征讨,死亡减耗”,这本已使交州兵员数目大减。所以陶璜提出“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使林邑国等外敌以为有机可乘。晋武帝听从其议,让交州保持原有兵额。陶璜又提出发展及整顿合浦的采珠业,这些建议也获得晋廷采纳。

陶璜在交州任官,经历东吴、西晋两朝,前后三十年,深得当地民众爱戴。永熙元年(290年),陶璜去世时,史称当地“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家庭

父:陶基,曾任东吴交州刺史。

弟:陶濬,为东吴镇南大将军、荆州牧。晋灭吴之役,向吴主孙皓借兵迎战晋军,不料一夜间二万兵卒不敌溃散,遂不战而败。

弟:陶抗,晋武帝时太子中庶子。

子:陶威,曾任晋朝苍梧太守,后来领交州刺史。

子:陶淑,陶威之弟,继任交州刺史。

侄: 陶湮,陶濬之子,字恭之,晋朝官至临海太守、黄门侍郎。

侄: 陶猷,陶濬之子,字恭豫,晋朝宣城内史,后任王导右军长史。

侄:陶回,陶抗之子。

孙:陶绥,陶淑或陶威之子(《晋书》称“(陶)威弟淑,子绥”,《越史略》则称“陶绥,淑子”),任交州刺史。

侄孙:陶馥,陶湮之子,于湖令,为韩晃所杀,追赠庐江太守。

※以上各项,参考自《晋书·陶璜传》。

评价

陶璜以其军事和管治才能,获得后世史家的赞扬。如唐代官修的《晋书》,就称他“有谋策,周穷好施,能得人心”。越南后黎朝官修的《大越史记全书》亦称他“威惠素著,为殊俗所慕”。

注释

^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8页。

^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2页。

^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8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1─62页。

^陈寿《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孙晧传》,北京中华书局,1167页。

^陈寿《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孙晧传》,北京中华书局,1167页;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8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2页。

^陈寿《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孙晧传》,北京中华书局,1168页;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8─1559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2页。

^陈寿《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孙晧传》,北京中华书局,1172─1173页。

^8.08.1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60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2页。

^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60─1561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3页。陶璜向晋武帝上书的内容如下:

^陶璜上书建议:“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今请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见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61页。

^据万斯同、吴廷燮《晋方镇年表》,陶璜卒于290年左右。

^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61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63页。

^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61页。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65页。

^房玄龄等《晋书·陶璜传》,北京中华书局,1559页。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属吴晋宋齐梁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141页。

参考文献

(中文)陈寿. 《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 ISBN 7101003079. 

(中文)房玄龄等. 《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 ISBN 7101003087. 

(日文)(中文)吴士连等. 《大越史记全书》.陈荆和编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 

(中文)《越史略》,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中文)吕士朋. 《北属时期的越南》.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参见

东吴

西晋

越南第二次北属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