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谷忠澄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8
转发:0
评论:0
生涯天文3年(1534年),忠澄出生,最初他是土佐国一宫土佐神社的神主,后来长宗我部元亲招募其成为家臣,并且活跃于外交方面。天正12年(1584年)11月,羽柴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雄议和,并且翌年发动纪州征伐(日语:紀州征伐)意图占领纪伊国,又派其弟羽柴秀长进驻和歌山城以表明意欲进攻四国地方。对此,长宗我部氏的家臣恐怕与秀吉兵戎相见,于是说服主君元亲议和,其后元亲派忠澄前往秀吉处希望其承认四国全域均属于长宗我部领。按《小早川文书》记载,秀吉要求元亲交出赞岐和阿波,并且安堵(日语:安堵)其伊予和土佐的领地,在双方无法得出共识的情况下,最终演变成秀吉出兵攻打四国。天正13年(1585年)6月,秀吉以秀长为总大将,展开四国征伐。当时,忠澄与江村忠俊(日语:江村忠俊)一同于一宫城(日语:一宮城(阿波国))防守,元亲甚至动员附近的地侍支援一宫城,总共约9,000人参加这场攻城战...

生涯

天文3年(1534年),忠澄出生,最初他是土佐国一宫土佐神社的神主,后来长宗我部元亲招募其成为家臣,并且活跃于外交方面。

天正12年(1584年)11月,羽柴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雄议和,并且翌年发动纪州征伐(日语:紀州征伐)意图占领纪伊国,又派其弟羽柴秀长进驻和歌山城以表明意欲进攻四国地方。对此,长宗我部氏的家臣恐怕与秀吉兵戎相见,于是说服主君元亲议和,其后元亲派忠澄前往秀吉处希望其承认四国全域均属于长宗我部领。按《小早川文书》记载,秀吉要求元亲交出赞岐和阿波,并且安堵(日语:安堵)其伊予和土佐的领地,在双方无法得出共识的情况下,最终演变成秀吉出兵攻打四国。

天正13年(1585年)6月,秀吉以秀长为总大将,展开四国征伐。当时,忠澄与江村忠俊(日语:江村忠俊)一同于一宫城(日语:一宮城 (阿波国))防守,元亲甚至动员附近的地侍支援一宫城,总共约9,000人参加这场攻城战。相对地,羽柴军则派出蜂须贺正胜、藤堂高虎、增田长盛、仙石秀久、户田胜俊和一柳直末等5万人出战,包围城池东、北和西三方面,并且一同对城内发射铁炮,然后同时攻向城池,但是城内士气未有受到影响,导致战斗陷入胶着状态。面对城内的猛烈抵抗,秀长截断通往城池的水源,并且挖掘地道,尝试令城池崩塌,守将忠澄和亲俊对此显得相当动摇,最终决定开城投降。

在一宫城被攻下后,忠澄返回白地城(日语:白地城)向元亲说明与羽柴军的兵力和武器质素等的差距,希望能够劝服元亲投降。虽然长宗我部氏家臣反对投降,但是会议的过程却逐渐倾向投降。对此,按《元亲记》记载,元亲表述了在海部表的作战策略,形容未战先降乃耻辱,主张就算大军压境亦理应奋勇对抗,又大骂主张投降的忠澄,甚至要求其切腹。对此,忠澄虽然已经准备全力一战,但是仍然选择退一步说服家臣联署希望元亲再三考虑,最终元亲屈服,并且在7月25日接受秀长的停战条件而投降。。

四国平定后的天正14年(1586年),忠澄出战九州征伐。在丰后爆发的户次川之战中,元亲长子长宗我部信亲战死,元亲接报后一度悲愤过度,企图孤身冲入敌阵,但是被周遭的家臣阻止,而同样有参战的忠澄则奉逃至伊予日振岛(日语:日振島)的元亲之命,作为使者从交战中的岛津氏家臣新纳忠元处领回信亲的遗体,忠元一边流泪一边对忠澄说道:“如果我当时在场的话,一定不会杀害信亲大人。我对天发誓,绝无虚言。虽说这是战争常事,但是确实做出了很抱歉的事。希望元亲大人能够谅解。”其后,信亲的遗体被火化,由忠澄将其送至土佐冈丰城。

从九州返回四国后,忠澄当上幡多郡中村城城代,并且命令囚犯在入野滨种植松树,通过实行这些措施在当地担任行政工作。

庆长5年(1600年),忠澄在土佐中村城死去,享年67岁。

参考文献

(日文)‘高知県史 古代中世编’高知県、1971年。

(日文)山本大编. 《図说 高知県の历》.河出书房新社. ISBN 4309611397. 

(日文)高桥启(日语:高橋啓 (歴史学者)). 《“一宫城の戦い”‘豊臣秀吉合戦総覧’》. 新人物往来社(日语:新人物往来社). ISBN 4-404-02407-X. 

(日文)市村高男(日语:市村高男). 《“4章 戦国の群雄と土佐国”児玉幸多监修‘県史39 高知県の历史’》. 山川出版社(日语:山川出版社). ISBN 4-634-32390-7. 

(日文)小和田哲男(日语:小和田哲男). 《戦争の日本史15 秀吉の天下统一戦争》. 吉川弘文馆(日语:吉川弘文館). ISBN 46420632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木全忠澄
出身本姓纪氏(日语:紀氏)(“泷川忠征记念碑”(爱知县稻泽市智元寺))。先祖在壬申之乱以前,从纪伊国移居至美浓国,后来与家臣一同开拓尾张国中岛郡(日语:中島郡)的茜部乡。虽然在附近领有广大土地,不过在保元之乱、平治之乱中,失去许多领地,更在建久年间,被守护野上成经夺去所有领地,于是隐居在木全村(现今爱知县稻泽市木全、稻岛),并改氏木全。在室町时代,仕于室町幕府,并成为庄长,有木全善枪和木全一角。根据宝历年间编纂的‘张州府志’中记载,家祖是木全善枪。忠征建立的大林寺(名古屋市千种区)中的“泷川忠征墓志”上,亦以纪氏为木全氏的本姓。生平在天文3年(1534年)于尾张国出生。最初仕于织田氏的家臣浅井政贞,后来成为泷川一益的家老(‘宽政重修诸家谱’、‘尾张群书系图部集’)。智谋优秀,擅长枪术,被称为“木全之枪”(木全の槍)而广为人知。特别是在小山的合战中,以智谋击破人数多于己方十多倍的敌军。在织田...
· 陕西省-榆林-府谷县折惟忠
折惟忠字荩臣,父御卿,母梁氏,惟信胞弟。起初以兄惟信战殁,补西头供奉官。及惟昌卒,惟忠嗣知州事兼麟府路都巡检使。惟忠谙熟军事,天圣(1023~1032)中,契丹和夏国伪称嫁娶,集结于府州北境,阴谋合兵进犯。惟忠探得其实,即率麾下兵驰往戒备,压其撤退,升为云麾将军,简州团练使。景佑(1034~1038)初卒,以其子继宣嗣职。
· 褚澄
生平简介褚澄出生于阳翟褚氏,阳翟褚氏是南朝时的低级士族,地位并不高。他的父亲是都乡敬侯褚湛之母亲则是宋武帝的女儿,因此,他是宋武帝的外孙,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褚渊和一个姐姐褚氏,褚氏是刘濬的妻子,刘濬后来和他的兄弟刘劭弑父造反,两兄弟都被处死,而褚氏因为父亲褚湛之和弟弟褚渊投降而幸免于难,但和他离婚了,褚澄则在此事中不受牵连。后来,褚澄又娶了宋文帝刘义隆之女庐江公主为妻,因此拜为驸马都尉,褚澄为官很清明。刘宋灭亡后,褚澄曾于南齐建元年间(479年—482年),担任过吴郡太守,当时,齐武帝的儿子豫章王萧嶷染病,萧道成召他为豫章王医治,豫章王不就就痊愈了,因此被升为左民尚书。褚渊死后,褚澄曾以一千万钱到招提寺赎回齐太祖萧道成赐给褚渊的白貂坐褥,又赎回了褚渊的介帻犀导及他坐过的黄牛,可以说,他是最早的当家。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褚澄为御史中丞袁彖弹劾,因此被免官禁锢,后来真相大白,褚澄又升...
· 苗澄
苗澄,考诸史料,苗澄约在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年间及清康熙前半期在世。有言苗澄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被清军掳于关外者,其蒋元恒之故事乎?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首次伐明,所到之处,均挑选品学兼优的儒生送至盛京文馆读书,遵化蒋元恒就是其中之一,后蒋元恒在顺康年间官至尚书、大学士、少保。苗澄之事,盖亦此类也。苗澄为清朝首任直隶总督。清朝总督之设,多有变化。顺治初年,即有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一名总督管三省。顺治十八年八月,直隶、河南、山东等十五省各设总督一人,此为直隶单设总督之始。当年十月,苗澄任直隶总督。苗澄之父名苗而成,妻为李氏。现存有《苗澄妻李氏诰封碑》拓片。苗澄卒后或葬于北京,有《四川总督苗大生夫妻合葬墓志》石刻,见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之《石刻卷》。
· 毛澄
生平毛澄早年丧父,由祖父毛弼抚养,明孝宗弘治六年(1494年)成癸丑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当年祖父正好百岁,双喜临门,地方官建造“人瑞状元坊”。后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明会典》,后在皇帝身边担任讲官。明武宗即位后,晋升左庶子。正德四年,因刘瑾诬陷,贬为侍读。之后再升侍讲学士、学士,掌院事,历任礼部侍郎。正德十二年六月,拜为礼部尚书。正德十四年(1519年)二月,明武宗南巡之争中,毛澄冒死上疏制止,在一片反对声中,武宗终于停止。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猝死“豹房”,死后无子。毛澄与大学士梁储、寿宁侯张鹤龄、驸马崔元、太监韦霦等至安陆迎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想给自己亲生父母立尊号,但毛澄等人坚持“兴献帝不宜加皇号”,抗疏力争,史称“大礼议”。朱厚璁派太监去见毛澄,向毛澄长跪叩头请求,又赂以重金。毛澄以老病为由,接连上疏乞归,都被慰留。嘉靖二年(1523年)春,获准归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