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根·汉宁
经历
科学事业
从1969年到1977年,汉宁在斯图加特,伦敦,慕尼黑和弗赖堡学习化学。在1977到1981 之间,汉宁被聘为弗赖堡大学物理化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在那里,他在Herbert Zimmermann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分子交换动力学的核磁共振测量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Hans-Heinrich Limbach在就职演说中提到了Paul Lauterbur (en:Paul_Lauterbur)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工作。这是汉宁第一次接触到磁共振成像。在1982到1983之间,汉宁在苏黎世大学进行化学诱导动态核极化(en:CID)光谱学相关的博士后研究。他在1982年开发了自己的第一个磁振脉冲序列,用以测量分子内交换过程。在苏黎世的这段时间,他决定将未来的工作更加集中到核磁共振,而不是化学领域。
汉宁在1984年开始在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的诊断放射科担任研究员的工作。在这里,他在与Bruker Medizintechnik GmbH公司的合作中,开发了RARE成像方法。他于1989年在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完成了他的教授论文: “核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
汉宁在1993年被聘为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并领导诊断放射科的磁共振成像小组。在1998年,他被任命为诊断放射科下成像与功能医学物理部主管。在2001年,他被任命为诊断放射科的科研主管。 在同年,他在医学中心成立了磁共振开发和应用中心(MRDAC)。在2002年,他又开展了和弗莱堡大学数学与物理学院的合作。
在2004年,汉宁被聘为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的C4教授,并任命为诊断放射科的科学主管。至2012年底,他在1984年创建并一直领导的磁共振成像小组已经成长至拥有大约80名雇员。
汉宁是1999年的国际医用磁共振学会(ISMRM)主席。他从2008年起成为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研究院的联合研究员。2011年他成为德国国家利奥波第那科学院(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s Leopoldina)院士。
研究成果
基于CPMG多迴波方法,汉宁于1984年开发了RARE序列(Rapid Acquisition with Relaxation Enhancement)。借助于RARE序列,大幅的减少了磁共振成像采集时间,为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贡献了重要的一步。另外,RARE提供了在磁共振成像中控制与诊断相关的T2对比的可能性。RARE方法在1984年首次发表于德语期刊“Der Radiologe”。RARE方法在国际期刊上的第一次提交被拒绝,理由是这种方法已经被测试并且没有效果。但是在1986年国际期刊刊登了RARE方法。RARE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磁共振成像的标准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也被称为TSE(Turbo Spin Echo)和FSE(Fast Spin Echo)。
Hyperecho方法 由汉宁于2001年发表。借由Hyperecho方法,RARE序列的特定吸收率(SARen:Specific absorption rate)可以大幅的降低,然而影像品质几乎不受影响。这在高磁场强度下临床磁共振成像应用中非常重要。
汉宁于2008年提出了非线性梯度场成像概念,可以在脑磁共振成像的外部成像区域中增加影像分辨率。
与亚洲的交流
汉宁于1985年在中国广州安装了中国早期的其中一台磁振造影系统,且于此年的12月25日取得此系统的第一张磁振影像,之后并参与其他磁振造影系统在中国的安装。
汉宁是中欧临床磁共振诊断学会(European-Chinese Society for Clinical Magnetic Resonance)创始会员,并从1993年起担任该学会主席,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Chinese Radiological Society的荣誉会员,汉宁于2004年成为鞑靼斯坦国家科学院的会员,2011年得到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奖。
得奖纪录
1992: 欧洲磁共振奖(European Magnetic Resonance Award)
1993: 磁振造影奖(Kernspintomographie-Preis)
1994: 国际医用磁振造影学会(ISMRM)金奖
2003: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奖Max-Planck-Forschungspreis(生物科学/医学领域)
语录
参考联结
弗赖堡大学医学中心医学物理科
磁振发展应用中心, MRDAC
国际医用磁振造影学会, ISMRM
中欧临床磁共振诊断学会, ECSCMR
尤根·汉宁的发表研究著作 ID F-2424-2010
弗赖堡大学研究数据库, 尤根·汉宁著作列表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