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湛若水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4
转发:0
评论:0
人物生平湛若水,明成化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11月20日)巳时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父湛瑛早丧,由母陈氏抚养成长。若水自幼聪敏,因故14岁始入学,16岁往广州府庠就读,明弘治五年(1492年),他27岁(弘治五年)中举人,29岁往江门就学于陈献章(号白沙),毅然焚掉“路引”(赴考证件)以表学习决心。潜心研究心性理学,数年间学业大进。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一年三月,白沙在信中赞其学术成就曰:“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第二年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传与若水执掌。作《赠江门钓台诗》跋:“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献章逝世,湛若水为之服丧3年。若水不乐仕进,后在母亲和广州府佥事徐弦再三规劝下...

人物生平

湛若水,明成化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11月20日)巳时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父湛瑛早丧,由母陈氏抚养成长。若水自幼聪敏,因故14岁始入学,16岁往广州府庠就读,明弘治五年(1492年),他27岁(弘治五年)中举人,29岁往江门就学于陈献章(号白沙),毅然焚掉“路引”(赴考证件)以表学习决心。潜心研究心性理学,数年间学业大进。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一年三月,白沙在信中赞其学术成就曰:“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第二年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传与若水执掌。作《赠江门钓台诗》跋:“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献章逝世,湛若水为之服丧3年。若水不乐仕进,后在母亲和广州府佥事徐弦再三规劝下,至弘治十七年,始奉母命北上考试,受国子监祭酒章懋赏识,留读于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北京会考,文章受主考张元桢、杨廷和赞赏,中进士第二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寻授翰林院编修。

湛若水

湛若水立像

正德七年(1512年)奉使往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次年正月十七日到达安南国,归国时婉谢安南王厚馈,深得远人之心,归后作《南交赋》。

50岁时母亲病逝,从京奉柩归葬,在家守墓三年。满服后到西樵山建书院,聚徒讲学达4年。若水讲学讲究方法,要学生先习礼,明学规,现静坐聚精会神,然后才授课。

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吴廷举、御史朱节向朝廷推荐起用若水,始回京复职,补翰林院编修,同修武宗实录。次年转翰林院侍读。又次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历四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次年转礼部左侍郎,预南北郊分祭议。嘉靖三年(152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湛若水考取进士后,除长期担任朝廷的官职外,致力于在南京、扬州、番禺、增城、南海等地开设书院讲授理学,尤其是不遗余力地传播白沙学说。他在讲学中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并在弘扬白沙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之学”。时人将他创立的理学“广派”与理学的另一大儒王阳明创建的“浙学”并称为“王湛之学”,分执明代中叶理学的牛耳。他的影响几及全国各地,其门徒达4千余人。由于向他求学的人太多,以致在授学时往往要用弟子间代为传授的方式进行。

68岁,由礼部左侍郎升南京礼部尚书。71岁转南京吏部尚书。 74岁转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此时安南王莫登庸叛乱,嘉靖皇帝欲亲征,若水上《治权沦》疏,反对出兵,因与文武大臣之议不合、遂请求致仕。75岁致仕,从此结束宦途生活、沿东南山水,游览讲学而归。

回广州后,在府第附近建“天关书院”讲学(天关原名铜关,因若水曾任吏部尚书,俗称“天官”,故人称天关为“天官里”,即今广州东风中路一带)。

若水官历两京,所至迭创建书院,著书、讲学不息,回粤后更专心讲学,故《广东新语》称:“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于会城(广州)则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等书院”。或时到西樵,回增城、登罗浮、上南香讲学。在西樵有大科、增城有明诚、南香山有莲洞、新塘有读岗和甘泉等书院。若水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工书法,生平著作及诗文积逾千卷。将致仕前曾在新塘江畔建钩台,纪念其师陈白沙,并作讲学、憩息之所。

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造就了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十九年(1540)五月,他获准退休返回家乡,自此往返广东境内各地讲学。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月,湛若水回到广东。晚年,湛若水在广州主要致力于文教方面的活动,兴建书院、推动讲学,分别在罗浮山、西樵山、广州城内的天关及增城甘泉设置居所,修建书院。他春居罗浮,夏居西樵,秋居天关,冬居甘泉,四时讲学,不废弦歌。他还在天关精舍建立一座祝圣台,每当正朔、冬至和孔子诞辰都会率领乡中缙绅对着京师的方向瞻仰叩拜,以表示不忘朝廷之意。

湛若水一生以兴办学校、传播理学为己任,他平日除简单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俸禄都花费于购买馆田、赡养四方学者,这些馆田分布在广东广州、南海、增城、博罗、曲江等地,外地如南京,扬州,安徽池州、徽州,福建武夷,湖南南岳等处也有湛若水所设的馆田。为防止部分学生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湛若水特意编写《崇俭约言》以示训导。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二十二日,湛若水病逝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廿五日归葬天蚕岭(增城永和镇)。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遗著有《心性图说》与《圣学格物通》。

主要成就

心学传人

湛若水是陈白沙的衣钵传人,是对白沙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湛若水的“万事万物,莫非心也”是对陈献章“事物虽多,莫非在我”的直接继承,从“事物虽多,莫非在我”到“万事万物,莫非心也”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湛若水把“随处体认天理”核心命题归之于心学。“吾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与陈白沙“为学当求诸心”的心学法门是一脉相承的。湛若水把“随处体认天理”归入于“体认于心”,并不认为“随处体认天理”仅仅是内在的方法,它也包含了外在的方法,是内外合一的方法。“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内外合一之学,它体现了从陈白沙心学到湛若水心学的岭南心学内外合一之学的特征。

除了跟随老师讲学之外,湛若水一意钻研,“潜心默会”,日积月累之下,终于达到豁然自得的学问境界。在陈白沙去世前一年,即弘治十二年(1499年),陈献章把江门学派的教事传给湛若水。陈献章逝世后,湛若水为之执父丧之礼,守墓三年。在湛若水的一生中,他对先师始终恭敬有加,所到之处多创书院,讲白沙之学,并在书院中设置牌位祭祀陈献章。直到湛若水八十五岁高龄,在白云山为陈献章建祠的时候,依然毕恭毕敬地率领弟子行礼。湛若水在后来的学术、教育、政治活动中,受到他的老师影响很大,乃至于他自成一派后,理学界提及他们时,依然是“陈湛”并举,将他们的学术门派称之为“陈湛理学”、“广宗”、“广派”。

陈献章开启了明代心学,湛若水继承和发展了陈献章的心学思想,形成了与王阳明“致良知”不同的另一条明代心学思想路线,各立门户。王主讲 “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也,故以吾之说为外”。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动静一于敬。”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郭棐、冯从吾等。

影响

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3次留任。

在教育学上有突出贡献。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南海、扬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

对“白沙学说”进行扬弃,成为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理学大宗,天下士子争入其门,门徒达4000多人。其学说在当时与王阳明并称为“湛王之学”,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

以孝道事母,以忠恕之道事君。无阿谀奉承之言,无取巧钻营之私。师道尊严,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倡导节

嘉靖十二年(1533年),湛若水升任礼部尚书,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官居二品,俸禄丰厚的湛若水却一直提倡节俭。当时南京是一个经济富庶的江南重镇,奢侈之风盛行。湛若水号召大家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大鱼大肉,更不要在集市之上聚众酗酒。即便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他也告诫百姓不要随便烧纸。在他看来,这不单浪费钱财,更加违反古代礼制。

主要著作

湛若水著作中现存有《湛甘泉集》、《心性图说》、《真心图说》、《新泉问辩录》、《非老子》、《圣学格物通》、《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等书行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湛氏与湛水、湛城、湛坂的关系
《路史》的记载“河阳轵有湛水,傍有湛城,襄十六年有湛阪,以为襄城之。昆阳北有湛水,后有湛氏。”根据《路史》,先有湛水后有湛姓,湛城、湛阪都是因湛水而得名。也要注意,以湛水为姓,是湛姓其中一个起源,不是全部。至于以水还是以国为姓更早,又是一个问题。轵,地名,在河南省济源市南5公里,今有轵城镇。《路史》:南宋罗泌撰,共47卷,前记9卷,后记14卷,国名记8卷,发挥6卷,余论10卷。此书为杂史。路史,即大史之意,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河南曰豫州,其浸颖湛。”“浸”是灌溉的意思,“颖”即颖河,“湛”即湛河,可见在夏商周三代,湛河是中原主要的可用于灌溉的河流。《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
· 钱若水
修撰《宋太宗实录》《宋太宗实录》共80卷,现存残本20卷,为钱若水等奉敕撰,于咸平元年(998)成书,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实录。前者叫作初修本,重修本则由王旦等修撰,以补内容不足之处。今收录《四部丛刊》里,书名为《太宗皇帝实录》。家庭父钱文敏(918-989),钱若水之父。子钱延年(997-?),钱若水之子。父亲去世后,才七岁,录为太常奉礼郎。后以献文赐进士出身,历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孙钱绵(1014-1053),刘若水之孙,与英宗皇后高氏族人联姻。曾孙钱长侯,钱绵的长子钱康侯,钱绵的次子。族人钱若冲,钱若水从弟(堂弟)。参考文献《宋史·钱若水》《涑水记闻·钱若水》
· 归之若水
归之若水归之若水归之若水的意思归之若水是什么意思归之若水什么意思归之若水的近义词归之若水的反义词归之若水的拼音【成语意思】: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用法分析】:归之若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来源】: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uīzhīRUòshuǐ【成语声母】:GZRS【近似成语】:水涨船高: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随着提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水泄不通:泄:泄漏。原意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拥挤和包围得非常严密。水乳交融:融:融洽;乳:奶汁。水和奶溶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或意气相投。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 交淡若水
【成语】交淡若水【成语】交淡若水【拼音】jiāodànruòshuǐ【解释】指道义上的往来。【出处】《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上善若水对联
上联:上善若水泽万物下联:厚德载物耀百世横批:气节不衰上善若水唯不争厚德载物取势坤横批: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泽万物厚德载物顺承天横批:德合无疆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