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题解
关于《国语》作者问题历代存在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彪、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如傅玄、刘炫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唐朝啖助、陆淳皆以为与左氏文体不类。一般认为是集体创作,“定非一人所为”,清朝赵翼提出《国语》为“左氏持简料而存之,非手撰也”。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左丘明可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
《国语》有多家注文,东汉的郑众、贾逵都曾注解《国语》,三国时魏的王肃、吴的虞翻、唐固、韦昭,晋的孔晁等也有注文,但多散佚,只有韦昭《国语解》独存。
体例
《国语》全书共21卷,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周语〉3卷
〈鲁语〉2卷
〈齐语〉1卷
〈晋语〉9卷
〈郑语〉1卷
〈楚语〉2卷
〈吴语〉1卷
〈越语〉2卷
叙事特点
《国语》叙事“繁芜蔓衍”,常集中几件事件,加以渲染,增添细节,不如《左传》的文字简洁洗练。如〈晋语〉所记骊姬之乱、晋文公的流亡,都甚为细腻曲折。先秦典籍中,《国语》受到的批评甚多。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一般以为是当时贵族教育中的教材。《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鲁语上》记鲁太史里革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国语·晋语》在全书二十一篇中独占九篇,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吴语》仅记夫差伐越和吴国灭亡,《越语》仅记勾践灭吴。因而有人称《国语》是晋史。
《国语》记事与《左传》相同者有60余事。《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其他还包括朝聘、飨宴、讽谏等各种内容,如《经义考》引陶望龄之语:“《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参考书目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晋文侵曹伐卫之故”条,页151-152。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文史要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