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
历史
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记载,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
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命扩建殿堂房屋,并赐额“阿育王寺”。
唐玄宗元宝三年(744年),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在舟山后,曾住锡于阿育王寺。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寺遭火毁。宋开宝六年(973)修复。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为十方禅刹。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名僧宗杲受诏住持阿育王寺。嘉定年间定“禅院五山十刹”,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五山。南宋末,阿育王寺又遭火灾。
元代,阿育王寺重修,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建西塔。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
清康熙元年(1662年),寺毁于火,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大殿。
1912年—1916年重修大悲阁、禅堂等,舍利殿、藏经楼全部覆以琉璃瓦。1930年天王殿失火被焚,1932年重修。
1968年11月,宝幢公社的“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阿育王寺,捣毁了全部佛像。1969年10月,因“战备需要”,部队进驻,部分房屋又给鄞县丝织厂使用。1970年4月,寺内僧人全部离寺下放。1974年部队撤出,寺院房屋部分由天童林场使用,部分由福利院使用。经十年浩劫,阿育王寺建筑多严重受损。1979年后,寺院归还僧众管理,并全面整修。
建筑
阿育王寺占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为山门、二山门、鱼乐园(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殊胜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西塔为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的砖塔,高36米,七层六面。东塔七层八角,1995年竣工。
外部链接
参见
阿育王
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