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佛光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8
转发:0
评论:0
历史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之大佛光寺(五代时期)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朝时期曾是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殿即此时在原弥勒大阁遗址上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1937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建筑布局佛光寺位置在一个向西的山坡上,轴线采取东西向,寺院适应着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北部有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侧为明代重建的伽蓝殿;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有正殿。山门和影壁文殊殿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悬山顶。大殿建筑概述大殿,又名东大殿,为佛寺正殿,亦是目前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唐...

历史

佛光寺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之大佛光寺(五代时期)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朝时期曾是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殿即此时在原弥勒大阁遗址上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1937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

建筑

布局

佛光寺位置在一个向西的山坡上,轴线采取东西向,寺院适应着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北部有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侧为明代重建的伽蓝殿;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有正殿。

山门和影壁

文殊殿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悬山顶。

大殿

建筑概述

大殿,又名东大殿,为佛寺正殿,亦是目前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

大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为金箱斗底槽的建筑方式,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

建构特点

大殿为适应内外槽的平面布局,在结构上以列柱和柱上的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架,柱子下方为覆钵式柱础,再在柱上用斗拱、明乳袱、明袱和柱头枋等将这两圈柱架紧密联系,支持内外槽的天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内外空间,而在天花以上还有另一套承重结构;这样天花以下露明的构件——明乳袱,明袱和斗拱等,可充分地用来组织空间;外槽前部进深只一间,斗拱只出一跳,而外槽高度为进深的1.7倍,构成狭而高的空间。

但是内槽的结构比较复杂,在柱上用连续四跳斗拱承托明袱,明袱不直接与天花相连,而在袱上以斗拱构成透空的小空间,加上明袱的跨度大,在视觉上自地面至明袱底的高度比实际高度要大,加上天花与柱交接处向内收敛,更增加内槽的高度感,因此内外槽形成不同的两个空间;在左、右、后三面,同时还利用斗拱、柱头枋与墙结合,把内外槽完全隔绝,使内槽构成封闭的空间,更突出了内槽的地位。

室内布置

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和供养人等二十余尊,共三十五尊,都是唐代塑像,但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是明代增添。 五间内槽各安置一组佛像,而以中部三间为主。为突出佛像与各间的关系,各间柱上的四跳斗拱全用偷心造,没有横向的拱和枋,同时明袱又比天花下降一段距离,使内槽明确地分成五个小空间,而中部三间柱上四排斗拱和月梁,构成和谐的韵律,增加这三间的地位;至于每间高度的实际感觉,则由地面到天花,与进深成为一个正方形空间,在后部放置比例恰当的佛像,佛像的背光微微弯曲,与后柱上面拱的出跳和天花抹斜部分平行,这样处理使内槽的空间与佛像成为有机整体;大殿内外槽空间的构件尺度处理,也考虑与佛像的关系,如内外槽间的柱、枋与佛像的关系,恰能使佛像、背光收入视野内;佛像与柱高,而佛台低矮,无形中增大了佛像尺度;同时内外槽尺度及内槽与佛像的尺度比例,都助于突出佛像的地位;此外,内槽繁密的天花与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朴素的构件等形成恰当的对比;在整个大殿内部的艺术处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

祖师塔

东大殿南侧有六角形砖塔一座,名祖师塔,是北魏时期建筑的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

经幢

佛光寺内有两座唐代石经幢,一座在前庭,为唐乾符四年(877年)建造,高4.9米。另一座在大殿前,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高3.2米,幢身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

其他建筑

佛光寺内还有明末所建的珈蓝殿、大殿两侧配殿:万善堂和关帝庙以及厢房等建筑。

佛光寺外还有六座墓塔,其中寺东山坡上三座:无垢净光塔,唐天宝十一年建;大德方便和尚塔,唐贞元十一年建;智远和尚塔,晚唐建。寺西北有塔三座:解脱禅师塔,唐长庆四年建;杲公和尚塔,金泰和五年建;无名砖塔,年代不详,疑为明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