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音义
瑜伽 意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以其“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亦即 相应 ”,即是在禅定修行中,心境相应。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小乘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
瑜伽师 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总括来说,“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瑜伽师用来修行、观行乃至讲述传授的依止,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
作者
此论相传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受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 。
内容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详细补充说明。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广说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
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十七地中诸经的仪则。
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释十七地经典中诸法名义差别。
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释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
评价
《瑜伽师地论》是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种性或无种性” ,即不论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论修行都可各获己益,令具有“菩萨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诸乘之文义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断除一切障碍、修学一切善法、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利利他永无止尽 ,故本论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迈向成佛之道所必须依循的根本大论,亦是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最殊胜、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绍佛学与佛法。它并非佛学概论,而是一部很详细、很深入性开示佛法的论典,这部根本论著含盖三乘理事圆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圆满佛道52位阶的修证。其范围涵盖“害怕生死转回、急于解脱出离三界”的声闻小乘佛法、缘觉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的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因为众生对于修学佛法的发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异,如此对于深习佛法,尤其是对于修行这件事,特别是在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两方面,更符合佛所说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说的正知正见,能够通达修行的终极道路。
汉译版本
全译本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卷。相传一百卷,由戒贤论师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 ,为玄奘大师一共讲授了三遍。玄奘大师跟他学习了三遍,讲了三次。第一次讲了十五个月,第二次讲了九个月,第三次无相关记载时间。
部分译本
在玄奘汉译之前,另有部分译本。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以上两译均相当于奘师百卷译本中《本地分·菩萨地》。
昙无谶另译有《菩萨戒本》一卷,相当奘译《本地分·菩萨地·戒品》。
陈朝真谛译《十七地论》,共五卷,相当于瑜伽师地论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
《决定藏论》相当于玄奘译《摄抉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后代注释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 玄奘大师译《瑜伽师地论释》
玄奘门人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
玄奘门人新罗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四十八卷。
近代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
近代韩清净撰《瑜伽论科句》和《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近代太虚大师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近代罗时宪撰《瑜伽师地论纂释》四卷
近代美国法云寺妙境法师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现代考证
现代佛教研究者多认为《瑜伽师地论》来自论师的集体创作,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摄抉择分”以下四分是后来逐渐增入 。
参见
近代韩清净居士注释《瑜伽师地论》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简称《披寻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