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瑜伽师地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49
转发:0
评论:0
音义瑜伽意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以其“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亦即相应”,即是在禅定修行中,心境相应。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小乘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瑜伽师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总括来说,“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瑜伽师用来修行、观行乃至讲述传授的依止,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作者此论相传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受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内容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详细补充说明。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广说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十七地中诸...

音义

瑜伽 意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以其“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亦即 相应 ”,即是在禅定修行中,心境相应。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小乘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

瑜伽师 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总括来说,“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瑜伽师用来修行、观行乃至讲述传授的依止,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

作者

此论相传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受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 。

内容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详细补充说明。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广说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

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十七地中诸经的仪则。

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释十七地经典中诸法名义差别。

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释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

评价

《瑜伽师地论》是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种性或无种性” ,即不论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论修行都可各获己益,令具有“菩萨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诸乘之文义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断除一切障碍、修学一切善法、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利利他永无止尽 ,故本论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迈向成佛之道所必须依循的根本大论,亦是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最殊胜、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绍佛学与佛法。它并非佛学概论,而是一部很详细、很深入性开示佛法的论典,这部根本论著含盖三乘理事圆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圆满佛道52位阶的修证。其范围涵盖“害怕生死转回、急于解脱出离三界”的声闻小乘佛法、缘觉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的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因为众生对于修学佛法的发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异,如此对于深习佛法,尤其是对于修行这件事,特别是在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两方面,更符合佛所说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说的正知正见,能够通达修行的终极道路。

汉译版本

全译本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卷。相传一百卷,由戒贤论师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 ,为玄奘大师一共讲授了三遍。玄奘大师跟他学习了三遍,讲了三次。第一次讲了十五个月,第二次讲了九个月,第三次无相关记载时间。

部分译本

在玄奘汉译之前,另有部分译本。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以上两译均相当于奘师百卷译本中《本地分·菩萨地》。

昙无谶另译有《菩萨戒本》一卷,相当奘译《本地分·菩萨地·戒品》。

陈朝真谛译《十七地论》,共五卷,相当于瑜伽师地论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

《决定藏论》相当于玄奘译《摄抉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后代注释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 玄奘大师译《瑜伽师地论释》

玄奘门人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

玄奘门人新罗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四十八卷。

近代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

近代韩清净撰《瑜伽论科句》和《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近代太虚大师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近代罗时宪撰《瑜伽师地论纂释》四卷

近代美国法云寺妙境法师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现代考证

现代佛教研究者多认为《瑜伽师地论》来自论师的集体创作,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摄抉择分”以下四分是后来逐渐增入 。

参见

近代韩清净居士注释《瑜伽师地论》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简称《披寻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Yogacara-bhumi-sastra)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瑜伽师地论》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全书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②摄决择分(50~80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③摄释分(81~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
· 楞伽师
历史始于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又称跋陀)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当时以楞伽经为传授经典的僧侣被称为楞伽师。后跋陀的弟子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楞伽》传授门徒,成为禅宗的开端。早期的楞伽师主要活动在中国北方,以修行头陀行为主,重视实践与禅定,人数并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北周武帝灭佛时,楞伽师南下,将楞伽宗南传,与南方重视义理的佛教风气相激荡,于是形成了后世的禅宗。
· 地论宗
地论宗,亦称“地论学派”,为中国佛学流派之一。因研习和弘扬大乘有宗论籍《十地经论》(世亲著,北魏菩提流支等译于永平四年,即511年)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地论师”。据崔光的《十地经论序》,《十地经论》于北魏永平元年到四年(508-511)在洛阳译出,梵文诵出和辩义者为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传译者为佛陀扇多。首先倡弘此论的是侍中崔光。他作为北魏三代重臣。崇信佛法,每为沙门朝贵请讲《维摩》、《十地》二经,并为之义疏三十余卷,《地论》遂成为显学。由于译师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各有传授,在解释“阿赖耶识”及佛性上有所不同,故形成了《地论》的两大流派:地论北道派、地论南道派。其中,“四宗五宗”指南、北二道在判教上的区别。南道将《涅槃》《华严》视为同等性质,均名“真实宗”;北道则判《华严》为“法界宗”,高于《涅槃经》。“当现两说”指南北在佛性论上的差别。事实上,南北二道研习的经论都相当广泛,像北道志念兼学《...
· 地论宗
历史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十地经论》为世亲对《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的注释,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位阶。由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Ratnamati)二人对《十地经论》的见解不一,故不久就分为二派。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州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于慧光的“地论宗”则称为“相州南道派”。相州北道派和后来真谛三藏所传摄论宗的持九识说,相州南道派和后来的法相宗反对另立第九识认为只有八识。相州北道派后并入摄论宗。此后地论宗以相州南道派为主,慧光弟子法上,再传隋代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此外更有慧顺、道慎、灵祐、慧藏、智炬等皆为地论宗大师,后并入华严宗。著作《大乘起信论》可能是地论宗论师所作。
· 十地经论
简介本书阐明菩萨修行成佛的十个阶段,称为十地。由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汉译,共十二卷。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专研此论的僧侣,他们被称为地论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