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
代表人物杜度(汉朝):东汉书法家,齐相。杜预:西晋名将。杜如晦: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佑:唐朝宰相。杜甫:盛唐诗人。杜牧:晚唐诗人。参看杜陵杜氏:朝鲜半岛的本贯。
代表人物
杜度 (汉朝):东汉书法家,齐相。
杜预:西晋名将。
杜如晦: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佑:唐朝宰相。
杜甫:盛唐诗人。
杜牧:晚唐诗人。
参看
杜陵杜氏:朝鲜半岛的本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京兆杜氏宗谱联修(鄂豫皖)
2013年7月4日,鄂豫皖京兆杜氏宗谱联修联谊会在湖北黄石召开。暂定首先统一各支宗谱谱头。本人并未参予此次联修,但感觉此事非小,应该是个系统工程,非小范围内、小能力者能完成。当联合更多的京兆杜氏参予,特别是有识之士,互通信息,共同研讨,资料共享才成。本人发表此条消息,意在请广大京兆杜氏关注此事,积极参予,共同完成这一壮举!本人可以充当联络员,与本次联修组织协调联络。此次总编纂人为杜兆雄(大家可在网络上百度到此人信息,联系方式在未征得他本人同意下不便公开)。安徽省金寨县
· 京兆郡杜氏家族的发展繁衍

寻根溯源,天下杜姓家族京兆郡的繁衍脉络应该是这样的:春秋时期,位于今西安杜国的杜伯(杜姓始祖),被周宣王误杀,其后人四散逃离,大多避难于中原。其中,秦大将军杜赫的曾祖父杜洩逃奔楚国“杜赫为秦将,其子孙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其后,杜周及其第三子杜延年在南阳杜衍县形成了一代开山之祖。汉武帝时,父子俩先后又被朝廷做为豪族强行迁回西安,从而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杜姓繁衍生息近三千年至今,已经位居百家姓中的第53位,南阳也已成为国内较大的杜姓集居地之一,曾经的杜姓发源地,肯定散居着杜周、杜延年的后裔,有待我们去寻访、发掘与识别。唐代大诗人杜甫,人称“老杜”,以及“小杜”杜牧,他们祖籍分别是襄阳及西安,如果寻根溯源,他们都是杜周、杜延年的后人。杜甫属于襄阳郡望,认可镇南大将军杜预是自己的十三世祖,这是有谱可查的。杜甫在30岁的时候,写了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而流传后世。在南...
· 湖南桂阳荷叶塘杜氏谱序(京兆堂)
首修原序稽铃曰:为通谱而宗族睦,老泉作族谱而世系明,谱者上治祖称,下治子孙,旁治昆弟也。枝叶虽繁,同根一本支派甚远,实出一源,身生千百年以后,追溯千百年以前,谱牒是恁脉络无紊。余氏为杜公后裔,皇帝时为辅佐厥后,夏有杜康、蜀有杜宇、唐有杜甫、宋有杜迁,代有名人源流可考。始祖世居永乐,宋太宗时,偕其兄弟数人,由蜀中石保寨而至湘南桂北,相土荷叶塘而起宇焉,繁衍子孙,苗开支派绵延,如春草萌芽,日臻盛茂,如春水赴壑,日见充盈,而宜公返回故居永乐。虽前辈篡修有素,然未寿诸梨枣,有志斯事者难免中道而废之叹也。余也生当晚,近意欲振兴先人之志弟,族大丁繁,人生如面,因是以观后之视,今无异,今之视,昔岂不深可惜哉,或同家乘之修,事大责重,后人继起当必有振兴者,余笑而应之,因识数言于简端云。大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岁次癸巳仲春上浣之吉第二十四代孙:明柏拜识首修谱序天下事有至难,为而卒无,为之者有为之,见其难...
· 翁氏-京兆
翁氏-京兆1、官署名①汉代称京兆尹办公处为京兆府。②唐代关内道所辖诸府之一,辖万年等二十三县,为京畿地区行政机构。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雍州置为京兆府,长官为牧,多由亲王为之;实际长官为尹,通判府事;设少尹二人,佐理府事,岁终更次上计;下设司录参军及司功、司仓、司户等属官。2、行政区划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雍州置为京兆府。治所在万年(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关中乾县以东,铜川以南、渭南以西地区。唐属关内道、京畿道;宋为陕西路、永兴军路;金为京兆府路;元改为安西路。唐以后,北宋与金朝仍然将它治理的地区一如唐制称为京兆府,她亦被称作京兆府城。历代均派皇室股肱或勋戚重臣驻守,如元初忽必烈灭南宋,建立元朝后,就于次年即至元九年(1272),封他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不久京兆府与京兆府城改名为安西府与安西府城3、京兆府历史沿革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
· 却氏京兆郡
①三国魏改京兆尹置,为雍州治。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三里)。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华县以西及三原、泾阳、高陵三县地。晋建兴后,历为刘聪、石勒、苻健、姚苌、赫连勃勃所据。北魏徙治霸城县(今西安市东北新筑镇附近),属雍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复治长安县,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改置雍州。大业三年(607)废雍州为京兆郡,治所在大兴城(今西安市)。辖境北面扩大至宜君县。唐武德元年(618)又改为雍州,天授元年(690)复为京兆郡,寻复为雍州。②东晋孝武帝时侨置,属雍州。寄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南齐时治邓县(今襄阳县西北邓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