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陈襄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7
转发:0
评论:0
轶事摸钟辨盗电视剧《包公》里有这样一幕:包公让嫌疑人在黑暗中去摸一口大钟、从而找出真正的盗贼,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嫁接自陈襄。事见wikisource:zh:宋史/卷321,苏洵写了《钟能辨盗》,而在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陈襄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一家遭到了盗窃,抓到几个嫌疑人,但不知道谁确实是小偷。于是陈襄哄骗他们说:“某庙里有一口很灵验的钟,能分辨谁是小偷。”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又带领这一群囚犯站到钟前,宣布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会响;如果偷了东西的人去摸,钟就会发出声响。”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大钟围起来,再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之后,让嫌疑人一个个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陈襄对这个人进行审讯,此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他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参考书目《宋史》卷三二一

轶事

摸钟辨盗

电视剧《包公》里有这样一幕:包公让嫌疑人在黑暗中去摸一口大钟、从而找出真正的盗贼,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嫁接自陈襄。事见wikisource:zh:宋史/卷321,苏洵写了《钟能辨盗》,而在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陈襄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一家遭到了盗窃,抓到几个嫌疑人,但不知道谁确实是小偷。于是陈襄哄骗他们说:“某庙里有一口很灵验的钟,能分辨谁是小偷。”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又带领这一群囚犯站到钟前,宣布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会响;如果偷了东西的人去摸,钟就会发出声响。” 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大钟围起来,再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之后,让嫌疑人一个个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陈襄对这个人进行审讯,此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他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

参考书目

《宋史》卷三二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代学者“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县(今闽侯)南通古灵人。幼拜老儒为师,及长,就学福州,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陈襄为浦城县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v三年(1051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人民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县)餮袅睢8诲鑫宰相时,力荐陈襄。嘉v二年(1057年),任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v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立,陈襄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
· 襄城县四大家族之汾陈盛家
襄城县盛氏始祖盛贵,于洪武年间玆北京出仕襄城起,有明一朝近300年间几乎世代都有人做官,可以说,盛氏家族的起点就非常高。崇祯15年,李自成攻破襄城县,城中的各界名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世代为官的盛家自然也难逃劫难,盛氏子弟流落四乡,躲避灾祸,其中的一门两支辗转落户于十里铺镇史庄村和汾陈镇汾陈村。史庄村的盛家在城西也是一方富豪,拥有大片的土地,据说十里铺镇的盛庄村就是为盛家常年干活的长工短工包身工们的落脚地,所以村名虽然叫盛庄,但村中没有一户盛姓人家。而汾陈村的盛家成就更大,钱多地广不说,清朝时期还有不少当官的,其中最有名的是嘉庆年间进士出身的盛华振,盛花振先后在河北定原、云南大理等地任县令,据说盛华振清正廉洁,替民着想,为任职地方的百姓所称颂,有盛青天赞誉。汾陈村曾一度被人称为盛楼,就是因为盛氏家族宅院众多,至今村中还有很多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襄城县四大家族除了余家世代行医外,其他三家...
· 襄州
参考文献《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新唐书·志第三十·地理四》
· 蔡襄
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曾出为福建转运使,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主持建造万安桥,全长三百六十丈。后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为“宋四家”。楷书端重,行书温媚。著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谟,仙游县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游县枫亭驿,...
· 冒襄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江苏如皋人,散文家。冒襄为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季四公子。入清不仕,居于水绘园。冒襄善书法,师从董其昌,他的古文笔调秀逸,诗歌不如散文。。先和陈圆圆相好,后来娶了董小宛。冒襄(1611~1693)清代文学家。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副贡;入清,屡被征召而不肯出仕。在家筑水绘园,交会四方文士。读书酬唱以终。冒襄出生于文学世家,幼年承家教父训。后游于董其昌之门。治诗文、书法之学。青年时期,词章及书法已流传海内。冒襄的古文,笔调秀逸,陈名夏《重订朴巢诗文集序》称:"笔锋墨秀,玄旨微情。俱在有意无意、可想不可到之境。"杜□《朴巢文选序》称冒襄的游记文接脉于柳宗元"清音奔赴,灵想超忽","一笔一洞壑,一转一绝境"。冒襄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