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周朝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69
转发:0
评论:0
国号“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与的。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田”、“上田下口”。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西周历史农耕立国周族的始祖后稷画像,被尊为农神。周族是商朝时期活动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部落。据周族传说,其部族起源于姜嫄,始祖为后稷,封于有邰(今陕西武功),自后稷至周文王共有十五王。周族时常被戎狄侵扰而搬迁。商朝中期,公刘率周族迁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建立城邑与发展农业。到公亶父时,因为犬戎的逼迫,约在商王武乙时期迁至渭河周原(今陕西岐山)。周原农耕条件优越,周国稳定的发展起来。周国与商朝的关系,可能早在商王武丁(武乙之前)时,双方就有战事,最后成为商朝的属国。公亶父去世后由幼子季历继位,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则外奔离周。周国的拓展是从季历开始。他与太伯、仲雍所建的虞...

国号

“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与的 。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田”、“上田下口” 。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 。

西周历史

农耕立国

周朝

  周族的始祖后稷画像,被尊为农神。

周族是商朝时期活动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部落 。据周族传说,其部族起源于姜嫄,始祖为后稷,封于有邰(今陕西武功) ,自后稷至周文王共有十五王 。周族时常被戎狄侵扰而搬迁 。商朝中期,公刘率周族迁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建立城邑与发展农业 。到公亶父 时,因为犬戎的逼迫 ,约在商王武乙时期迁至渭河周原(今陕西岐山) 。周原农耕条件优越,周国稳定的发展起来 。周国与商朝的关系,可能早在商王武丁(武乙之前)时,双方就有战事 ,最后成为商朝的属国 。公亶父去世后由幼子季历继位,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则外奔离周 。

周国的拓展是从季历开始。他与太伯、仲雍所建的虞国友好,得以开拓晋南 。和任姓挚国通婚,取得商朝属国挚国(河南平舆)、畴国(河南鲁山东南)的支持 。趁商朝国力衰退,“诸夷皆叛”的时机,持续讨伐与商朝为敌的夷狄,向陕南、晋南发展 。而小邦周屡次帮大邑商击败戎狄,使商王文丁封季历为“牧师”(类似方伯)。同时文丁深感威胁,最后杀了季历 。季历长子姬昌继位后,商王帝乙为了安抚姬昌就把其妹嫁给他 。

到了商朝帝辛(即商纣王)初期,九侯(亦称鬼侯)、周侯(即姬昌)与邘侯(亦称鄂侯)并为商朝三公 。九侯、鄂侯因九侯之女相继被商纣王杀害,西伯昌也因此事被囚于羑里,之后赎回来。且被商王帝辛授予征伐西方的权力,即西伯昌 。西伯昌返国后团结贵族与国人,礼贤下士,共有八虞、二虢等等贤人相助 。制定“罪人不孥”与“有亡荒阅”等管制奴隶的法律。避免再与商朝直接冲突,西伯昌采取团结友邦、消灭西方戎国与商朝友邦,完成孤立商朝的方针。西伯昌先排解晋南虞、芮两国的纠纷,维持东向中原的通道。西向击败犬戎 。反击密须(今甘肃灵台)的入侵,并并吞之 ,巩固西方。东向消灭黎(即耆,今山西黎城) 、邗(即于,今河南沁阳)等国,巩固晋南。最后攻克商朝的大邦崇国(在渭水黄河一带 ),迁都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西) 。此时周国誉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准备大会诸侯进取商都,甚至可能还“受命之年称王”,为周文王 。但周文王于迁都隔年骤逝,其子姬发继位,号周武王 。

牧野灭商

周朝

  于牧野之战击败商王帝辛,完成周代商的周武王。

周武王继续文王未尽事业,拜吕尚(即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荣伯为左右相辅 。当时商室混乱,商王帝辛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向太师请教后也准备逃走 。商室对外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对淮水东夷人方之战消耗过多国力,构成周国灭商的条件。武王十一年 ,周武王开启武王伐纣,以吕尚为太师,率周六师出兵潼关,与西夷诸侯 (今甘肃、四川与湖北等地)会师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并誓师,史称盟津之誓 。周武王趁商师主力尚与东夷作战之际,率联军东征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隔年甲子日 ,周师袭击驻守牧野(今河南新乡)的商军殷八师,此即牧野之战 。商朝面对周师的突袭,只能以奴隶组成临时军队迎战。虽然商将蜚廉、恶来奋力作战,周师还是击溃并且攻入朝歌,商王帝辛于鹿台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而后周武王命吕尚与其他四路周师扫荡商朝在东方与南方的方国,成功降伏商朝与其方国 。

周武王灭商后,在牧野举行告捷礼,在商都举行社祭以安抚、降服殷商贵族。周武王自谦“小国”,征服商朝称是源自天命,并且安抚庞大的商朝遗民与所属方国,告诫须听从周室的命令 。周武王于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为宗周,今陕西长安沣水东)都城,迁都镐京并举行献俘礼。开始兴建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期望成为关东的政治、军事都城 。为了控制关东,建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封太公望吕尚于吕(今河南南阳)、周公旦于鲁(今河南鲁山)、召公奭于匽(今河南郾城),吕、鲁、匽三国拱卫洛邑。封管叔鲜于管(今河南管城) 、蔡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霍叔处于霍(可能是今河南临汝),是为三监。分割殷商地区为三个地区,朝歌以北为邶,由霍叔监管;朝歌以南为鄘,由蔡叔监管;朝歌以东为卫,由管叔监管。为了安抚商人,封商王帝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仍为殷;复位微子启于微(今山东微山),后迁封至宋(今河南商丘) 。分封功臣如檀伯达于河内,司寇苏忿生于苏忿生之田(共十三邑,今黄河中游北岸)。据说可能有分封历代亡国遗民为二王三恪 ,以团结有势力的外族贵族,史称“兴灭国,继绝世” 。周武王力图安定关东,但是殷商地依旧动荡不安,使他十分焦虑,难以下咽,通宵失眠,周公旦也时常忙碌而忘记进食 。周武王在克商后不久去世,由幼子姬诵继位,号周成王 。

东征与成康之治

周朝

  建立礼乐制度、完善封建制度的周公旦。

此时天下初定,周成王尚未成年。掌握大权的大宰周公旦,以安定周室为由以王叔摄政。召公奭、管叔鲜与蔡叔度等人对周公旦深感不满与忌讳。武庚为了复国,就与管叔鲜、蔡叔度联手,并且号召东方方国奄国(今山东曲阜)、薄姑(今山东博兴)、徐国(今山东滕县东南)、熊盈(嬴姓淮夷)等东夷、淮夷诸国发动反周战争,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旦面对叛乱,先取得召公奭的谅解,发布〈大诰〉,与召公奭安定周朝宗室贵族 。而后发动周公东征,花费三年时间平乱 :周公旦在第一年、第二年平定三监与武庚之乱。第三年继续东征,周成王也率军与周公旦一同攻灭奄国(今山东曲阜) 。最后周公旦攻灭东夷大国薄姑(今山东博兴、临淄)与丰伯(疑似逄国 ),战争结束 。此战周公旦共杀武庚、管叔鲜,放逐蔡叔度,废霍叔处为庶民,消灭奄、蒲姑等东方大国,连徐国也南迁至今江苏泗洪一带。周朝的势力总算稳定下来,疆域从中原扩展到东方与东北方,奠定周朝创业的基础 。

周公旦为了稳定周室与加强对东土的掌控力,分封宗室功臣至东方、修建洛邑、建立礼乐制度、完善封建制度 ,最后还政给周成王 。三监之乱后,周公旦依旧封微子启于宋国以安抚商人。将参与叛乱的商人与殷商贵族强迁至洛邑,与周民融合。完成周武王的遗愿,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成为东方政治与军事中心。周成王到洛邑大会诸侯和四夷,史称歧阳之蒐。军事部属方面,在洛邑设成周八师以征讨东夷、淮夷与南蛮,在镐京则有西六师来守卫宗周。分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以掌控战略、经济与交通要道: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奄徐旧地建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封太公望吕尚于蒲姑旧地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封召公奭长子克于遥远的东北建燕国,都蓟(今北京市);封周成王之弟叔虞于夏墟建唐国(后改称晋国),都唐(今山西临汾);封周武王之弟康叔于殷墟建卫国,都朝歌。这五大国的封君与周成王均有密切的亲戚关系,分别负责各地殷商、东夷之民。其中齐、鲁、燕构成周朝对东方的第一防线,卫国掌控商旧都朝歌。还封其他周室诸侯国如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国(今河南上蔡)、霍叔处之子于霍国(今山西霍州)等等,这个武装殖动一直持续到西周末年 。

周成王亲政后,还是有对外征伐,如令大保伐录国 。周康王继承其父周成王的事业,得召公奭与毕公高辅佐,采取息民安定的策略 。对外以伯懋父(即卫康伯)率殷八师军平定东夷叛乱 。以盂率兵西伐鬼方夷狄 。并且开拓东南如巡狩到九江 ,分封虞侯夨到宜(今江苏丹徒)等 。周康王在酆宫(即酆京)大会诸侯,史称“酆宫之朝”。成康时期成为周朝的黄金时代,史称成康之治 。

周室中衰

周朝

  南征荆楚的周昭王。

到了周康王之子周昭王时持续对南方或东南扩张,例如征伐郐国 、虎方 。并且两次大规模南征,拓展到汉水流域,与荆楚 发生冲突 。第一次南征是十六年,周昭王渡过汉水南征荆楚,最后战胜 。从《 ? 驭簋》 与《过伯簋》 也得知,有南国入侵周土,周昭王率军讨伐荆楚,最后降伏南夷、东夷诸国,约二十六邦 ,获得大量的铜 。第二次南征是十九年,但是周昭王渡汉水时遇难,并且丧失周六师 。有说法是周昭王带祭公渡汉水时,因梁败(可能遇袭使浮桥败坏 )而溺死 。另一说是乘当地人提供的胶船,渡河时胶船解体而溺死 。这两种说法最后都由辛游靡取周昭王遗体北返。总之,这次战争激烈,周六师均败。昭王之死也不是偶然事件,后来周人都不愿再说此事 。到春秋时期还被齐国作为宣战楚国的借口 。至于南征对象是否是楚国,现今学者也有许多见解 。周师北返后,其子姬满继位,即周穆王。周朝中后期,采取安抚荆楚与册封“汉阳诸姬”等诸侯国来巩固南方 。

周穆王的在位时间是西周最长的。他好大喜功,向四方征战不休。例如命令毛公班兼管淮水繁(繁阳,今河南新蔡北)、蜀(疑是今安徽合肥西蜀山)、巢(今安徽桐城南)等地,率吴伯、吕伯伐东国狷戎,三年平定 。当淮夷入侵周土时,命伯雍父率成周师氏,抵御淮夷入侵 。另有南征扬越至九江的事迹 。从《今本竹书纪年》得知周穆王可能有征伐犬戎与徐国的事迹。一开始周穆王封徐子为伯。在十二年率毛公班、共公利、逄公固率军西征犬戎 。但徐国于隔年袭击洛水一带,周穆王与造父紧急返师 。最后率楚国攻克徐国 。十七年周穆王二度西征犬戎,迁戎于太原 。这些事演变成《穆天子传》 、徐偃王 及赵国始祖造父 的传说 。昭穆时期,周朝屡次对四方动武。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的怀柔之策而伐犬戎,只获得四白狼四白鹿而归,西方各族荒服不至 ,戎狄不减反兴 。

周室从周共王开始国势渐衰。懿孝夷王三代,周朝对外与四周方国陷入长期战争。周懿王时,南夷(即淮夷)的卢、虎会合杞国、舟夷等方国入侵周朝东土,周懿王命师俗与史密分别率齐国、莱国军队合攻长必之地,平定乱事 。史书也称周懿王时,王室衰退戎狄交侵 。周夷王时因为荒服不朝,派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 。王室内部及王室与诸侯间也加剧对立。周懿王时王室威信不再 。懿王去世后,太子姬燮被王叔姬辟方夺取王位,号周孝王。周孝王以非子饲养马匹大盛,最后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清水) 。周孝王不久去世,周懿王之子姬燮虽有身疾 ,仍受诸侯拥立,号周夷王。周夷王继位之初不敢自尊于诸侯,而后听从纪侯建议,烹杀齐哀公。齐哀公之弟静被立为齐胡公后,避纪侯迁都于薄姑(齐国旧都营丘西北五十里) 。经济方面,由于过度分封,贵族势力膨胀,时常争夺交换土地,“田里不鬻”,井田制开始崩溃,社会动荡不安 。

共和与中兴

周朝

 宗周钟纪录周厉王征服南方濮国、东南诸国臣服的事迹 ,另一说是周昭王时期作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周厉王时,从《古本竹书纪年》得知东方淮夷侵入伊水、洛水一带,逼近成周,而西北?狁直逼镐京周围 。周厉王连年抵御外族,虽然在征服南方濮国获得大胜,获得东南诸国臣服 ,但周朝国力逐渐匮乏 。内政方面,周厉王不听周定公、召穆公的劝阻,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收归山泽之利,不开放给国人使用。为了压制国人不满,推行“弭谤”政策,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以至于行人来往,只能以目光、眼神来示意。最后镐京爆发国人暴动(或称彘之乱),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周室由掌政大臣管理,太子姬静由召穆公保护 ,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即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帝王纪年。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太子姬静即位,号周宣王 。

周宣王前期励精图治。政治上任用大臣辅佐朝政,修建宫殿 。命仲山甫在齐国筑城来加强防备 。九年在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大会诸侯 。军事上任用将领与诸侯,讨伐四周方国异族。命召穆公率齐国、纪国与莱国等军伐淮夷胜利 。并派尹吉甫管理成周到淮夷一带的财政。如果淮夷不听话,还可用军队压制 。还有派南仲皇父率六师伐徐国 ,派方叔伐荆楚 。对外战事又以反攻?狁最为重要。五年,周宣王率尹吉甫亲征?狁会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 ) ,命南仲皇父至朔方筑城御敌 。十二年派虢宣公伐?狁于洛水 。虢宣公可能还派秦庄公于洛水一带追击 。又分封诸侯,周室灭谢国后,封申伯于谢(今河南南阳),建南申国 ,与吕国成为周室南方的重镇。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建立郑国 。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

周宣王后期对外屡战屡败,且改动周公制度,干涉诸侯继承 。战事方面,周室征伐太原之戎、条戎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惨败,只有对申戎(即西申国)获胜 。但又被姜戎击败于千亩 。在制度方面,从《国语·周语上》得知有“不藉千亩”、“料民于太原”与“立戏伐鲁”。共和年间,大量公田被贵族私占(藉田礼废)。所以周宣王宣布废除藉礼,承认公田私有化,改行按亩征收实物的“彻”制。由于废除周公的制度,虢文公表达 。由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战事频频导致人口流动,周宣王不听仲山甫劝谏,于太原清算人口来补充军队损失 。“立戏伐鲁”的作法,动摇嫡长子继承制。周宣王以个人喜好,废除鲁武公的长子括改立少子戏为继承人,使鲁国内乱,最后派兵平定乱事 。关于周宣王的死因,也带有神话的成分。总之,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宫湦继位,号周幽王 。

幽王亡国

周幽王时期,周室走向瓦解崩溃。虢石父(皇父)受周幽王重用执政,但是他好利贪污,还将搜刮的财富运往向邑(今河南济源),国人皆怨 。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山崩和旱灾,国人认为这是掌权者乱政导致的,连伯阳父都说“周将亡矣” 。郑桓公听从伯阳父的建议,将族人东迁至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与郐国(今河南新郑西北)之间,准备重建郑国 。虢石父攻灭焦国(今河南陕县),准备东迁西虢国 。当时西戎屡侵周土,伯士于伐六济之戎战败而死,秦襄公之兄伯父于犬丘(今甘肃礼县)抵御西戎战败被掳 。

周幽王废立太子之事,将西周推入深渊。周幽王讨伐褒国而获得褒姒 ,十分宠爱她,但是《史记》提到周幽王为褒姒作的“烽火戏诸侯”是虚构的 。周幽王废正后西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只能投奔西申国(推测为今陕西郿县 ) 。申侯联合鄫国与西戎拥护宜臼,周幽王也在隔年出兵伐西申国 。最后申鄫引西戎、犬戎击败周幽王 。前771年镐京陷,犬戎於戏地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杀周幽王、太子伯服与郑桓公,俘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归 ,史称犬戎之祸,西周亡 。战乱期间,王室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 。

东周历史

东迁与王权低落

周幽王被杀后,进入东周时期。前770年申侯、鄫侯 、许文公与郑武公等诸侯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翰可能以周平王称王不正为由,于携(今陕西西安北)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二王分立的局面,直到前750年晋文公攻杀周携王而止 。周平王基于某种原因 ,在晋文侯、郑武公与秦襄公护送下东迁到成周雒邑 ,史称平王东迁。时任西垂大夫的秦襄公早在犬戎之祸就从秦邑(今甘肃礼县西北)举兵抗敌,并与晋文侯有护送之功。周平王就把岐周之地封给秦襄公(秦襄公成为诸侯,建秦国),将汾水之地给予晋文侯 。秦襄公、秦文公先后力战犬戎,最后收复岐周之地,并将岐东地区归还给周室 。

东周可分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时代,周王威严扫地,仅有天下共主的虚名 。此时周室丧失西半部王畿,土地、人口都大为缩减。平王东迁后,还需要郑国、卫国和晋国等诸侯供给粮食。而郑伯掌控王政大权,屡次挑战周室威严。周平王时,先后由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卿士,掌握王政大权。然而到郑庄公时,郑伯只关心郑国事务,对周室漠不关心。周平王感到不满,有意起用虢公忌父来分化郑庄公大权,引起郑庄公强烈不满。周平王为了平息,于前720年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也派公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左传》认为周郑互质,贬低了周室威严,是“礼崩乐坏”的缩影 。

到了周桓王时,周王有意摆脱郑庄公的控制,打算起用虢公忌父执政。而郑庄公就收割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以威胁周室,激怒了周桓王 。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就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对周桓王更加不满,与鲁国交换领土时就不禀告周王。前706年周桓王罢免郑庄公卿士的职位。郑庄公大怒,不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就命虢公林父与周公黑肩率蔡国、卫国与陈国等诸侯联军攻郑国。但联军被郑军击败,周桓王更被郑将祝聃射中受伤,史称?葛之战。此战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史称“庄公小霸”。而周天子对诸侯已经失去控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 。

尊周攘夷

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谁战胜就召开盟会,强迫诸侯国认他为霸主。前720年,齐国齐僖公与郑庄公结盟于石门,为诸侯间互相结盟的开始。前717年,齐僖公又与鲁隐公结盟于艾。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多国会盟,平定诸国,成就僖公小霸。然而东周诸侯互相攻打,外又有楚国、狄戎等四方夷狄入侵华夏。诸侯需要团结一致,才不会被各个击破 。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外平夷狄,内制诸侯,让诸侯尊王。联合九国诸侯抵御楚成王北伐,至此东周粗安。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与楚庄王先后崛起,《史记》称春秋五霸 。

周王室方面,周庄王时发生周公黑肩之乱。周公黑肩打算杀周庄王,改立庄王弟王子克。周公黑肩最后被周庄王与辛伯所杀,王子克奔南燕(河南延津)。周惠王时,发生五大夫作乱(共有蒍国、边伯、石速、詹父与子禽祝跪等人),五大夫立王子颓为周天子,周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最后仰赖郑厉公与虢公丑协助平乱,郑国获得虎牢(今河南荥阳)以东的土地。周惠王对齐桓公十分忌讳,不愿赐与霸主称号,反而命楚成王得以征讨南方不服之国(成为霸主)。晚年宠爱幼子王子带,欲立为嗣,约郑国联楚国、晋国以成此事,但此时齐桓公称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周惠王驾崩后,太子即位为周襄王,并封齐桓公为霸主 。

周襄王欲伐郑国,听从王子带建议,娶狄人女人为后,以取得狄兵伐郑。事成后却黜狄后,令狄后怨恨。意图篡位的王子带就于前636年引狄人击败周襄王,占领成周。晋文公为了成就霸业,在前635年出兵灭王子带,迎接周襄王返回成周复位。前632年,晋文公居然召周襄王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室权威尽失 。周襄王为了连秦制晋,以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由,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霸主),最后使晋秦相争。周襄王去世时,王畿已缩小,周室无钱安葬襄王。而诸侯国以晋国为首,联合秦国、齐国对抗楚国 。

周定王时,晋国衰退,楚庄王击败中原诸侯国,称霸天下。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征伐陆浑之戎,进军到成周雒邑的南郊,问鼎中原。周定王派王孙满出使楚军,楚庄王询问周朝国宝九鼎大小轻重,欲逼周室投降。王孙满以有德者方能取天下辞退楚庄王,楚庄王不敢取代周朝导致天下诸侯围攻,便受封霸主称号撤兵回国 。春秋后期,晋国与楚国南北对峙,晋国拉拢东南吴国牵制楚国 。吴国屡次威胁楚国后,楚国拉拢越国以牵制吴国。这使得东南吴越相继兴起。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国争霸获胜,受周敬王使者封为霸主。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后,马上北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徐州(今山东滕县南),经周元王派使封为霸主 。春秋末年,周王室控制的地区只等同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仅在名义上保留周朝最高权力者的地位 。

王畿分裂

东周到了战国时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断。诸侯本身的权力与地位,也被内部卿大夫、士等贵族与高级官员给威胁 。例如周威烈王时晋国领土被韩虔、赵籍与魏斯等三卿瓜分,建韩国、赵国与魏国等国,史称三家分晋 。前386年周安王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即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连周室也陷入世卿单氏掌控,史称单氏取周 。春秋末年,周王室由姬姓刘氏和姬姓单氏为卿士,刘氏为周顷王之子刘康公的后裔,比西周初年单公后裔的单氏还要亲近王室 。周景王的太子寿早死,改立王子猛为太子,却宠爱庶长子王子朝。前520年四月,周景王临死前嘱咐宾孟要扶立王子朝,然而卿士刘献公与单穆公依旧立王子猛为周悼王。不久,王子朝得到毛伯得、尹文公与召庄公的支持,击败周悼王,占领周王畿,史称王子朝之乱 。周悼王去世后,晋国扶持周敬王对抗王子朝,形成东王周敬王与西王王子朝分据王畿。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出兵支持周敬王,周王畿再度统一,刘单二氏的权势更重。而刘氏因为与晋国范氏亲密,赵鞅在击败范氏后迫使周王杀刘氏谋臣苌弘,至此刘氏衰退 。周贞定王时刘氏灭亡 ,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 。

战国初期,前344年魏惠王称王。这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第一个称王,表示形式上周王室最高权力的地位已不再存在 。楚(春秋已称王)、魏、齐、燕、韩、赵、秦等七国陆续称王,史称战国七雄,周天子反而还要恭祝诸君称王。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烈王,使齐威王贤名更盛。前364年,秦献公于石门山之役大败魏军,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 。齐秦先后击败魏国,局势演变成秦齐争霸,秦昭王与齐湣王还自封东西二帝 。而周王畿分裂成东西两周,周天子成为无地之王,只能依附东西周公。前440年周考王时,为了续其弟姬揭周公官职,就封于王畿(今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建西周国,王畿更为缩小。前367年周显王时期,西周威公去世后,其少子姬根叛乱,赵成侯与韩国就扶持他于东部建立东周国,都巩地(今河南巩义)。周王畿分裂成西周国与东周国两个小国,周王住在东周国 。周赧王时,东周公不愿供养周天子,周赧王只能依靠西周公,迁居王城 。

周鼎易秦

战国中晚期,秦国屡攻六国,群雄多次或合纵以众小抗大、或连横连大灭小。其中楚考烈王组织各国合纵,怂恿周赧王担任联军召集。周赧王求助西周君,倾西周国国力组建军队,与诸侯约在伊阙(今河南龙门)会师。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前307年秦国报复诸侯,出兵借道两周攻韩国,周人不敢得罪秦军,只能闪避 。前255年,秦将军摎攻伐韩国与赵国,取阳城(今山西阳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等数十城。西周君惊恐,联系诸侯,出兵伊阙抵御秦军。秦将摎攻入西周国,西周君投降,秦夺九鼎,西周国亡。同年周赧王去世,无继承人,东周灭亡 。前249年,东周文君意图联合诸侯抗秦,被秦国相邦吕不韦攻入国内,东周国亡 。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用金钱分化六国,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

疆域

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在季历与西伯昌(即周文王)的经营下扩展至陕南、晋南一带。到周武王时大会蜀、羌、彭等等西土诸侯(陇南、四川与湖北等),史称孟津之誓 。武王伐纣的胜利,使得小邦周取代大邦殷,定都于镐京(今陕西长安),领土拓展到东土晋中、河南、山东等地。但是殷商势力与东夷势力尚盛,其民众与周人在文化、思想方面几乎不同,周武王采用分封宗室功臣的方式巩位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阳)与监督东方广大的殷民与东夷。周公旦发动周公东征平定殷商与东夷、淮夷后,借由封建制度武装殖民宗室功臣到东方交通与政治据点。其中以五个诸侯国为主,成为周朝的藩屏:掌控东夷蒲姑、奄的齐国与鲁国,守卫北方、东北方的晋国与燕国,监控殷都与掌控东方交通中心的卫国等 。成康时期,周朝疆域东至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北达肃慎(今辽宁朝阳),南到江淮、汉水以北一带,领土扩张到最大 。

在昭穆之后,周朝遭到荆楚与东南徐国的挑战。在懿孝夷厉时期,宗周又受到犬戎、鬼方与西戎等侵扰。周王或是好利、或是黩武,与诸侯国的关系日渐冷淡,甚至任意废立诸侯。这些都使周朝疆域衰减。直到宣王中兴时,周宣王派兵击败周边蛮夷如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荆楚等方国,周朝疆域再度恢复,在诸侯国的地位也再度提高 。周朝中后期,为了抵御荆楚地区庸、卢、彭、濮等方国,在汉水两岸、汉阳与南阳地区分封诸侯以建立防线。在汉水东岸有邓(曼姓,今湖北襄樊)、鄀(允姓,今湖北锺祥),在汉水西岸有谷(今湖北谷城西北)、卢(妫姓,今湖北襄樊西南),作为限制楚国的第一防线。在汉阳有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湖北随县西北)等姬姓国。南阳有申(今河南南阳)、吕(今河南南阳)等姜姓国,作为限制楚国的第二防线。这些“汉阳诸姬”诸侯国为南疆屏障 。

然而到周宣王晚年,因为一连串战争失利,国力大伤,再加上周幽王昏庸残暴,与申国交恶,最后引来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周平王后的周朝,周王畿已经丧失一半,只能在诸侯的护送下迁都到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阳)。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号令不出王畿,被诸侯国欺负。诸侯国互向兼并,又受四夷侵略,岌岌可危。春秋时期有赖霸主尊周攘夷,尚能稳定周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到战国时期,七雄称王争霸,周天子只是一个摆饰。后来周王畿分成东周国与西周国,周天子只能交替迁居两地,有国无土 。

行政区划

封建制度

周朝

 何尊证实建立洛邑与营建成周的事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

封建制度即“分封制”,王室借由土地、权力分封,以君臣宗法关系,让周室可以掌控地方诸侯 。史前时期为雏型、商朝形成,到西周逐渐完备、典型,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退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周王为天子,直辖周土王畿,也是中原地区众诸侯国及外族方国的共主 。周王畿为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及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为西土与东土的政治与交通中心,展开连成的千里土地划分。王畿以外的地区则分封给宗室、功臣与历朝后裔的诸侯国,或是归附的方国。诸侯受周天子册封,管辖诸侯国,并向周天子纳贡。在分封仪式中,天子一面“受土”,包含山川、田地与城市;一面“受民”,包含天子分配的移民与封地的原住民;同时依其爵位赏赐一定车服器物,规范承担缴纳贡物 、军事保卫与服从命令等义务 。

诸侯国为世袭,但理论上可由周王室收回分配。诸侯在其国内可设置官员与军队,有些诸侯还能兼任王室官吏,周初卫康叔为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司徒。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在部分大国还派国监或国守去行政、监视诸侯,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 。例如齐国就有国氏和高氏监国。周初为了监度武庚设三监。但随着国守与诸侯互相通婚,再加上东周王权的衰落,使得监督机制瓦解。卿大夫受诸侯册封,领有采邑。卿大夫拥有采邑的自治权但不能对外自主,为周天子与诸侯的属官 。

再下为士,受卿大夫分封食田。士分成统治贵族与平民,统称国人。国人为居住在国邑(城敦)内的平民,由周人贵族、臣属商人贵族、夷狄世族与周人、商人平民组成。平民平时需要耕种农田,战时需要组织军队作战。而国邑之外的平民为野人,即国邑外的当地原住民,又被称为鄙人,为尖锥的圆盘。当时传统氏族制的影响力还很大,国人参与政治,野人没有这个权力。圆盘外为方国外族 。

这样把统治土地、臣民的权益一级一级地分下去,建立起“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从属关系 。西周时的分封大多为周天子对诸侯,诸侯对国内卿大夫的分封要到春秋时才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因为诸侯新建,人口稀少,国事粗简有关。周初时的采邑主要集中在王畿内。畿外诸侯国很少在自己封地在为卿大夫分封采邑 。

国野乡遂

周朝的地方区划为国野制度。国野制度到春秋时期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国与野的界线,据《国语》、《孟子》说法郊内为国,据《小司徒》、《载师》与《质人》说法城内为国。清朝学者认为国与野的界线为郊。而现今部分学者认为封疆内为国、封疆外为野,约是城乡的关系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西周有国、都、邑、野、鄙等地方制度。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国都邑之外广大区域称称为野或鄙。周人与外族贵族、周人平民居住于国,其他平民与原住民、奴隶居住于野 。

王朝的畿内和诸侯国都有这种国野之分,但是“国”的地位为武装移民据点或政治中心居多,并非经济生产据点,没有调节生产的能力,一般仰赖“野”供给粮食,所以周人的殖民营国也兼阂野。西周末期开始,国野区别开始渐渐消失。春秋时期国野区别消失加剧。春秋时晋国“作州兵”与鲁国“作丘甲”,让野人与国人一样当兵,从而扩大兵源。春秋中后期,国野的趋同,原乡存于国人中的“乡校”亦常见于野人之中 。

周朝的聚落组织,为乡遂制度。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王朝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周礼》记录的乡制 与遂制 十分整齐划一,不确定西周是否真的采用此系统 。到春秋时期,聚落组织也发展成“书社”阶段,出现邻里与乡党的聚落单位。党 是为有血缘关系之人组成之公社,关系密切,多相连称。一旦其中一人出事,往往同党之人多受牵连 。乡是郊内“国人”居住的聚落,原来本指一个公社组织 。

畿服与爵位

周朝

  五服示意图,出自《钦定书经图说》。

据说周朝还实施“五服”或“九服”制度,即畿服制 。也就是从王畿向外由近而远划分五个或九个不同区域,这些区务对王室有不同的责任和纳贡义务 。近今学者,多认为“五服”或“九服”制度是东周时人之理想规划,并非上古时期的历史真迹。然而从诸多证据显示 ,畿服制也不是后人捏照,确实存在于周朝。而且又有内服、外服之说。内服,为王室内部诸百官;外服为王畿外的诸侯方国 ,内外服还有许多说法。总之畿服制的事实真相还须持续研究与厘清 。

周朝的爵位,据古代文献认为是为公、侯、伯、子、男,称五等爵 。近现代学者依据金文考证,对五等爵抱持怀疑、否定的态度。部分学者认为无五等爵之分,只有大国、次国、小国与附庸,或是认为爵位无固定称呼 。另一部分学者参考金文,认为五等爵是可信的 。但是其中一些学者认为称谓可能是畿服制的侯、甸、男、采、卫 。西周时期,畿内诸侯多称“伯”,如芮伯、郑伯等;畿外诸侯多称“侯”,如鲁、卫之君称鲁侯、卫侯,侯、伯应该是爵位名称。西周时期称公的较为普遍,王朝中的大臣都称公,如周公、召公,公在当时也可能也是一种爵位。当诸侯去世时,一律称公 。总之,周朝应该有爵位、等级之分,但其详细内容还需要继续研究 。

周朝的中央权力为王权,周王是最高权力者 。其下透过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典章制度 ,维系与诸侯国、官员、国野人民的关系。周朝官制复杂不清,是一个未厘清的问题 。整个社会阶级可类比成尖锥。从纵切来看由上至下为君臣关系的封建制度,从横切面来看由尖至锥为血源关系的宗法制度 。

职官官制

周朝

  史颂簋完整记录周王册命官员的制度及全过程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周朝中央职官以两寮为基本框架,即管理行政事务的卿士寮机构与管理礼仪、祭祀工作的太史寮机构 。卿士僚(或称卿事寮 )的主官为卿士,其正式官职在西周初期为太保或太师,西周中期之后为太师 。卿士主管周室的“三事四方” 。“三事”为王畿内三事大夫 ,管理王畿政事,为内服;“四方”则是王畿以外的邦君诸侯,管理四方诸侯事务,为外服。内服、外服源自商朝的畿服制度 。从《令彝》得知 ,三事大夫为诸尹、里君与百工。诸尹又称“任人”,管理政务;里君又称“牧”、“常伯”,管理民事;百工泛指各种官吏 。从《尚书·周书·立政》得知还有准夫、又称“准人”,管理法律 。从《盠方尊》得知卿士僚的属官为“三有司” (可能就是三事太夫 ),为司土(徒)、司马与司工(空)。司徒掌管农业、畜牧与山林,有时候还要管理天子的藉田;掌管军事的司马;掌管建筑、建器具等百官的司空。另有司士管理军法,司寇管理刑狱审判 ,合称五官 。太史寮的主官为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祭祀、礼仪属官为六卿(或称六大),又称“天官”,除掌历法记事的太史外,还有管理天子家事与国家政事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 。六典为偏向原始宗教制度的官职,在西周中期后逐渐废除,改成偏重五官的政务官职 。师是职位较司马低的军官,是军队的统帅,而“亚旅”、“虎巨”等也是军官 。至于内廷事务官:掌管马匹的趣马,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膳夫 。

周朝官制有公、卿二级。公级在早期有太保、太师、太史,后期为太师与太史。卿级在早期有司徒、司马、司工、司寇、太宰、公族,到中期之后司寇地位下降,只有五官 。周天子任命三公总理百官,为执政大臣。例如《毛公鼎铭》记载毛公主管卿士寮与太史寮事务 。三公为后世概称,源自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史尊称“公”,如召公奭官为太保,周公旦官为太傅、太公望(即吕尚)官为太师,毕公高官为太史。三公在西周初期为年少国君的监护者,又以周公旦、召公奭为尊。召公奭留守宗周辅佐周成王,周公旦留守成周以掌控东土,史称“分陕而治” 。西周中期,太保地位下降,以太师与太史为主。到西周晚期,太师等执政大臣统称为卿士。例如东周周桓王伐郑时,虢公林父为右卿士,周公黑肩为左卿士 。周朝官制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史官,周人尊重祖先,任命、受官、战争、祭祀等国家大事都要在宗庙向祖先报告,即“告朔”或“朝庙”。这些礼仪都由太史主持,使得太史掌握朝廷行政和用人大权,成为仅次于太师的执政大臣 。太宗又称宗伯,掌祭祠礼仪,其地位尊贵,例如册命礼是由太保、太史与太宗共同举行 。有些官职虽然低微,但是时常亲近天子的缘故,能够掌控大权。例如《大克鼎》提到天子的膳夫可以担任出纳王命的重职。当时已经区分政府事务与天子家事的概念,例如《毛公鼎》提到“我邦、我家”,“朕亵事”等 。

周朝诸侯的职官方面,诸侯初步设有卿、太夫、士等职级的政事官 ,以及周天子派往各诸侯国的“监” 。西周时,诸侯国立国不久,地盘不大,政事粗简,所以职官不会如《礼记》、《周礼》说的那么齐全 。西周时期诸侯国官制的实际状况还需要考古资料来厘清 。西周中后期,王室和诸侯国的卿、大夫们已经初步设有家臣以管理家族和采邑内部事务,但是家臣制还是到春秋时期之后才兴盛、完备 。

世官世禄

周朝

逨盘记载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周天子的历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史墙盘记载西周周文王到周共王的功德,以及周原微氏家族6代人事迹 ,周原博物馆馆藏。

西周的公、卿与大夫等高官,采用世官世禄制(官爵世袭),又称“世卿”,按礼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 。世官世禄制就是官职与俸禄都是贵族世袭,子承父,孙承子。当封主或被封者发生变化时,都要由封主再重新敕命被封者的官职 。而被封者的子孙继承官职时,也要由封主重新册封官职 。例如周公、召公之职,到东周时期还由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后裔担任。而虢季氏世代为“师”(将军) ,周原微氏世代为太史 。这种制度可以保持牢固的血缘关系、人群基本以征服族与被征服族来区分,并且受到宗法制度的保护 。掌政的世族都要把持其权力。所以,鲁国有三桓,郑国有七穆,宋国为华氏当权。所谓“政由宁氏”,则是举族而言的。世族之身份和地位,并不是天子和国君所能决定,而由世袭而成。世族有和周王同姓异姓之分,他们的形成各有特点。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东征的贵胄,不是周王亲戚就是氏族后代 。世官世禄制一直到了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封建制度被破坏而止 。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源自父系家长制,商朝已具雏形,至周朝逐渐完备。周代以嫡长子(宗子)为继承人,这一路继承下来的一脉为“大宗”,嫡长子的诸弟各自流传的一脉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关系。各宗的嫡长子为该宗继承人,旁系封为卿大夫,卿大夫旁系封为士,依此类推。整体来说,一姓始祖的宗子一脉为“百世不迁”的大宗,小宗限于五世,超过则迁,改认四传嫡长子为宗兄。大宗不能绝户,小宗可以灭绝。宗主可以掌控宗人的生杀大权,战时可以统率全宗人,宗人需要遵从、服从宗主。野人不能有宗法制度,只能由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关系。

宗法制度使得周天子不但是诸侯的君主,也是大家庭的宗主。周天子看重宗法关系,称同姓诸侯为“叔父”非“某侯”以拉近关系 。另有宗统君统的问题。所谓宗统,即是宗族系统,意指以宗主为代表的宗族谱系的传承。所谓君统,即是指天子与国君之位的世系传承。君是宗法关系中的宗主,承宗庙之重而为宗庙主,并没有超脱于宗族之外。国君身为宗族主,当有“收宗睦族”之义务。不少周朝青铜器皆刻有“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反映对宗族血缘观念的重视 。

周朝的宗族政权主要透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的分级立宗的分封制建立起来的,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 。国的统治者称国君、家的统治者称家(君)长,为各级宗族政权的宗主。使得西周政权具有宗族的特性 。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为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据说周公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因此制造乐器、编订乐曲,配合礼法。西周的“礼”由原始的祀神之事延伸为治国驭民的大纲、基本的原则、判断是非的依据、纲纪人心的道德规范 。所以古代的“礼”,涵盖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例如规范了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井田制、畿服制、爵谥制与法制等 。这也是商周时国家、社会还是处于人少事简,社会单纯的状态所制定的规范 。

西周的法受礼教影响,有三个特征:凸显“亲亲”、“尊尊”,也就是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强调明德慎罚,以刑辅德,德主刑铺,也就是提倡尚德、敬德,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受制、包容于德、礼。周王还以以礼来约束贵族,以刑罚来控制大多数的平民,也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以维持“贵贱有等”、“上下有别”的宗法秩序 。

周礼还有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对祖先和神祉祈求祥福的礼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或天灾人祸的丧葬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礼节,例如有大师之礼、大田之礼。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的礼节,例如有下级会见上级的贽见礼 ,周王任命、和赏赐下级的册命礼(策命礼)等等 。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男女结婚的婚礼、古代成人礼的冠礼、笄礼 、宴饮宾客的飨礼 等等。

对外关系

周朝的对外关系,周室认为周王的地位高于万邦 ,视万邦的总和为“天下” ,周室不认为有任何方国与其是对等关系。周朝所能控制与维系的地域范围,被视为周朝的地方势力。但不受控制的范围(如外族方国)则视为“戎狄蛮夷”,这些族群的体制也确实异于周朝。总之,这展示周王对较大地域内各类政治实体和人群拥有控制权的反映 。

诸侯国

周灭商后,周室多次大规模分封王室子弟、功臣或异姓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控管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代表周天子行驶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周王宣称的广大领土。而周天子以君臣宗法关系,掌控地方诸侯,手握巡视列国、监督诸侯、废立诸侯与任命诸侯之卿等权利,诸侯国只能从属于周天子 。诸侯国各有等级,据说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 。西周发生两次大规模册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后,第二次是周公东征后。而周朝册封诸侯的依据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与周室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 ,所建立的诸侯国为姬姓封国,数量最多 ,掌控战略、经济与交通要道,是西周诸侯国的主体部分。姬姓封国多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为周公东征后册封 。

第二类是异性贵族,在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的过程立功,或是与周人有世代同盟的关系,所以也分封为诸侯以守卫周室 。

第三类是古代帝王后代(二王三恪 ),这类封国只是象征性的,影响力不大 。

东方重要的诸侯国为鲁国与齐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都奄(今山东曲阜)。此地区反周势力不小,伯禽奉命管理当地商奄遗民(东夷族),领有殷民六族和宝物夏后氏之璜与封父之繁弱 。伯禽率领许多精通礼制的人就国,依当地人风俗而施以周礼。鲁炀公在完全征服商奄之民后,迁都至曲阜。鲁国成为周礼最完备的国家,在春秋时期成为周礼文化的中心 。齐国为周文王与武王之师吕尚(太公望)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吕尚出自姜姓,其姜姓部落与周室的姬姓部落互为姻亲,且为联盟关系。吕尚负责管理亲商的薄姑遗民(东夷族),获得周室授予征伐四方之权 ,征服周围东夷小国,依循其俗而简其礼,成为东方大国 。

周朝

  《克罍》纪载周天子封燕召公于燕,其子克到燕地就国,和《克盉》铭文相同 ,首都博物馆馆藏。

北方重要的诸侯国为晋国,东北方则有燕国与邢国。晋国为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西)。此地区据说为夏朝中心,有夏嘘之称,周初有陶唐氏后裔所建的唐国。周成王灭唐国后,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为晋。此地河流交错,且有数个盆地。民族有唐国遗民与狄人,并领有怀姓九宗人民 。晋君因其俗,就其礼,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各得其宜,周礼的影响力也较淡薄 。燕国为召公奭的封国,由其子燕侯克就国,都蓟 (今北京房山)。召公奭为周室宗室,且与太公望、周公旦并为开国功臣。燕侯克领有殷商大族?、雩和驭族,以及微氏族、羌族和马羌等一同北上 。燕君负责开拓疆土,镇守西周北土。但是到东周初年为止,燕国都没有留下显著的事迹 。邢国为周公旦庶子之一井叔,于周康王时迁封至邢 (今河北邢台),受赐州人、重人与庸人为臣属。邢国负责阻击泜水的戎人,防止其南下入侵周室 。

原商室的核心区分别由卫国和宋国领有 。卫国为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康叔镇守商朝核心的殷墟之地,领有殷民七族 ,启以商政以怀柔商人 。康叔还兼任周室的司寇,位尊权重 ,其子康伯也受重用 。宋国为殷商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为商纣王(帝辛)的庶兄,商亡后投降周室。周公平定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后,使微子启管理殷商遗民,建宋国 。宋国周围还有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南)、杞国(今河南杞县)、陈国(今河南淮阳)等诸侯,陈国以南还有蔡国(今河南上蔡西南)。汉水流域的随国、申国、吕国等“汉阳诸姬”诸侯国,负责抵御也是周室册封的异姓诸侯国楚国 。

虢国和郑国封国于周王畿附近,其国君于西周晚期到东周早期陆续担任周王的卿士,对周室政事有很大的影响力。虢国分别有西虢和东虢,为周王畿的东西屏障。周文王次弟虢叔封于雍地(今陕西陈仓),即西虢国;周文王大弟虢仲封于制地(今河南荣阳),即东虢国 。郑国为周宣王弟王子友的封国,封地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北)。犬戎之祸后,西虢国东迁到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国土地跨黄河南北岸,又称“南、北虢国”。郑国东迁到新郑(今河南新郑),兼并东虢、郐等小国 。

周室东迁到洛邑后,岐周旧地逐渐由秦国领有。东周时期的权力核心逐渐由周天子转移到霸主诸侯,诸侯成为主角。春秋时期,位于成周附近的郑国小霸,而后意图争霸的还有齐国、宋国、晋国、秦国与楚国。春秋中后期楚晋两国长期南北对峙,征战不断。春秋晚期,东南沿海的吴国与越国兴起,争霸中原。战国时期,卿大夫等强势世族篡夺或瓜分诸侯国。如三家分晋成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田氏代齐成田齐,与秦国、楚国、燕国合称战国七雄。周王畿最后也形成西周国与东周国,周王有国无土 。

方国

周朝

  古代中国认定的四夷示意图。

周室以中国自称,其外邦按照方位概称东夷、西戎、北狄与南蛮 ,实际上包含的民族或方国是复杂繁多的 。周人兴于泾、渭,曾长期与戎狄杂处 。武王伐纣时,联合西夷诸侯 东征,诸侯范围约陕、甘、晋,南不过四川、鄂西北地带。灭商后,周室将目光放在东土,西土相对安定的多。周康王之后,冲突才陆续增加,例如伐鬼方。西戎在西周时代分布甚广,约涵盖周朝西北和北方,有犬戎、姜戎和申戎(西申国)等分支,另有?狁、鬼方。西戎与周室的关系,时而臣服时而冲突。犬戎是西周在北方最大的外患,在周初屡次侵略丰镐以西与以北地区。周穆王征伐犬戎并获得不少俘虏,迁部分犬戎至太原(太原之戎)。在周懿王时,犬戎再度兴起,曾侵略镐京,一度逼周室迁都。周厉王末年更是屡次掠夺,深入王畿。周宣王前期,周军成功抵御?狁攻击,命秦人屡伐西戎。但周宣王晚期,征伐太原之戎、条戎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惨败,虽然击败申戎(西申国),隔年又被姜戎击败于千亩。周幽王时,周室与申戎(西申国)爆发冲突,西申国就邀西戎、犬戎攻入镐京,灭亡西周。犬戎受到秦国屡次攻击,退出岐周地区,但秦国周边还是有大荔、义渠等等戎族。其他戎族如骊戎与伊洛、扬拒、泉皋之戎于春秋时期迁入中原,参与各国会盟或战争,有些还与周王联姻 。另据《逸周书·王会》和《穆天子传》,在河西走廊、青海、新疆一带可能还有渠叟(渠搜)、禺氏(月氏)、大夏、西王母等国 。

北方尚有北狄,活耀于东周时期,主要分成赤狄、长狄、白狄等族。赤狄与长狄分布在今河北西南部至今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山脉一带;白狄分成两部,一部在今河北西部,一部在今陕西北部。赤狄屡次与晋国作战或相合,最后被晋国并吞。北狄在东周时期屡次侵略卫国、邢国与晋国,最后被晋国同化,到战国时期建立中山国。东北方主要有肃慎、山戎、东胡、濊貊等族,据说还有箕子朝鲜。肃慎 居燕山之北,据说与周室亲密 。山戎 又称北戎,即春秋时期的无,分布今天津蓟县一带,在东周时屡次侵略燕国与齐国。东胡 则分布在燕山山脉偏北,到东北地区的西部,在战国时期强大并威胁燕国 。

东夷十分强大,山东一带有奄、薄姑等东夷大国,以及莱夷。商武庚发起反周的三监之乱,东夷就是主力之一。周公东征平定奄、薄姑等国后,原地建立鲁、齐等国管理当地殷民六族、奄、薄姑等东夷遗民,逐渐形成齐鲁文化。淮水一带有淮夷、徐国(徐戎)、舒国(群舒)。淮夷在商朝晚期就与商王帝辛(纣)作战。鲁国开国后,国君伯禽也时常与淮夷、徐国抗衡。据青铜器铭文显示,从周初到周厉王、周宣王时期,淮夷和徐国屡次与周室作战。徐国在徐偃王时国力强盛,受周穆王封为东方伯国。而后徐偃王攻入成周洛邑附近,最后被周楚联军攻入徐国而亡。周厉王时淮夷入侵周室,周王先后派虢仲、召公作战才平定 。春秋战国时期,徐国被华夏化,于前512年亡于吴国。淮夷自前515年后没有记载,可能亡于吴国或越国。而东夷、淮夷的九夷、莱国、根牟、舒国先后被齐、鲁与楚国灭亡而合融 。

南方诸蛮分成数个区域,江东地区有受周室册封的吴国 ,于西周后期灭了由南下奄人建立的淹城(今江苏常州),还灭太湖地区的邗国。浙江以东有越国,又称于越,曾经派使朝见周成王 。以南还有百越族如扬越、瓯越、闽越与南越等等族,延伸到鄱阳湖以东以南的浙闽丘陵、岭南丘陵一带。东周中期以后,对这些地区的纪录才逐渐变多。江汉地区的蛮族被称为“荆蛮”、“楚蛮”,即荆楚,原是三苗的后裔。周昭王曾两次大举南征荆楚,第二次南征时周昭王于汉水被荆楚与南国诸侯攻灭而死。而楚国先祖鬻熊投奔周文王,其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于丹阳(今河南淅川 ),为子爵楚国,并安抚当地蛮族 。楚人与周室和蛮族都有往来 ,融合形成楚文化。楚国在西周夷厉二王时扩张领土,其君熊渠伐庸国、杨粤(疑为扬越)等国,最后攻下鄂(今湖北武昌),并将征服之地分封给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中子熊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 。周宣王时,周室派召伯虎南征楚国成功,并且在江汉间分封申国,与随国共为周室南方屏障。此时楚君熊霜去世,楚国内乱。东周时期,楚国再度兴起。前740年熊通自称王,为楚武王,迁都至郢(鄢郢,今湖北宜城 ),并且陆续并吞百濮、庸国、卢国、苗蛮等族。巴蜀地区方面,武王伐纣时,巴、蜀与周室亲近,皆派师支援。巴人可能与百濮杂居江汉一带 ,受楚人压迫陆续迁入鄂西清江流域,最后到今重庆一带建巴国 。蜀人早在西周就生活在四川一带,并归附周文王,而后支援武王伐纣,于周成王时进贡 。此后,巴蜀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比较常与中原往来 。

军事

周朝

  西周丰京车马坑二号坑遗址,西安市马王镇。

周朝兵制大多承袭商朝,但有较大发展,趋向完备。周朝兵制只有少量的近卫军,其余大多是兵农合一军队 。卿同时也是军将 ,而太师和太保平时辅佐周王,战时成为军队统帅 。“师”是是军队的统帅,职位次于司马。西周时代的“六师”、“八师”,即是国家军事组织,也是国人的地域组织,其直属的官员就有乡邑的长官“邑人”。而“亚旅”、“虎臣”等也是军官,仅次于师。其下则有千人和百人单位,分别由千夫长与百夫长领导 ,最小单位为十人。至于古代文献提到的军、旅、卒、两、伍等军等编制 ,其真实性有待厘清。从金文可以发现,发生战事时,可能是以地域或族为单位 。当然,这也可能是指地方兵,而不是周朝中央军 。

周室统领的军队有两支,在宗周的六师称为“西六师”,武王伐纣后在商朝旧都朝歌设“殷八师” ,周公东征后改设在成周洛邑,即“成周八师”。这十四个师就巩固周朝统治的中坚力量。而师氏虎臣(一种虎贲),就是周室常设的近卫军,由国中贵族子弟中精选的勇士所组成。师氏虎臣侍卫国王,守护王宫,其组织还有奴隶 。

此外,周室还拥有地方军队,即诸侯国的军队。平时镇守一方守卫王畿,战时奉调出征,参与周王指挥的战争。诸侯国军队大国三师、次国两师、小国一师。西周各诸侯国的军队不能随诸侯之意征伐,必须听从周王指挥,此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部分大国军队的指挥权还掌握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如《左传》:“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国氏和高氏掌握齐国兵权的守臣。到东周时期,诸侯国军队为国君所掌握,并且扩充师的数量,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周室的衰微 。

周朝军队的兵源主要以“士”和“在国之庶”,这些都是国人。例如周设六师,即由六乡的丁壮组成。而别被征服族的“在国之野”,就没有资格当兵 ,负责运输辎重、饲养牛马、炊衅等 。例如鲁国作战为“三郊三遂”,乡(包含郊)为正卒(国人担任),遂为徒役(野人担任),合为三军 。六师人员在发生战争时征调组合,但平常时也要定期训练,其方法是在农闲时节举行田猎,每年四次,春季称为,夏季称为苗,秋季称为猎,冬季称为狩。田猎完全按照军事组织集合丁壮,具有检阅操练的作用 。

西周春秋的战争主要是车战,还有徒兵配合。兵器种类比商朝增加许多,出现如戈、戟类兵器。从《诗经·大雅·皇矣》可得知还有钩援、临冲等攻城武器 。当时外族也有较强军力,从《多友鼎》得知,与?狁战争后,获得超过127辆兵车 。此外,还鼓励驭车及射击,认为射御足力则贤 。

人口

周朝

  西周盠驹尊,容酒礼器,器作驹形,是西周少数写实的动物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周朝人口按照居住点,分成居住城邑的国人与郊区的野人,还有被迫服役的奴隶共三等级。国人为周人或友好邦国人民,野人为当地原住民。当时传统氏族制的影响力还很大,国人可以参与政治与教育,野人没有这个权力。国人具有宗族关系的宗法制度,野人只能个人关系的家庭制度 。

国人是居于国、都、邑的周人贵族与平民、以及辅政的殷商与东夷贵族。周人按照宗法制度,依据嫡长子与庶子的分封方式,由天子递减成诸侯、卿大夫与士,庶子最后变成平民。国人可以参与政治,也需要服从兵役。缟京的国人甚至可以决定国君的废立,如国人暴动。此外还可以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中原的中小国家如郑国、卫国、宋国、曹国、陈国、许国或山东半岛的莒国、纪国等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可能是这些国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遗习较多的缘故。例如卫侯有意让位于弟,但是让国之事不受国人同意而罢 。郑国贵族立公子?,过一个月就被国人所杀 。外交方面的例证很多。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小国深受其苦,朝楚则晋攻之,朝晋则楚攻之。卫国夹在晋、楚之间,有一次,卫君有意投靠楚国,被卫国国人驱除流亡至襄牛 。

野人,即居于野鄙之人,亦称庶人。大多是被征服的商人与东夷人。武王灭商和东征胜利以后,他们对被迫迁于成周的殷民称之为“殷庶”或“庶殷”。对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国,则称之为“庶邦”庶人与“国人”之不同,在于前者是外族,后者是本族。他们的地位差别,表现非常明显。当时的“野人”虽也保有公社组织,但在古籍中绝无“野人”与政之例。野人虽不能参政,但是他们亦不是奴隶。野人与国人一样,都必须服役,而且亦与国人一样可以享受一定免役。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国人要差许多。如兵役,野人仅负责军械的搬运等粗笨之活,以及照顾侍侯国人,他们多无参战之权力。但野人地位虽低,毕竟尚属平民阶层,他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自己的公社组织。周人在征服东方广大区域后,并没有破坏该地区原有之公社机构。甚至其公社中之贵族亦不更换,只是让他们转而效忠服侍他们而矣。与国人一样,贵族无权对野人随意进行处置和杀戮 。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与罪犯。战争俘虏的来源,诸如周朝克商与东征战争,还有征讨鬼方,以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每次都会产生大批的奴隶,大多为异族人。罪犯的来源,有一些是贵族被废为奴隶,例如栾、却、胥、原等晋国卿大夫,因政治斗争失败,全族被贬为奴隶。庶人犯罪,也有可能被贬为奴隶。奴隶除了少部分作为祭祀的牺牲之外,大多被贵族强迫服役,大国的有钱大夫就有一万以上的奴隶。奴隶在贵族服役的有小臣(侍役)、婢妾、仆竖、阍人、寺人等。用于生产活动的有隶农、工妾、蚕妾等。奴隶还可以被抵押买卖,或随主人殉葬。与一般概念不同,奴隶在周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实际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因此说周朝社会性质为奴隶社会并不准确 。

经济

农业

周朝

 散氏盘记载夨(音“册”)散两诸侯国订立交田契约,说明西周晚期公田(井田制度)开始动摇的社会现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农业是周朝的主要产业。周朝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几乎比现今温暖,当时华北就有水牛、象、犀牛、獐、竹鼠等现今带、热带才有的动物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耒耜 。一说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另一说耒是曲柄枝刃耕具;耜则单刃耕具,类似锹、铲 。在西周时期,农具的材质仍以木、骨、石、蚌器为主,部分使用青铜器 。耕作技术方面,已经修筑沟洫(排水用)、选种、锄草等等专业技术,抛荒制也被休耕轮作取代。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有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当时还有伐木、种植漆树、桑树与果树 ,并且设立山虞、林衡等官职保护森林 。另外狩猎、畜牧、渔猎等行为也有,王族与贵族会借由狩猎来娱乐或军事演练,平民则获取生活物资 。

关于井田制与西周田制的部分,最早描述井田制的古代文献出自战国与秦汉时期 ,而且时代越晚描述越具体详细。这样使得近现代学者多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而部分学者则希望从中还原本来的西周田制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西周田制应有公田、私田的划分,农民在公田、私田的工作时间则是分开的。而土地是公有的,分配给各家使用,但会定期重新分配,有如《汉书·食货志》:“三岁更耕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三年一换主易居” 。西周后期,田制出现变化。从《卫盉》、《五礼卫鼎》、《格伯簋》与《散氏盘》等等青铜器发现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表示“田里不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周厉王开始,因为专利的政策,使得人民荒废藉田。到周宣王时,就直接“不藉千亩”,也就是废除公田(藉田),直接按亩征收实物。最后,周宣王晚期战乱不断,人民流徒逃散,田地逐渐荒废,以至于要“料民于太原”,重新统计户籍 。

手工业

周朝手工业的种类甚多,技术相当进步。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百工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 。青铜铸造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目前西周早期青铜器,主要出土于丰镐和成周地区,诸侯国的青铜器相对较少,制作技术与风格承袭商朝。到中期之后,青铜器出土数量远远超过前期,分布广泛,诸侯国也出现不少青铜器。技术上,出现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闻名的《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与《虢季子白盘》等等大型器的制作,是西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表现 。另外,西周青铜器与商朝的差异还有:食器增多和酒器明显减少,以及造型、纹饰由厚重、神秘转为朴素、写实的风格。漆器种类繁多,还出现镶嵌蚌片和蚌泡,以及包铜或镶嵌青铜 。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陶器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 。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等 。骨器是周人生活不可或缺,如发笄、箭镞以及农具骨铲等,都可用动物骨、角或蚌壳制成。此外,还有集木工、青铜工、革工、玉工等于一身的车辆制造 。

周朝

毛公鼎记载周宣王期盼中兴周室,对近臣毛公勉励并册命其统领百官,这个册命辞是西周散文的代表,展现金文在周宣王时期发展成极致的状态,是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的重要史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大盂鼎记载周康王对大臣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立国的经验谈,为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属臣关系的重要史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大克鼎记载贵族克对其祖父师华父的赞誉,并受周孝王任命为膳夫,其铭文笔画圆润,布局完整,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是研究西周社会制度的重要史料 ,上海博物馆馆藏。虢季子白盘记载周宣王时期虢季子白(即虢宣公)在洛水北岸大胜猃狁,其内容可与《诗经》、《今本竹书记年》相互印证,是西周晚期的重要史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天亡簋记载周武王赏赐天亡一事而得名,是中国韵文最早表现形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商业

周朝

  西周贝币,2012年出土于石鼓山

周朝虽然重农,但不轻商。据史,周文王曾于荒灾时请四周商旅来往周地流通有无物资 。西周时在王都、诸侯国都以及交通要道均设有市 。当时商品有车、马、奴婢、木材、器用、布帛丝麻、五谷、果蔬、禽兽鱼鳖、珍异等。当时的货币为贝币,以朋为单位 ,一朋有五贝、二贝、十贝等说法。而珠玉、铜(古称金)等物,也类同货币,但西周商品交易还是以物易物为主。据《周礼·地官·司徒》说明,市场最高官职为司市,旗下设有质人、廛人、胥师、贾师、司虣、司稽、肆长、泉府等等属官 。他们的职责主要有稽查商品、管理交易、管理物价、保护财货与征税。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商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出现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繁荣,著名商人有子贡、管仲、鲍叔牙等。孔子曾经夸赞子贡有预测商机的能力。战国时代,王侯权利越来越少,普通出生的地主和商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商业活动中。著名商人有白圭、吕不韦。其中吕不韦还可以控制国家 。

文化

学术思想

周人重礼,以维系人与天、人与人的关系。在“以德配天,以礼治国”的概念下,建立政治秩序、宗法伦理、祭礼仪式、法理规范及道德价值等 。因此务必为政以德,明德慎罚。若天子不敬德谨行,就会丧失“祈天永命”的机会 ,此即周朝的天命思想。并且以“信”、“义”为西周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此为敬德保民思想。从《燹公盨》得知给人以孝信,则得知以福禄,所以“孝信”为西周道德体系核心内涵的孝悌与诚信 。而义的本质是“忠义”,就是忠君之义 。

周朝

  《周易》演练出六十四卦的易卦图。

《周易》起源并非源自周文王,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按八卦所演变成六十四卦编排。主要是从西周的政事中推演万物运行的道理,所说的是适应周的统治者的行事决策。例如师出必须有纪律,失去纪律就是凶兆 。周王分封诸侯而开国,并且不用小人,避免发生乱事 。也叙述很多战事 ,或是祭祀等大事 。《周易》将“道”字提升为事务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对此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周易》的思想,主要采取“中行”的手段和行动,来争取事业的成功和推广 。采取“中行”的手段就能独自回复到正道上来 。

西周也逐渐萌芽阴阳学。周幽王时,关中发生地震与山崩。从《国语·周语上》得知,太史伯阳父认为是阴气压迫下面的阳气,使阳气升不上来,而发生地震 。这是以阴阳学说解释自然变化的创见,是阴阳家的一个重要起源 。从《国语·郑语》得知,伯阳父与郑桓公讨论东迁与周末弊端时,提到五行如融合金、木、水、火、土,以成百物,以土为主要元素 。而《尚书·洪范》的“洪范九畴”,也提到五行的性质作用、“五行”与“五味”的关系 。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个阶段 。西周王畿的大学又称“辟雍” ,诸侯国的的大学则称“泮宫” 。大学有突出的实践性、开放性。学习内容从《周礼》得知,可能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目的将学生训练成合格的统治者,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还是贵族公共活动与社会交际的场所。关于西周的乡学,从《礼记·学记》得知“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从《孟子·滕文公上》得知“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文献说法不一,未有定论 。到了东周中后期,因各国纷扰,导致各国自成国学。其中因为诸子流通结果,学派各自出炉,形成日后史典所称的“九流十家”。

宗教

周朝

  西周时期的交龙纹璜,上海博物馆馆藏。据《周礼·春官宗伯》,周天子以玉作六器进行对天地四极进行祭祀,祈祷国家安定,社稷平安 。

周人的宗教与商人相似,主要有: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与占卜问事等。周人对上帝与祖先都崇拜,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在上帝左右,有时会来人间监护其子孙 。而鬼神主要有日月星辰之神、山川之神、土神与谷神等 。周人居住西北的周原,看到是完整的天空,使得觉得天地无所不在;相较居住平原,附近可能有若干森林、沼泽的商人就不同 。在周人信仰中,这些神多半是由上帝所册封的人鬼。例如周人的谷神,就是源自周人的租先后稷。周人的宗教信仰程度不同于商人,他们认为人的命运源自天意。认为“天命”只能降于居于“中国”的王者,这形成中国数千年争法统的理由 。对祖先虽然祭祀恭敬,但到疾痛时,也会出恶言,甚至言“先祖匪人”等咒骂祖先之话 。

周人比较重视对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祭祀上帝的典礼称郊祀,由周王举行,上帝似乎不与普通人交流。其他神祇如土神、谷神等就直接主持人间事务如土壤肥沃、五谷丰收等。土神又称社,谷神又称稷,供奉社稷之神的地方也叫社与稷,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社祭的赛会 。而商遗民的社则称毫社。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的神灵,附身在巫觋,与人民沟通,人民也认为巫觋通晓过去未来,十分尊重,连王侯都有供奉。而《周易》是西周时期周人筮占用的书本 。

王室诸侯中管理和鬼神交涉的官职,有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等。低等官员则有宗、祝、士、卜等。周人除了用人牲祭祀自然神灵以外,也用人牲祭祀祖先神灵,用人的数量和规模,和商代末期差不多,不像商王武丁时期那样盛大 。

西周末年有出现宗教思想动摇的现象,怨天、骂天的诗句屡次出现 。这里的“天”的形象与周初不同,变成昏庸、邪辟与残暴的上帝。所以人们诅咒上帝“昊天不佣”、“昊天不惠”、“疾威上帝,其命多辟”。这是因为西周末年,关中发生地震、天灾与干旱,使周人否定上帝神圣的地位。再加上周宣王后期到周幽王政事混乱,军事征伐消耗国力过大,引发周人对宗教思想的动摇 。

文学

周朝

  西周德方鼎的青铜铭文,上海博物馆馆藏。

周朝从文字产生到春秋中叶,书面文学逐渐形成,主要有《尚书》、《周易》以及《诗经》。《尚书》中的《周书》,叙述周朝君臣讲话记录以及周朝历史。《逸周书》则是记录周文王到周景王的周朝历史。这些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严谨的文风。《周易》是周人对易学的总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是最早哲学书,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广泛影响后世哲学思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而国风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的控诉。有“陈古刺今”的效用。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四言诗日渐成熟。在交际的场合,可以“赋诗言志”,借诗句来表示想讲的意思。朝廷音乐机构中的乐官,可以讽咏诗句,暗示民心对施政的反应 。

西周流传下来的文字有甲骨文与金文(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西周甲骨文大多出自周原,其技术源自商人,但有不同变化 。西周出土的青铜器较多,其金文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西周研究以金文为主。金文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其中以毛公鼎为金文代表,其字数与重要性最高 。

艺术

周朝

 晋侯稣编钟,16件编钟上均有铭文,记载晋侯苏受命讨伐夙夷的过程 ,山西省博物馆与上海市博物馆分别馆藏。

西周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西周结合礼仪制度与音乐和舞蹈,后世通称雅乐。雅乐的黄金时代从西周到春秋早期,在春秋晚期走向衰退。礼乐的规模按照贵族等级,有严格的大小规模:周王的乐队可以四面排列,为宫悬。诸侯则三面排列,为轩悬。卿和大夫则两面排列,为判悬。士只有一面,为特悬。悬为原指乐悬,又可代称整个乐队 。据说舞蹈团的规模也有规范:周王用八佾,即八八六十四名舞者。诸侯为六佾,即八 十八名舞者,大夫为四佾,即八四三十二名舞者、士为两佾,即八二十六名舞者 。曲目也有限制,周王祭祖可用的《诗经·周颂·雍》,士大夫不可使用。周室使用雅乐的时机有用于祭祀(郊礼、社礼)、飨宴、射礼、战胜庆典之礼(王师大献)、行军田役等等。音乐包含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四夷之乐、房中乐、诗乐及其他宗教性乐舞(如求雨的舞雩和驱除疫鬼的傩)。当时的乐官为大司乐,负责音乐礼仪管理和教育 。周朝贵族与国人普遍重视音乐修养,与礼仪深深绑在一起。东周之后,礼乐败坏,下位者僭越上位者的礼仪。例如执政鲁国的仲孙、叔孙、季孙等三家大夫用周王在用的《诗经·周颂·雍》来结束祭祀 。另一方面,雅乐瓦解,乐师各奔前程。例如太师挚投奔齐国、亚饭干投奔楚国、三饭缭投奔蔡国、四饭缺投奔秦国 。周朝乐器种类繁多,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磐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击乐器之外,像琴、瑟等弦乐器,笙、竽等管乐器,也都出现。所谓金、石、丝、竹、瓠、革之音,大都齐备。乐器增多,必须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古代有宫、商、角、征、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律吕学 。

科技

西周时期持续重视异常天象,尤其是日蚀与月蚀的天文事件 。周人以天象对应人事,进而形成“天”崇拜,产生天命观。此后,天文学家就从事观天象卜天意给帝王分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提到的朔日的记载,说明西周历法的进步。十三月记事的存在和干支的运用,表示西周有部分沿用殷历的可能性。《诗经·豳风·七月》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为大火这颗星将沉没于西南地平 ,与《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和八月“辰则伏”的记载天象相符,这是妇女准备冬衣所参考的天象。西周可能将朔望月分成三段:“既生霸”为上半月,“既望”为下半月,“既霸死”则看不到月亮 。当时对天象的观察和计时制度,是使用十二辰计时方式 。

西周时代的数学有加法和乘法的概念 。关于河图洛书,在《周易·系辞上》提到“河出图,洛出书”。而《尚书·周书·顾命》也提到“天球、河图在东序”的记载,这些都只有文字说明。到西汉后,文献才记载河图洛书实为幻方与九宫图 。医学方面,初步将医与巫分开,《周礼》将巫祝列于春官宗伯管辖,将医师列为天官冢宰管辖。医学以经验为主,提出气候季节会生那些疾病 。并且根据病人生病的特征判断疾病,给予药物或治疗 。周代建筑实物已无留存,虽发现一些遗存基址,但上部构造和外观仍不甚明了。只能透过当代青铜器、漆器中的仿建筑部分来推论。从夨令簋可得知,器座四角有四柱,柱头有栌头,栌斗间有横楣,楣上有矮柱。蹲兽方鬲,约铸于西周中期。器下作屋形,前有双扇门,门扇框架呈日字形,上下镶版。门上下用连楹和门枕固定在门楣、门槛上。屋的左、右、后三面有田字格窗。瓦的最早考古实物是出现在西周早期的遗址,瓦的总类多达十几种,花样纹饰各不相同 。

帝王年表

周朝

 利簋明确指出武王伐纣是甲子日,而且概述其过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由于共和纪年(前841年)前的年代没有确切纪录,西周年代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们。许多研究者先推定武王伐纣的年代,再类推各代诸王统治年数去还原统治时间。例如西汉刘歆从《国语·周语下》提到武王伐纣的天文景象来推算年代。唐朝僧侣一行利用《竹书纪年》纪载“《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新唐书·历志》〉”来推算年代。部分研究者则是从西周末年犬戎之祸的年代及西周诸王积年来反推,但是诸王积年的准确性令人质疑 。这些求证法都以古代文献为依据,文献的精确性会影响年代的正确性。论证方法的不同,使得学者们推故的结果均不同,年代差距也很大 。中国曾在1996年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借由《古本竹书纪年》纪录的天文事件“天再旦 ”以及用碳14定年法界定西周考古物来推算年代,其求证作法仍不适合精确到数年 。《简本》报告在2000年发表后,引起中外学者广泛争议,目前仅供参考 。

 

参见

西周历史年表

逸周书

穆天子传

山海经

注释

^ 关于先周文化的源头 :

^2.02.12.22.32.42.52.6 公亶父如同公刘、公非、公叔祖类一样以“公”为尊。《史记》称“古公亶父”是原自《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根据戴震的《九经古义》和崔述的《丰镐考信录卷卷一》,诗经四字一句,前面加“古”字是“昔”的意思。称他为“太王”是出自西伯昌被追称文王后,公亶父也被尊称太王 。

^ 先周时期的历史较模糊,传说居多。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帝喾之妃为邰氏女姜嫄,履巨人迹受孕而生弃 。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史记》称后稷是兴起于尧舜时期 ”。但是从周文王上推十五代,后稷相当于商朝初期才对 。由于不窋之后较为可考,神话色彩也不浓厚,所以《左传》纪载不窋为周的始祖 。“十五王”据《史记》记载为: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公亶父 、季历与周文王,上下两王皆为父子 。

^4.04.14.2 公亶父 共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与幼子季历。可能因为季历迎娶商朝挚仲氏之女,公亶父有意立季历为继承人。太伯与仲雍为顺父意,东逃“荆蛮”。《史记·吴世家》称他们迁至东南沿海建立吴国,周武王克商后,立后代周章于吴,周章之弟于虞。杨宽根据《左传·僖公五年》虞国大夫宫之奇对虞军进谏时提到虞国之祖是太伯与仲雍 ,所以仲雍又称虞仲。他们于山西南部建立虞国。根据《宜侯夨簋》,周康王时分封虞侯夨于宜(今江苏丹徒)。还需要厘清是否与周章后裔分封于吴国有关 。

^ 商朝晚期“诸夷皆叛”,周侯季历趁机开拓疆土 ,受商王武乙信赖 。鬼方是商朝强敌,当初商王武丁要花费三年才平定 。而季历伐西落鬼戎(可能就是鬼方)胜利,获得许多俘虏 ,得到商王武乙赏赐 虽然被燕京之戎(约汾水上游一带)击溃 ,又征服了余无之戎(今山西屯留),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类似方伯) 。季历在战胜始呼、翳徒之戎后,文丁感到威胁,就杀了季历 。

^ 据《史记·殷本纪》,此事源自九侯之女许配给商纣王后不好淫,商纣王不满而杀之,并且醢刑九侯。鄂侯力争,也被处脯刑。西伯昌得知后叹息,崇侯虎向商纣王进言,使得西伯昌被囚于羑里 。据《帝王世纪》传说,被囚期间,还发生商纣王杀西伯昌的长子伯邑考为肉汤、迫西伯昌喝下,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从《史记·殷本纪》得知,为了救西伯昌,周臣闳夭与姜尚定计,把有莘氏之女,骊戎的文马进献给商纣王,并且贿赂纣王的宠臣费仲,西伯昌得以被赎回,并被商王帝辛授予征伐西方的权力,即西伯昌 。

^ 八虞可能是太伯、仲雍的子孙 ,也可能是八个掌管山泽的官员 。二虢为虢仲、虢叔,皆文王之弟。其他贤人还有闳夭、散宜生、泰颠与南宫括 。另详见《国语·晋语四》胥臣答晋文公的注解

^崇国所在地不明,《史记》认为崇国是在今陕西鄠县,西伯昌灭崇国后于旧地建都丰邑 。这是源自《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西周史》作者杨宽引用《陈奂毛氏传疏》,认为伐崇与建丰是两件不同的事,丰邑不是建立在崇地。另外,杨宽认为崇国可能在今河南嵩县 。

^ 此段描述源自《史记·周本纪》 。而《尚书大传》认为姬昌应是先四处扩张,途中被商王帝辛囚,释放后再继续征伐,最后称王 。从地理形势来说,《史记·周本纪》叙述比较有条理,先伐西边解除后患,再进军中原,准备克商 。

^10.010.1 参与的诸侯共有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四川成都)、羌(今甘肃南部)、卢(今湖北襄樊西南)、濮(今四川、湖北之间)、彭(王国维认为是今湖北房县)、微(王国维认为微眉相通,是今陕西眉县东)、髳(顾颉刚认为髳为茅戎,在今山西南边)等国家或部落 。

^ 关于周武王是否有先于盟津会师诸侯观兵,再因“天命未可也”而退师,两年后再会师伐纣的问题。这段出自《史记》的《殷本纪》、《周本纪》与《齐世家》。但是祝中熹认为此说不合情理,“伐商大事只能暗中准备且要求一次成功,绝不能事前即大肆张扬”,且无任何先秦文献可资证明有两次会师。他认为司马迁为了解释《尚书大传》和《尚书·周书·泰誓》在纪载上的差异,只能用“两次会师再出兵伐纣”来解释 。而当时的〈泰誓〉,是西汉初“河内女子献泰誓”得来的,其真伪殊不可靠。许倬云从《孟子》、《左传》、《国语》等等先秦文献提到的〈泰誓〉内容,都不像是因“天命未可也”而退师 。

^ 根据《逸周书》,周武王攻克商都后,命吕尚追击商将方来(陈汉章认为即是恶来)。同时兵分四路南下进军 :

^13.013.1 据说,周武王册封的二王三恪共有四个说法 :

^封建制度方面,周天子代表周族的大家长,分封诸子诸叔为诸侯,而诸侯再分封其庶子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庶子再封地士。为了巩固参政权,将周族与周朝友邦称国人,异族称野人,国人可以掌控地方政治,野人只能服从。这样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完善了封建制度

^ 虎方即春秋时代的夷虎,在蔡国故地以南,可能在汉水附近

^ 传说楚国先祖鬻熊率族人投奔周国西伯昌(即周文王),周成王就封其曾孙熊绎为楚子(即芈姓楚国)于楚蛮,居丹阳 。当时楚国位居楚蛮之地,僻在荆山,不受周室重视 。

^ 这次战争事迹详见《过伯簋》、《 鼒 簋》、《作册夨令簋》、《史墙盘》、《 ? 驭簋》、《启尊》、《小子生方鼎》等等器皿 。

^ 关于周昭王南征的对象,从金文与史书皆称荆楚,但其范围应只有汉水流域。周昭王南征需动用周六师,当时芈姓楚国尚未壮大,其对象可能不是后来的楚国 :

^ 这次战争事迹详见《彔□(冬戈)卣》、《□(冬戈)方鼎》、《□(冬戈)簋》等等器皿 。另外伯雍父与□(冬戈)的关系可参见读金短札:伯雍父是殷人还是周人

^ 关于《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可能源自战国时期河宗氏(于龙门以北,约于今河套平原一带)的传说。河宗伯夭带周穆王、造父西行,途中安抚或征服西戎,最后于昆仑与西王母相会。河宗伯夭最后受封“河伯正”。这个传说流传到战国时期,最后可能被魏国史官编写成《穆天子传》,并可能添加到《竹书纪年》内 。

^ 这次经济被破坏的事迹详见《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倗生簋》(又名《格伯簋》)、《曶鼎》等等器皿 。

^ 另详见《虢仲盨》、《天 㠱 簋》、《敔簋》、《翏生盨》、《禹鼎》、《多友鼎》等 。

^ 关于共和行政时期的执政者有三个说法 :

^ 召虎就是召穆公,相关事迹详见《召公簋》、《召伯虎簋》与《师寰簋》 。《诗经·大雅·江汉》也提到召公虎的事迹 。

^ 详见《兮甲盘》 ,其中“兮甲”、“兮伯吉父”就是指尹吉甫 。

^ 郭沫若认为《不□(期)簋》所指的“白氏”应为虢宣公(虢季子白) 。李学勤认为《不□(期)簋》纪载的“□(其)”应该是秦庄公(赢其 ),《不□(期)簋》可能是指《史记·秦本纪》:“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

^ 周宣王扶持少子戏同年鲁武公去世,少子戏继位为鲁懿公。前807年长子括的儿子伯御率国人攻杀鲁懿公,为鲁侯。前796年周宣王率军讨伐鲁国,杀死伯御,并采纳仲山甫的建议,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鲁孝公 。

^郑国原本在陕西华县一带,属于西周王畿的范围。西周亡国后,郑人于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与郐国(今河南新郑西北)之间重建郑国,国都为新郑(今河南新郑)。东虢国和郐国最后亡于郑国 。

^ 关于《史记·周本纪》提到的“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以及故事“烽火戏诸侯”,是指周幽王为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入侵时无诸侯响应勤王,现今学者皆认为此为虚构。钱穆在《国史大纲》提到:“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从清华简也可知,周幽王进攻申国,而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学者刘国忠认为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是编造的 。

^ 关于拥立周平王与周携王的事证,详见《史记·周本纪》、《今本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与《系年》 。《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提到的“鲁侯”应该是“鄫侯”才对,因为鲁国远在山东曲阜,无法及时与申侯、许文公与郑武公在关中拥立周平王 。而《系年》认为是“邦君诸正”拥立周携王于虢,不是只有虢公翰拥护而已 。

^ 平王东迁的原因据《史记》推测,是为了避犬戎 。现今学者则提出许多说法,未有定论 :

^32.032.1 从《国语》得知,周穆王时祭公谋父曾阐发过“五服”说,即“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周襄王与晋文公对话时,也提到“千里以为甸服” ,据说源自商朝 。从《逸周书·职方解》得知有“九服”说,即王圻之外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 。

^ 《礼书》提到的官爵制度掺杂儒家理想化与系统化的成分,只能透过西周金文、《礼书》与其他文献来探究其系统架构。另一个作法是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中“右”者官职与受命者官职关系 。

^ 另一说,虢叔封地于制地,虢仲封地于雍地

^ 江晓原、钮卫星:《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列出44种不同的说法,年代最早为前1130年,最晚为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这包含了日本学者7种,美国学者7种,英国、瑞典、韩国学者各1种。如:《竹书纪年》记载是公元前1027年。郭伯南的《西周王朝大事年表》认为西周建国是公元前1046年。

^ 周族与周朝君主的姓为“姬”,史书上一般只单独称名,较少姓名共用。

^ 周公旦以安定周室为由以王叔摄政七年行王事,是否称王或以王的身份行王事尚有争议 。

参考书目

《西周史与西周文明》,李学勤主编,孟世凯副主编,张广志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ISBN 978-7-5439-3150-3

《西周史》,许倬云著,联经出版公司,ISBN 957-08-0259-6

《中国历史 先秦史》,刘宝才、钱逊、周苏平主编,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 957-112-888-0

《中国通史 先秦史》,萧璠著,九州出版社,ISBN 978-957-532-030-0

《西周史略》,白川静著,袁林译,三秦出版社,ISBN 978-7-8054-6194-6

《周代城邦》,杜正胜著,联经出版公司,ISBN 957-08-1038-6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李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4743-2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李学勤主编,孟世凯副主编,王美风、周苏平、田旭东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ISBN 978-7-5439-3152-7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著,慧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ISBN 986-7940-05-9

《80件最有意思的中国青铜器》,任会斌著,文物出版社,ISBN 978-750-103-389-8

《金文标准器铭文综合研究》,叶正渤著,线装书局,ISBN 978-751-200-2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朝
周朝(公元前1066-前256)西周的兴起,发展及兴亡: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
· 周朝国号:周朝的建国国号是“周”
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 周朝地图——中国古代周朝地图
周朝地图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朝疆域领土区域当时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今山西中南部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 周朝瑞
参考资料《明史》卷二百四十四
· 周朝俊
(?—?)明浙江鄞县人,字夷玉,一作仪玉。诸生。擅诗词。著有传奇《红梅记》、《香玉人》、《李母记》等十余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