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是中国境内产生的、以汉语文为载体的佛教系统。它发端于佛典的汉文翻译,起始于西汉末年,发达于两晋南北朝,于隋唐而臻于完善,北宋以后衰微。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公元147年安息人安世高到汉朝传教译经,公元167年月氏人支娄迦谶到汉朝传教译经。
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在蜀汉,佛教不是很兴盛,旧录相传有蜀《首楞严》二卷,蜀《普曜经》二卷,但已逸失。
西晋年间,官方与民间的佛教信仰,逐渐普遍。相传西晋时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的寺院一共有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
隋唐时期皇帝往往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在这一时期,汉传佛教的十大派别都已经成熟。但是到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实亡,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各宗几乎都已无人研究,传承断绝,只剩禅宗、净土宗二家,其中又以禅宗发展最盛。
宋朝以来理学家一方面汲取佛教华严、禅宗的思想,从而丰富了儒家内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斥佛教。此后佛教仍然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可是佛教思想上的发展则甚少。
1866年,杨仁山创办金陵刻经处,标志中国的汉传佛教复兴运动的开始。
除了中国外,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流行汉传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