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黑森选侯国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2
转发:0
评论:0
历史黑森选侯国的前身黑森─卡塞尔伯国在1567年时由黑森伯国(英语:LandgraviateofHesse)(LandgraviateofHesse)分出,在“慷慨的”菲利浦一世(PhilippIofHesse,"theMagnanimous")逝世后,长子威廉四世(WilhelmIV)继承了一半的领地,包括首府卡塞尔(Kassel)在内,称黑森─卡塞尔伯爵;其兄弟则分别继承黑森─马尔堡(英语:Hesse-Marburg)(Hesse-Marburg)及黑森─莱茵菲尔斯(英语:Hesse-Rheinfels)(Hesse-Rheinfels)等领地,但后两者都只存在一代,随后分别由黑森─卡塞尔与黑森─达姆斯塔特(英语:LandgraviateofHesse-Darmstadt)(Hesse-Darmstadt)伯国继承。威廉一世时期(1785-1821)在威廉九世(WilhelmIX)于1...

历史

黑森选侯国的前身黑森─卡塞尔伯国在1567年时由 黑森伯国 ( 英语 : Landgraviate of Hesse ) (Landgraviate of Hesse)分出,在“慷慨的”菲利浦一世(Philipp I of Hesse, "the Magnanimous")逝世后,长子威廉四世(Wilhelm IV)继承了一半的领地,包括首府卡塞尔(Kassel)在内,称黑森─卡塞尔伯爵;其兄弟则分别继承 黑森─马尔堡 ( 英语 : Hesse-Marburg ) (Hesse-Marburg)及 黑森─莱茵菲尔斯 ( 英语 : Hesse-Rheinfels ) (Hesse-Rheinfels)等领地,但后两者都只存在一代,随后分别由黑森─卡塞尔与 黑森─达姆斯塔特 ( 英语 : Landgraviate of Hesse-Darmstadt ) (Hesse-Darmstadt)伯国继承。

威廉一世时期(1785-1821)

在威廉九世(Wilhelm IX)于1785年继位后,黑森─卡塞尔伯国参加了反法同盟,但却在战争中失去了莱茵河左岸的领土,却也获得了一些位于美茵兹(Mainz)附近的土地作为补偿,同时也被拿破仑提升为选侯(Prince-elector, Kurfürst) ,改称威廉一世(Wilhelm I),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

1806年,威廉一世虽然在拿破仑与反法同盟之间保持中立,但法国方面仍怀疑他的态度,因而在耶拿会战(Battle of Jena-Auerstedt)后也占领了黑森,迫使威廉一世流亡国外。随后,黑森选侯国被并入西发里亚王国,由拿破仑的幼弟热罗姆·波拿巴担任国王(Jérôme Bonaparte)。

法军在1813年的莱比锡会战失败后也撤出黑森,使得选侯国得以复国;威廉一世于11月21日回到首府卡塞尔。依据黑森与反法同盟之间的条约规定,黑森在战后得以收回其旧有领地,或取得相等的补偿;但他的要求在维也纳会议中遭到列强的拒绝。威廉一世在1818年的亚琛会议(Congress of Aix-la-Chapelle)中又提出了晋位为王的主张,希望升格为 卡提 ( 英语 : Chatti ) 国王(King of the Chatti, König der Katten,黑森地区在罗马时代的古称),但仍然未得偿所望,只能保留着选侯的虚衔。

威廉一世后全面废除了法国带来的各项改革,一切事物都恢复到1806年11月1日之前的景象 ,甚至连官员的升迁亦是,连军队也换回了旧制服,并扎起传统的辫子。选侯国的三级会议(The Estates)虽然在1815年3月召开,但制定宪法的计划胎死腹中;议会虽然期望法兰克福的 德意志邦联议会 ( 英语 : Federal Convention (German Confederation) ) (Bundesversammlung)介入,但后者也无能为力。黑森议会也在奥地利的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干预下于1816年5月遭到解散,在威廉一世任内从未恢复。

威廉二世时期(1821-1847)

威廉一世于1981年2月27日逝世,由其子威廉二世继承。威廉二世与其父亲一样是位任性又贪婪的君主,他一即位便将出身普鲁士的情妇 爱蜜莉·奥尔特勒普 ( 英语 : Emilie Ortlöpp ) (Emilie Ortlöpp)封为莱辛巴赫─莱松尼茨(Reichenbach-Lessonitz)女伯爵,并赠予她大笔财富;同样来自普鲁士的元配 奥古斯塔公主 ( 英语 : Princess Augusta of Prussia ) (Princess Augusta of Prussia)与子女则搬出王宫,许多反对派的政治人物也聚集到选侯妃这一方。

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很快波及到黑森,威廉二世被迫重新召开议会,并于1831年制定了偏向激进的宪法草案;恶名昭彰的选侯随后被迫移居到哈瑙(Hanau)、法兰克福等地,由次子腓特烈·威廉摄政,实际上已形同逊位。

腓特烈·威廉时期(1847-1866)

腓特烈·威廉虽然比父亲相对开明,但仍与议会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双方就宪法的管辖范围问题不断争执。1832年, 维希·哈森弗鲁格 ( 英语 : Ludwig Hassenpflug ) (Hans Ludwig Hassenpflug)出任首相;腓特烈·威廉与威廉二世即利用他的司法经验对会中的,包括操纵选举、判决等手段,哈森弗鲁格于1837年下台后,这些斗争依然永无休止。

在威廉二世于1847年11月20日逝世后,腓特烈·威廉正式成为选侯,但随即便面临1848年的革命风潮。腓特烈·威廉被迫解散保守派政府、推动改革,并参加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但当奥地利回主导权后,选侯见风转舵,于1850年2月再度任命哈森弗鲁格出任首相,议会在9月遭到解散,国家进入状态。然而,黑森的平民、军队与多数公务人员仍同情议会一派,腓特烈·威廉遂在哈森弗鲁格劝告下秘密离开卡塞尔,并向奥地利求助。11月,奥地利与巴伐利亚军队进入黑森。

奥地利对黑森的干预同时威胁到普鲁士的地位,普军随后亦越过国境,双方在前线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然而,普鲁士最终选择退让,奥地利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黑森选侯国暂时由德意志邦联接管,拒绝承认的官员则全被逐出政府。1852年,邦联议会废止了1831年以来的历次改革,并重新颁布新宪法。新的宪法大幅限缩了议会的权力,选侯则获得扩权;同时也限制工厂与铁路的兴建,教育政策亦受到严格的规范。与腓特烈·威廉一同回国的哈森弗鲁格仍担任首相直到1855年。

1860年5月,屡败屡战的终于取得成果,德意志邦联议会同意了宪法的更改。的目标是恢复1831年的宪法,这个目标也在1862年,透过普鲁士的军事威胁下获得通过;腓特烈·威廉虽然试图反抗,但徒劳无功。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黑森选侯国支持奥地利,但奥地利在战争中惨败,黑森亦被普军占领,腓特烈·威廉遭到俘虏。布拉格条约(Peace of Prague)签订后,黑森选侯国与汉诺威王国(Kingdom of Hanover)、什列斯威公国(Duchy of Schleswig)、荷尔斯泰因公国(Duchy of Holstein)、纳索公国(Duchy of Nassau)及法兰克福自由市(Free City of Frankfurt)一同并入普鲁士。

腓特烈·威廉晚年定居布拉格,1875年1月6日逝世后归葬卡塞尔。由于他的选侯妃格特鲁德(Gertrude)出身平民,两人之子嗣无法继承爵位,选侯头衔即遭废除;而黑森─卡塞尔家族的领导权则转移到远亲 黑森─鲁彭海姆 ( 英语 : Hesse-Rumpenheim ) (Hesse-Rumpenheim)家族手中,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黑森
地理毗邻州黑森州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下萨克森州、图林根州、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城市黑森州最大的城市(以人口计算)是法兰克福,其后是威斯巴登、卡塞尔、达姆施塔特、美茵河畔奥芬巴赫、哈瑙、马尔堡、吉森、富尔达、吕塞尔斯海姆、韦茨拉尔和巴特霍姆堡。山峦黑森州的风景由不计其数的中等高等的山峦组成。其中以高度排列是伦山,陶努斯山(Taunus),Upland,福格尔斯贝格山(Vogelsberg),HoherMeißner,Kellerwald,韦斯特林山(Westerwald),KaufungerWald,Knüllgebirge,Habichtswald,奥登瓦尔德山(Odenwald),StölzingerGebirge,Spessart,Schlierbachswald,Seulingswald和Reinhardswald。黑森州最高点在伦山的Wasserku...
· 科隆选侯国
历史科隆在罗马帝国时期称作“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ClaudiaAraAgrippinensium),名称源自于小阿格里皮娜。自罗马时代就成立了教区,953年成为总教区,首任科隆总主教布鲁诺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奥图一世的弟弟;同时科隆总主教也获得了世俗领土的治理权,成为一方采邑总主教,此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之伊始。其涵盖了总主教区的世俗领土,包含位于莱茵河西岸的一整个狭长地区,其西滨临于利西公国;在莱茵河的另一侧则有西发里亚公国、伯格和马克等领地。13世纪,选帝侯制度诞生,并因1356年的金玺诏书而确立,共有四个世俗诸侯和三个教会诸侯担任此职,其中包含了科隆总主教,此外科隆总主教也获得意大利大书记官(Archchancellor)的头衔。尔后科隆采邑总主教区就被称为科隆选侯国(ErzstiftundKurfürstentumKöln)。1288年瓦林根之战(B...
· 黑森-拿骚
标志黑森-拿骚的旗帜与荷兰的国旗是一模一样。因为荷兰王室就是起源于拿骚公国。黑森-拿骚的徽章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显示了这个省的各个地区:蓝色背景,戴着王冠的银红相间颜色的狮子(黑森选帝侯)蓝色背景,戴着王冠的金色狮子(拿骚公国)红色背景的金爪银鹰(法兰克福自由市)黑森-拿骚的国徽
· 美茵茨选侯国
历史美因茨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初期的基督徒团体,尔后形成教区。传说中的首任主教为新约圣经提到的克勒斯刻(英语:Crescens,弟茂德后书4:10)。美因茨最重要的一次扩展是在745年圣波尼法爵担任该教区主教时;虽然他被封为总主教,不过当时的美因茨并未升为总教区,直到波尼法爵的继承者圣卢尔任内才将美因茨升格为总教区。975年时任总主教威利吉斯(Willigis)下令修建了现在的主教座堂。13世纪,选帝侯制度产生,并因1356年的金玺诏书而确立,美因茨总主教被列为七个选帝侯之首,而美因茨采邑总主教区也就被称为美因茨选侯国。1244年总主教齐格费里德三世给予市民特权,于是美因茨成为由24人组成的议会统治的自由城市。1462年总主教阿道夫二世取消了这项特权,美因茨再度受总主教的治理。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战争美因兹等莱茵河西岸的城市被法军占领,总主教埃尔塔尔逃离美因兹。1793年法军在当地建...
· 黑森佣兵
历史18世纪前叶1706年、1707年间,约有一支10,000人组成的黑森佣兵队于在欧根亲王的意大利军团中服役,直到1708年前往西属尼德兰为止。1714年,有6,000名黑森佣兵受瑞典雇用前往加入瑞典对俄罗斯的战争,随后的1715年有12,000人受雇于乔治一世以镇压詹姆斯党叛乱(JacobiteRebellion)。1744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有6000名黑森佣兵在法兰德斯对英国陆军作战,同时有另外6,000人在巴伐利亚陆军(Bavarianarmy)之中。1762年之前,有24,000名黑森佣兵在斐迪南公爵的普鲁士陆军中服役。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黑森-卡塞尔领伯腓特烈二世(FrederickII,LandgraveofHesse-Cassel)与其他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出租了一部分常备陆军部队给大不列颠王国以对抗美国革命中的革命党,前后大约有3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