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老残游记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5
转发:0
评论:0
历史《老残游记》最早开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上连载,至1904年一月共13回,作者署名“洪都百炼生”;但因《绣像小说》编者擅自删编原著,作者于是停止连载不再续写。尔后《老残游记》于《天津日日新闻》重新连载,作者则题名为“鸿都百炼生”,其真实姓名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20年以后,北京大学教授蔡元培、胡适与刘鹗侄儿刘大钧(字季陶)熟悉,方得略知梗概;1924年3月,顾颉刚撰〈“老残游记”之作者〉,刊登于《小说月报》15卷3期,原作者刘鹗的姓名正式宣布。1949年,刘大坤长子刘厚滋、次子刘厚泽将刘鹗手稿公之于世。1961年,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老残游记资料书》,其书内容含初编二十卷、二编九卷、外编残卷;依据外编刘鹗所自述,《老残游记》应有三编六十卷,但因作者无妥善保存,后人无法一窥全貎。总结自1903年至2003年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中文版本...

历史

《老残游记》最早开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上连载,至1904年一月共13回,作者署名“洪都百炼生”;但因《绣像小说》编者擅自删编原著,作者于是停止连载不再续写。尔后《老残游记》于《天津日日新闻》重新连载,作者则题名为“鸿都百炼生”,其真实姓名并不为人所知。

直到1920年以后,北京大学教授蔡元培、胡适与刘鹗侄儿刘大钧(字季陶)熟悉,方得略知梗概;1924年3月,顾颉刚撰〈“老残游记”之作者〉,刊登于《小说月报》15卷3期,原作者刘鹗的姓名正式宣布。

1949年,刘大坤长子刘厚滋、次子刘厚泽将刘鹗手稿公之于世。1961年,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老残游记资料书》,其书内容含初编二十卷、二编九卷、外编残卷;依据外编刘鹗所自述,《老残游记》应有三编六十卷,但因作者无妥善保存,后人无法一窥全貎。

总结自1903年至2003年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中文版本共有186种。

评价

《老残游记》里最擅长描写风景的功夫,受到胡适的赞赏,“《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镕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望这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例如:〈明湖居听书〉一文把音乐化为具体的部分:

胡适说:“这一段写唱书的音韵,是很大胆的尝试。音乐只能听,不容易用文字写出,所以不能不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作譬喻。白居易、欧阳脩、苏轼都用过这个法子。”“刘鹗先生在这一段里连用了七八种不同的譬喻,用新鲜的文字、明了的印象,使读者从这些逼人的印象里,感觉那无形象的音乐的妙处。这一次的尝试总算是很成功的了。”

 《老残游记》是不经意的作品。美籍华人夏志清认为“从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才能来看,不是不会撰述面面俱圆的故事,而是他不满前人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又有野心包揽更高更繁杂的完整性,以与他个人对国计民生的看法互相呼应”;又说:“《老残游记》文如其题,是主人翁所视、所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称的游记,这游记对布局或多或少是漫不经心的,又钟意貌属枝节或有始无终的事情,使它大类于现代的抒情小说,而不似任何型态的传统中国小说。”,结论《老残游记》是“近乎革命式的成就”。

 外文译本

早在1929年,《老残游记》就有了亚瑟伟利(1889—1966)译的原书第三回,刊于《亚洲》(Asia)杂志十一月号,篇名为The Singing Girl;1939年,林疑今和葛德顺的Tramp Doctor"s Travelogue(行医见闻),是全译本。

1936年,林语堂将《老残游记》二集六回的译文,题名《泰山的尼姑》(A Nun of Taishan),后来林语堂在1951年又有《老残游记》节译本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寡妇、尼姑和名妓)。杨宪益的Mr. Decadent: notes taken in an outing ,1983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The Travels of Lao Can出现,但直至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52年由谢迪克译本的出现,才改变了该书没有全译本的局面。谢迪克的这个译本由译林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

冈崎俊夫译有日文译本,1941年由生活社出版。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en:Jaroslav Průšek,1906—1980)于1946年出版捷克文译本。俄文译本《老残游记》1958年于莫斯科出版,译者为谢马诺夫(ru:B.Семанов)。德国汉斯·屈柏纳(Hans Kuhner)在1989年出版德文译版。

赏析

〈明湖居听书〉一文把音乐化为具体的部分堪称一绝,节录如下: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纲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胡适说:“这一段写唱书的音韵,是很大胆的尝试。音乐只能听,不容易用文字写出,所以不能不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作譬喻。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都用过这个法子。”、“刘鹗先生在这一段里连用了七八种不同的譬喻,用新鲜的文字,明了的印象,使读者从这些逼人的印象里,感觉那无形象的音乐的妙处,这一次的尝试总算是很成功的了。”

第十二回写“雪月交辉景致”,胡适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贡献的描写:

“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哪是云,哪是山来。虽然云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那山往东去,越望越远,渐渐的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什么来了。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影子,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两句,若非经历北方苦寒景象,那里知道‘北风劲且哀’的个‘哀’字下得好呢?”

胡适结论道:“《老残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却不在于作者的思想,而在于作者描写风景人物的能力。” 

参考书目

胡适,《老残游记序》。

 夏志清,《〈老残游记〉新论》。

阿英,《老残游记版本考》。

刘大绅,《关于〈老残游记〉》。

刘德隆、朱禧、张保等编《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