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汉
与汉学结缘
高本汉于16岁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内容是关于达拉纳省的方言。其后,他于1907年—1909年期间就读于乌普萨拉大学,成为研究比较音韵学的斯拉夫教授J. A. Lundell的学生,主修俄语,并立志将比较历史音韵学的方法应用于当时还没有人以此方法研究的中文上。由于瑞典内并没有人教授中文,高本汉前往圣彼得堡,用两个月的时间跟A.I. Ivanov教授学习。于1910年—1912年,高本汉于中国生活,研究中文及将之分为24种方言的语音体系。
汉学生涯
高本汉于1912年1月返回欧洲,在回到乌普萨拉之前,首先在伦敦逗留、继而到巴黎居住。他在1915年于乌普萨拉撰写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是以法语写成的,而他以后所写的学术著作大部分则使用英语书写。
1939年,高本汉接替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on,1874年—1960年)成为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瑞典语: Östasiatiska Museet ; 英语: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的馆长,直至1959年为止。此公共博物馆于1926年建立,收藏了安特生于1920年代在中国有关史前考古的发现,其后博物馆亦收藏较后期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考古文物。高本汉与安特生多年来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络,并继承安特生担任博物馆馆刊编辑的工作,直至1970年代为止。高本汉首先在这年刊上刊登自己大部的重要著作,又或者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博物馆的专题论文系列。
1946年,高本汉开始广泛抨击当时对古中国史料粗糙的编纂方法。在一篇评论汉代以前文学、题为《Legends and Cults in Ancient China》的文章中,他指出“大部分该等论著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在处理史料上,奇缺严谨的方法”(…a common feature to most of these treatises is a curious lack of critical method in the handling of the material)。高本汉在文中更特地批评于重构中国古代历史时毫无选择性地采用不同年代的文献的做法。
贡献
对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的研究
高本汉是第一位使用历史语言学这种欧洲治学方式研究中文的学者,他亦重构了中古汉语及上古汉语的语音。他认为最早期中文的人物代名词会有变格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亦提倡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并构拟出13组复辅音出来。
对日语来源的研究
高本汉在比照过部分汉字的训读、音读(吴音)、粤语及普通话的读音,提出有不少汉字的训读,其实是更早时期的中国语音读。他所比较的汉字如下:
此外,也有一些汉字是采用了意义相近的汉字,例如:“国(くに)”的读音来自“郡(グン)”,而“纸(かみ)”的读音来自“简(カン)”。
主要著作
《中国音韵学研究》( É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 ),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
《中国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