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道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1
转发:0
评论:0
道藏是汇集所有道教经典书籍而分类编纂的总集。道书的分类和整理工作,始于东晋。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已着录道书670卷、符箓500多卷。南北朝时,陆修静广为搜访,以“三洞”分类编成《三洞经书目录》,着录道书并药方、符图等1,228卷,是首部道经书目,又有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纂成《玉纬七部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和《太上众经目》。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令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经书。隋朝官方也进行过收集整理道书的工作。在唐高宗、武则天时,已有名为《一切道经》的道书汇编。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下诏搜访道经,纂修成“藏”,名为《三洞琼纲》,道教经籍首次正式成藏。此后,宋、金、蒙古、明四代均曾编修过全藏。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编修成《大宋天宫宝藏》,至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扩编成《万寿道藏》,并首次全藏雕板印刷,到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又编刻《...

道藏是汇集所有道教经典书籍而分类编纂的总集。

道书的分类和整理工作,始于东晋。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已着录道书670卷、符箓500多卷。南北朝时,陆修静广为搜访,以“三洞”分类编成《三洞经书目录》,着录道书并药方、符图等1,228卷,是首部道经书目,又有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纂成《玉纬七部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和《太上众经目》。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令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经书。隋朝官方也进行过收集整理道书的工作。

在唐高宗、武则天时,已有名为《一切道经》的道书汇编。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下诏搜访道经,纂修成“藏”,名为《三洞琼纲》,道教经籍首次正式成藏。此后,宋、金、蒙古、明四代均曾编修过全藏。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编修成《大宋天宫宝藏》,至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扩编成《万寿道藏》,并首次全藏雕板印刷,到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又编刻《琼章宝藏》。金代明昌元年(1190年)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九年(1237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编刻《玄都宝藏》。明代正统十年(1445)及万历三十五(1607)年编刊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清代没有编刻过全藏,只有选刊明代《道藏》并加以增辑的《道藏辑要》。由于明代《正统道藏》并《万历续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传本,所以《道藏》一词常用以指称此二藏的合印本。近代以来,志于续补明代《道藏》者不乏其人,较重要的成果有民国时期出版的《道藏精华录》,1950至70年代出版的《道藏精华》,1990年代出版的《藏外道书》、《中华续道藏》、《敦煌道藏》、《道书集成》。2004年,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纂的《中华道藏》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道藏
历史南北朝时陆修静于公元471年编的《三洞经书目录》是道藏的雏形,共著录经书1228卷。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著录道书2040卷。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于兵火。宋朝时,宋真宗用6年时间编成《宝文统录》4359卷。后他又派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并采用千字文编号,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钦若删详,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年间又增补至5...
· 古代枕头为何多是石玉?难道藏有什么秘密?
我们去故宫或者古代陵墓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都会发现古人的枕头基本上都是又冷又硬的石枕、玉枕等。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枕头做成这样呢?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而容易入睡。然而,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网络配图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提到“明目枕”的说法。其实,使用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同理,古人的枕头也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可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的盛夏,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例如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词人周邦彦也曾写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