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佛说四十二章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8
转发:0
评论:0
题解据传永平七年(一说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召群臣解梦说金人为佛,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永平十年,使者携摄摩腾和竺法兰返国,获汉明帝接见。后于雒阳立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经序》说:“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郞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惟张骞当时早逝世许久,此说有误。吕澂认为“四十二”为其章数与某些经论的记载均以四十二之数有关,而印顺认为“四十二”在印度为根本数,为佛教众所熟悉,因而用以叙述菩萨行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为四十二位,象征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民间讲经则传有:“佛成道后,外道比丘的四十二人,将他们所不懂的、疑难的,说出来请佛解释,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传译《佛说四十二章经》东汉时,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四十二章经》也随之从大月氏传入。《后汉书》中记载襄楷在延熹...

题解

据传永平七年(一说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召群臣解梦说金人为佛,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永平十年,使者携摄摩腾和竺法兰返国,获汉明帝接见。后于雒阳立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经序》说:“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郞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惟张骞当时早逝世许久,此说有误。

吕澂认为“四十二”为其章数与某些经论的记载均以四十二之数有关,而印顺认为“四十二”在印度为根本数,为佛教众所熟悉,因而用以叙述菩萨行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为四十二位,象征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民间讲经则传有:“佛成道后,外道比丘的四十二人,将他们所不懂的、疑难的,说出来请佛解释,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 。

传译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东汉时,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四十二章经》也随之从大月氏传入。《后汉书》中记载襄楷在延熹九年(166年)上书桓帝,其中曾经引用《四十二章经》的内容,证明在东汉时此经已经传至中国。但是襄楷引用的文句跟现代的文本不同,应该是东汉古本。

《四十二章经》在东汉时不止一次被译出,因此在魏晋之间,已经有数个版本的《四十二章经》流传。至刘宋时,《四十二章经》只存两个译本,一是东汉古本,另一则是支谦译本。东汉古本因为文句质朴,不如支谦译本文义优美,所以慢慢亡佚了。现在所存的是支谦译本。

现存《四十二章经》,分别来自三个版本:

高丽版大藏经

宋真宗注本

守遂注本

高丽版大藏经出于北宋初,内容最接近古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经过许多修饰,已经失真,混入许多中国儒家、道家及禅宗的思想。后世最风行的版本是守遂注本,但是它也是删改最多的版本。

内容

本经是从不同佛经摘录搜集而成的抄经,对初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作简要说明。内容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说明出家、在家应精进远离欲望,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可得证四沙门果。

到宋朝时代,禅宗祖师加入许多禅宗的观念及用语,后来与《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注解

宋.真宗,《四十二章经御注》,一卷,大藏第三十九册

宋.守遂;明.了童(补注),《四十二章经注》,一卷,《卍续藏》第五十九册

明.蕅益大师,《四十二章经解》,一卷,《卍续藏》第五十九册

清.续法大师,《四十二章经解疏钞》,一卷,《卍续藏》第三十七册

民国.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一卷,大虚大师全集第六册

尚荣,《四十二章经》,2012年,联经出版

考证

梁启超曾怀疑此书为伪作,他在《四十二章经辩伪》中说:“质而言之,则乃撰本,而非译本也。......其人不能于汉代译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国两晋著作家中求之。要之,此书必为中国人作,而非译自印度。作者必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过吴,最晚不过东晋。而其与汉明无关系,则可断言也。”

此说为汤用彤所反驳,他说本经“互见于巴利文及汉译佛典者极多,可知其非出汉人伪造” 。现代学者多数都接受汤用彤的说法。

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认为,此经译自犍陀罗语之《法句经》;而季羡林认为,此书是译自大夏语的《法句经》,原先只称为《佛经四十二章》,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而是与《法句经》相同,是佛教僧侣从佛教经文中抄写出片段,作为佛教入门之用 。

参见

白马寺

初期佛教

阿含经

法句经

参考文献

^ 费长房.历代三宝纪. 至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奉对云:“臣闻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于即翻译四十二章经,缄置兰台石室阁内。自尔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

^ 蕅益智旭.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金人项有日光,飞来殿庭,以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博士王遵亦奏 曰:“按周书异记,载佛诞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时江河泛溢,大地皆动,五色光贯太微。太史苏由卜之,得干之九五,飞龙在天,是西方大圣人也。后一千年,声教流被此土,王命刻石为记,埋之南郊。后于周穆王时,乾坤震动,有白虹十二道,贯日经天。太史扈多占之,谓是西方大圣人入灭之象。明帝乃于七年岁次甲 子,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请迦叶摩腾及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幷将舍利及画佛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至十四年正月一日

^四十二章经 佛书解题(香光版).

^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四十二章经》虽不含大乘教义,老庄玄理,虽其所陈,朴质平实,原出小乘经典。但取其所言,与汉代流行之道术比较,则均可相通。一方面本经诸章,互见于巴利文及汉译佛典者极多,可知其非出汉人伪造。一方面诸章如细研之,实在于汉代道术相合。”,31页,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

^ 季羡林〈再谈浮屠与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全称《佛说四十二章经》。佛教经典。共一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延熹九年(166年)襄楷上书醒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足见汉晋间此经已为佛教界所熟知。中国现存早最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中,《四十二章经》已见著录:“《四十二章经》一卷,《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东晋道安——引者)所撰录阙此经。”并于其补充说明中提及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梁慧皎《高僧传》卷一《竺法兰...
· 《四十二章经》主要内容
佛教经典(以小大乘摄集而成)。一卷。东汉时竺法兰、迦叶摩腾合译。成书于汉永平十一年(68年)。据《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载,竺法兰、迦叶摩腾均为中印度人,永平十年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竺法兰除译出本书外,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本书为最早的汉译佛经。共有四十二章,各章内容大略如下:一说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二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三说十善恶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四说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五说以慈心对恶人;六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七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睡,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八说博施福大;九说随喜人施亦得福;十说较量施福何者最大;十一说天下有五难;十二说垢去明存,犹如磨镜;十三说行道见谛,如持火炬入暗室,其冥自灭;十四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十五说行道者善,志与道...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1965年,在温州白象塔二层发掘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此经残宽13cm,残高8.5至10.5cm,对照同处发现的崇宁二年(1103)墨书《写经缘起》残页,认定此经本是同年或相近年代刊印,字迹特征是:字体较小,长短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有漏字并在纸面可见到字迹有轻微凹陷,其活字印刷的特征十分明显,经鉴定为北宋活字印刷本。此现在最早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内容概述内容述说频婆娑罗王遭逢家变,为逆子阿阇世所幽禁。其夫人韦提希澡浴频婆娑罗王,并奉食酥蜜和麦与蒲萄浆。频婆娑罗大王得食体力渐复,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释迦牟尼佛,求大目犍连授八戒。世尊除遣大目犍连尊者外,亦遣富楼那尊者,为王说法。经二十一日,阿阇世问守门者其父是否尚活?守门人禀告阿阇世关于国太夫人奉食、尊者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之事。阿阇世迁怒其母韦提希夫人,欲执利剑害母。经月光、耆婆等臣行劝,方改幽禁其母。韦提希夫
· 佛经
简述结集早期的佛教并没有书面经典,僧众以口语方式传承教法。释迦牟尼涅槃后,僧团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梵语;巴利语:saṃgīti)。据记载,该次集结由上座比丘大迦叶等主持,多闻者阿难诵出佛陀所说教法,持律者优波离诵出波罗提木叉,大众对其内容共同审定,再编成次第,为四部《阿含》契经(法)与律藏(律)的起源。有些传说提及舍利弗、迦旃延或说大迦叶等不同人,传出了阿毘达磨或本母(梵语;巴利语:Mātṛkā;中文:摩呾理迦),在王舍城结集时,由大迦叶、富楼那或说阿难诵出了论藏,但在僧祇律与善见律等,则没谈到王舍城有阿毘达磨藏之结集。推重阿毘达磨的上座部派,如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铜鍱部、犊子部等,通常主张自宗所传承的阿毘达磨论亦为佛陀所说。印顺法师检讨有关论藏结集的记载,异说纷纭,认为论藏在部派分立以前的时代尚未存在,而应为部派时代的作品。他也主张经与律,应是经过一段时期不停的整理与结集才形成现有规模...
· 竺佛念译佛经
竺佛念,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少好游方,备观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戎音义,莫不兼解。故义学之誉虽阙,洽闻之声甚著。符氏建元中,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赵正请出诸经,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是澄执梵文,念译为晋,质断疑义,音字方明。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复请昙摩难提出《增一阿含》及《中阿含》,于长安城内集义学沙门,请念为译,敷析研核二载乃竟。二含之显,念宣译之功也。自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在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故关中僧众咸共嘉焉。后续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及《出曜》、《胎经》、《中阴经》等,始就治定,意多未尽,遂尔遘疾,卒于长安,远近白黑莫不叹惜。【竺佛念(晋长安)[《高僧传》卷一]】竺佛念与二秦时代的译经事业――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四方之在中国佛教史上,早期来华翻译佛经的西域或印度僧人,都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