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
历史背景
秦得天下后,知识分子(尤其是精通《诗》,《书》的儒家知识分子)不再倍受重用,他们的意见很少被采纳。秦始皇定法学为一尊,重用批懂法的“吏”,以至“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后来上演了一幕“焚书坑儒”的人间惨剧,对文化和儒家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严酷摧残与。 汉朝是一个政治、思想大一统的时代,尤其在西汉,经济的繁荣让学术重见生机,黄老之学尤为兴盛。在文化方面,汉朝受齐、楚文化影响颇深。在制度上,汉承秦制,虽然表面上废除了秦代严苛的刑罚,知识分子阶层得以稍微安身,但实际上自汉高祖以来,政治是为“外宽内深”,表面上高祖,文帝,景帝等显得宽厚无量,内心深处还是充满着对儒生的仇视,就是士人阶层也无法直言献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叔孙通游刃有余地侍奉“十主”,颇有战国时期苏秦、张仪连横合纵的味道。他利用种种机智圆滑的手段,配上不俗的才学,辗转于各主之中。
叔孙通其人
叔孙通,姓叔孙,名通,又名何,是鲁国薛县(今山东滕县)人,为孔子后裔孔鳅的弟子,春秋时鲁国权臣叔孙氏的后代。在秦国的时候,他曾经以儒术见长而被召入朝廷做“待诏博士”。之后,依次侍奉秦二世、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等,先后在十个皇帝下为仕。
叔孙通在表变革时代的作为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末和楚汉之争时期,二是汉初高祖时期。
事秦
叔孙通是薛县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征召,成为待诏博士。
他正式成为博士是由于秦二世召见而得到的一次机会。这次机会使他“几不脱于虎口”, 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史载陈胜等人在大泽乡高举反秦义旗后 ,秦二世把“备顾问”的“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召集起来, 商讨对策。这些人的意见有两种, 一种认为陈胜等人是”反”,一种认为陈胜等无非是“盗”。“反”是带政治性的 、针对皇帝和朝廷的反叛 ,而“盗”则是为了财物等利益而违法滋扰。秦二世看来这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诸生各抒己见 ,而叔孙通却认为陈胜等是“鼠窃狗盗”之众 ,不必过于看重。他还装模作样地分析了秦朝面临的形势 , 认为“安敢有反者” 。一番话说得让秦二世喜上心头 。
此番对话,叔孙通的收获有三 :一是避免了与那些认为陈胜等是造反而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儒生受责罚的命运;二是得到“帛二十匹、衣一袭”的奖励 ;三是由秦二世钦定转为正式的博士 。其实, 叔孙通对秦二世说的完全是假话。他揣摩了秦二世的心理 ,予以迎合 ,因此能避险获利。“先生何言之谀也?”他的反常的言论和表现使其他博士感到吃惊和不可思议, 叔孙通却为自己作了意为“不如此, 无法脱险”的辩解。
离秦向汉
接着 , 他又果断地舍弃刚刚得到的官职, 逃离秦宫。(亡去,之薛。)
据《史记》,《汉书》,《叔孙通传》记载,叔孙通逃回老家时,薛已降楚,叔孙通从项梁。项梁不听宋义劝谏被章邯打败,叔孙通只好投奔怀王 (怀王为项梁立 )。公元前206年,项羽假尊怀王为义帝,不久徙之沙郴县,使人杀死义帝,叔孙通被项羽留下。
公元前205年,刘邦驱使五路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归附刘邦。不久,项羽打败刘邦,刘邦西逃,叔孙通紧随刘邦。王夫之曾讥称“面谀事十余主之通”,叔孙通所事者实为六主:始皇、二世、项梁、怀王、项羽、刘邦。
辅汉—汉高祖
易服汉王喜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史记·叔孙通列传》 ) 刘邦认为 “吾以马上得之( 天下),安事诗书乎?甚至直接表示过 “为天下安用腐儒”汉初甚至因此出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可见,汉初叔孙通和儒者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刚刚脱离秦朝坑儒的阴霾,又要面临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下轻儒的氛围,儒者在君王面前甚至连起码的尊严都不可保证, 也就是在这种紧迫的政治环境下,为了儒者和儒学的生存,叔孙通不得不与时变化,以期得到当政者的认可。
度势推荐“群盗壮士”
楚汉之争时,叔孙通并未举荐随同他一起投奔刘邦的儒生弟子,而是“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因为刘邦当时急需的人才是在战争中能“蒙矢石争下”,“斩将搴旗之士。”由此举可知叔孙通并不迂腐,讲究实际,知轻重缓急。此举为其弟子所不满,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他非常理解地反问“诸生宁能斗乎?”这是实情。刘邦也因此认定叔孙通是一位能干的儒士,授予博士官,号称“稷嗣君。”
制订礼仪
叔孙通在刘邦后 ,主要以儒学为本,作了创建朝仪 ,制定宗庙礼乐及汉诸仪法等工作。朝仪: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废除秦朝的礼仪,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 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 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辅佐汉惠帝
公元前198年,叔孙通出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盈。三年后 (前195年),汉高祖有意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终致国家内乱的事向汉高祖进谏。据《楚汉春秋》记载,叔孙通曾在汉高祖面前企图自杀,迫使汉高祖收回易储的建议。汉高祖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叔孙通再次出任太常,负责制订汉朝各种礼仪。
汉惠帝曾因前往长乐宫朝见吕后时需封闭道路、造成不便,下令建筑一条复道。 叔孙通进谏,指复道处于通往宗庙的路上,后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孝惠帝想拆毁复道,叔孙通指“人主无过举” ,建议在渭河北岸兴建原庙,代替复道通往的宗庙,免除复道带来的影响。
评价
司马迁: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诸儒生: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班固: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聘其知辩,并成大业。语曰:“廊庙之枝材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刘敬脱挽辂而建金城之安,叔孙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郦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陆机:百王之极,旧章靡存。汉德虽朗,朝仪则昏。稷嗣制礼,下肃上尊。穆穆帝典,焕其盈门。风谌代,宪流後昆。司马贞:厦藉众干,裘非一狐。委辂献说,釂蕝陈书。皇帝始贵,车驾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图。司马光:①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27]②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王安石: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王令: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陈普:刘项权将作狗偷,谁能撩虎又靡头。汉王不是坑儒主,颈备依依是可羞。徐钧:秦府藏书熟见闻,三王遗意可追寻。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洪亮吉: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吴之振: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黄金既遍赐,短衣亦已续。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蔡东藩:叔孙通揣摩求合,欲起朝仪,徒以绵蕞从事,贻讥后世;而高祖反喜出望外,叹为皇帝之贵,及今始知。夸外观而失真意,乌足制治?此鲁两生之所以不肯从行,而名节独高千古也。
相关成语
不足挂齿:出自《史记 刘敬叔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不值得放在嘴上讲。表示不值得一提。
艺术形象
2005年电视剧《楚汉风云》:马玉贵饰演孙叔通。
2012年电视剧《楚汉传奇》:刘广厚饰演孙叔通。
参考资料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0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靳入陈,于公如何?”……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迺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0至2721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免于虎口!”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迺令群臣习肆,会十月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页
^ 《史记》原文如下: 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高帝曰:“吾迺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鬬乎?故先言斩将举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至2722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至2723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迺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4页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太史公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6页
^ 《资治通鉴》卷十一,太祖高皇帝中六年: 臣光曰:……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 《资治通鉴》卷十二,太祖高皇帝下 (孝惠) 四年: 臣光曰: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高宗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参见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