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藏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16
转发:0
评论:0
藏文书写方法藏文每个音节有一个基字,确定该音节的中心辅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元音附标表示不同的元音。基字上方有时有一个上加字,下方有时有一到两个下加字,前边有时有一个前加字,表示该音节的声母是复辅音。复辅音的连接顺序依次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后边有时有一到两个后加字,表示该音节有一到两个辅音韵尾。行文时每个音节以“་”结束,句末以“།”结尾。以下为藏文书写的示例之一:上面的藏文有一个音节“བསྒྲོནད”(威利转写:bsgrond),由前加字ba、上加字sa,基字ga,下加字ra,元音o、第一后加字na、第二后加字da构成。bsgrond是7世纪的藏语语音,随着现在拉萨音里复辅音以及部分韵尾的消失和声调的出现,该词已转变读成/ʈʂø̃˩˨/(藏语拼音:zhön,藏文拉萨音拼音:zhoenv)。前加字只能是ག/g/、ད/d/、བ/b/、མ/m/、འ/ɦ/。上加字只能是ཪ/r/...

藏文书写方法

藏文每个音节有一个基字,确定该音节的中心辅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元音附标表示不同的元音。基字上方有时有一个上加字,下方有时有一到两个下加字,前边有时有一个前加字,表示该音节的声母是复辅音。复辅音的连接顺序依次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后边有时有一到两个后加字,表示该音节有一到两个辅音韵尾。行文时每个音节以“ ་ ”结束,句末以“ ། ”结尾。

藏文

以下为藏文书写的示例之一:

藏文

上面的藏文有一个音节“ བསྒྲོནད ”(威利转写:bsgrond),由前加字ba、上加字sa,基字ga,下加字ra,元音o、第一后加字na、第二后加字da构成。bsgrond是7世纪的藏语语音,随着现在拉萨音里复辅音以及部分韵尾的消失和声调的出现,该词已转变读成 /ʈʂø̃˩˨/ (藏语拼音:zhön,藏文拉萨音拼音:zhoen v )。

前加字只能是 ག /g/ 、 ད /d/ 、 བ /b/ 、 མ /m/ 、 འ / ɦ /。

上加字只能是 ཪ /r/ 、 ལ /l/ 、 ས /s/ 。

下加字只能是 ྲ /r/ 、 ྱ /j/ 、 ྭ /w/ 、 ླ /l/ 和用于音译梵文里送气浊辅音的送气符号 ྷ ,有一个复辅音 གྲྭ /grwa/ 有两个下加字 ྲ /r/ 和 ྭ /w/ 。

第一后加字只可能是 ཪ /r/ 、 ག /g/ 、 བ /b/ 、 མ /m/ 、 འ /ɦ/ 、 ང /ŋ/ 、 ས /s/ 、 ད /d/ 、 ན /n/ 、 ལ /l/ 。

第二后加字只可能是 ས /s/ 和 ད /d/ ,在现代藏语里不再发音, ད /d/ 在现代藏语中已经不用。

另外,以下是藏文带头字( དབུ་ཅན )和无头字( དབུ་མེད )两种字体和国际拉丁文转写的列表:

藏文

 

藏文

 

基字

藏文的子音( གསལ་བྱེད )除了第5行第4列的 ཝ (wa) 以外,字母表由最上方开始到第5行为止,在纵横两个方向的顺序安排上具有语音学的意义。字典的排列顺序即是由左而右、由上到下。

单音节的声调有高平调与低平调(略为上升)两种。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4列(正确地来说应该是鼻音与接近音)的基字有前加字或上加字时,声调将从低平调(或低升调)转为高平调。(请参考下面的章节)

高平调与低平调有- ག (g)、- གས (gs)、- ད (d)、- བ (b)、- བས (bs)、- ངས (ngs)、- མས (ms)、- ས (s) 等后加字或再后加字时,声调会往下降,形成高降调与低升降调。

另外,元音开头的字使用最后的无音价字母 ཨ 来表示。

元音符号

由于基字本身带有元音[a],因此需要其他四个元音符号( དབྱངས )来书写其他元音。另外,a [a]、o [o]、u [u]三个元音后面遇到舌尖音的后加字- ད (d)、- ན (n)、- ལ (l)、- ས (s)时,发音会变成 ä [ ɛ ]、ü [ y ]、ö [ ø ]。

其他

前加字: ག་ད་བ་མ་འ།

上加字: ར་ལ་ས།

下加字: ཡ་ར་ལ་ཝ།

第一后加字: ག་ང་ད་ན་བ་མ་འ་ར་ལ་ས།

第二后加字: ད་ས།

反体字( ལོག་ཡིག ): ཊ་ཋ་ཌ་ཎ་ཥ་ཀྵ།

并体字( མཐུག་ཡིག ): གྷ་དྷ་ཌྷ་བྷ་ཛྷ།

藏文字体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藏文从吞弥桑布札创制开始至今,藏文字体以经发展出近几十种之多,但是总结起来主要为两大类,乌金体与乌梅体。

二者的区别在于乌金体有冠体为其显著的特点,即每个字母最上一笔是横直的,字母排列时,上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形似平顶帽。而乌梅体则省略了这条横线,此为两者最显著的区别。

在印刷与官方文书方面一般多使用乌金体,因其字体看起来比较大气故此。而乌梅体则较多的使用于手写录入。

藏文字母表

藏文字母的书写笔顺

以下图片以乌金体为例:

藏文

ཀ 的笔顺

藏文

ཁ 的笔顺

藏文

ག 的笔顺

藏文

ང 的笔顺

藏文

ཅ 的笔顺

藏文

ཆ 的笔顺

藏文

ཇ 的笔顺

藏文

ཉ 的笔顺

藏文

ཏ 的笔顺

注释

ཨ (a) 与 ས (sa) 在第一张图中的符号是颠倒的。图中两者顺序无误, ཨ (a) 应位于最末。

目前尚没有人明确地知道藏文 འ ("a-chung)在创制时的用途和所代表的发音是什么。藏文中,对于C 1 VC 2 和C 1 C 2 V类型的音节,如果C 1 既可为前加字也可为基字,而C 2 既可为后加字又可为基字,为了区分C 1 VC 2 与C 1 C 2 V这两种不同的音节,就需要在书写C 1 C 2 V时在V的位置填入 འ ,此时 འ 似无实在作用,仅作为占位符使用。根据藏梵对音, འ 是用来标注梵文的长元音的,似乎也表明它没有实际的发音用途。但在藏文的动词变位方面, འ 却是重要的构成现在时的前缀之一。在比较语言学上,它又似与汉语ɦ-前缀相对应。对于 འ 的用途,目前较流行的说法有:

转写梵文

च छ ज झ(ca cha ja jha)转写为 ཙ ཚ ཛ ཛྷ (tsa tsha dza dzha)是古往规定,现代转写也可用 ཅ ཆ ཇ ཇྷ (ca cha ja jha)。

罗马化

由于藏语和藏文在文字上不能一致对应,因此藏文的罗马化,有反应实际文字的罗马转写和反应实际语音的罗马拼音。

转写有国际流行的威利转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USLC转写。威利转写较USLC转写,不用上下标字母。而USLC转写在梵文转写可以和国际流行的梵文转写IAST通用,能准确的标示梵文字母。

拼音有藏语拼音、《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拼音方案、及THL拼音等罗马化方案。藏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藏语罗马字母拼写法,主要用于人名、地名的拼写。

与现代拉萨音的对应

声母

藏语的7世纪复声母向现代拉萨音单声母的演变规律:

韵母

见藏语#文字及语音。

计算机处理

编码

藏文最初于1991年收入Unicode第1版,使用的区块为U+1000–U+104F。然而1993年Unicode 1.1版当中,这一区块被移除(后来在Unicode 3.0用于缅甸文)。1996年7月Unicode 2.0发布后恢复对其支持。

藏文字母使用的区块为U+0F00–U+0FFF。藏文字母区块包括有文字、数字及多个标点符号及宗教文书上使用的特殊符号。下表详列区块内的所有文字(你的浏览器需要支持藏文字母显示):

藏文字母在统一码(Unicode)的编码空间由 0F40 至 0F69。兹表列如下:

信息处理用标准

1997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6959—1997 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以下简称“《基本集》”),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起草单位为自治区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大学、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西北民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 该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用国际标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全部藏文信息处理用国家标准。

《基本集》收录的藏文字母,可组成任意藏文词句,包括藏文古籍的文字。1997年《基本集》刚刚发布时,因技术局限,藏文字母的上下叠加构造无法方便处理,难以实现藏文的动态组合,故后来大学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陆续制定6项藏文信息处理交换标准国家标准。2007年,共有8个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经过上述完善,《基本集》已成为如今国际普遍应用的标准,微软、苹果等国际软件企业开发藏文产品时,均依照该标准,如微软从Windows7系统开始便依照该标准支持了藏文字母的上下叠加构造。

键盘输入

1984年,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洪志主持开发了“藏文信息处理系统”、“藏文输入系统”、“藏文操作系统”等。

藏文

 藏语键盘布局

现有的藏文信息处理中的键盘均是依据大学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确定的,包括微软2007年推出的Vista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中藏文输入系统也对此基本遵循。过去,包括1998年实施的《基本集》在内,藏文的上下叠加构造无法方便实现;但在大学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推出的藏文信息处理用国家标准实现了藏文的上下叠加构造之后,藏文的横向组合与纵向叠加已经全部实现。

1998年实施《基本集》后,西北民族学院计算机教师和藏文教师用一年多完成了“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藏文构件集编码、字体、格萨尔信息系统、藏文历算软件、藏药检索、藏医自动诊断、藏文字频统计、藏文办公自动化、藏文数据统计等9个子系统。

2007年11月,甘肃省推出藏文彩信手机报,成为中国第一份藏文彩信手机报。 在1998年实施的《基本集》的基础上,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所组成手写藏文手机输入法和藏文字库的课题组,创建24点阵的藏文点阵字库,翻译5000多条手写藏文手机术语。2009年,西南民族大学与北京网道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款手写藏文手机正式推出,包括GSM手机和CDMA手机两种。 2012年6月,中国电信公司藏文版手机上市,受到自治区藏族民众特别是藏传佛教僧众及农牧民的欢迎。

大学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藏文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重点研发了藏文字符编码、输入法、字库(匹配国际标准的最大藏文字库,支持梵音藏文相互转写,支持微软及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2008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了藏文版的红旗操作系统,为世界第一款从底层编码的藏文操作系统)、上网软件、办公软件、文字识别(藏文OC字识别系统);此外还包括:藏语自然语言处理、藏文模式识别、藏文信息安全、藏文数字媒体技术与工程、藏文嵌入式。该中心研制的新一代藏文软件已应用到自治区第二代身份证制作中。拉萨市公交车语音报站系统即该中心研制的藏文嵌入式的应用。该中心还将建设一个大规模藏语语料库,以推出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藏文智能手机,并能支持藏文的手写及语音输入技术。

相关条目

藏族

藏语

字母

藏文拉丁文转写系统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

字母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THL藏文转写
外部链接THL藏文转写方案THL扩充威利藏文转写TheTransliterationandTranscriptionofTibetan(Tibetan&HimalayanLibrary)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文书法简史
藏文创制年代,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藏文创制于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由吞弥·桑布扎所创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藏文产生于象雄即今阿里地区,产生于丹巴辛绕创立雍仲苯教时期,即藏文创制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丹巴辛铙时期的藏文及书体依照藏文产生于丹巴辛绕雍仲苯教时期这一观点,最早的藏文书体叫达斯蚌益。与达斯蚌益同时代产生了另外几种藏文书体:拉颇益给、司益、玛益(玛尔藏文)。在这几种书体中,运用最广、最流行的是玛尔藏文。玛尔藏文分为玛钦、玛琼两种书体。二、吐蕃时期的藏文及书法认定藏文创作于公元七世纪这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到了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以玛尔藏文为蓝本,参照古印度谷巴达文创制了新藏文。这就是至今我们所使用的藏文。它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一)八大乌金体蟾蜍体吞弥·桑布扎在创制新的藏文时,确定了乌金体和乌梅体两种书体。吞弥·桑布扎确定的乌金体...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文的创制和发展
藏族使用藏语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除了中国境内的藏族外,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一、藏文概况“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辅音字母每4个字母为一组,共7组半。每个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但均附带有一个元音a。元音字母,意为“悦耳的字”,是相对于辅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发音时无阻碍,悦耳动听而得此名。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藏文标点符号形体简单、种类极少,而且,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有别。藏文标点符号...
· 藏文化—岩画—的岩画
岩画生动而形象地记录了古代族群的生产、繁衍、战争、祭祀等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图像“史料”。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岩画大致可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一是以表现宗教祭祀活动为主,赭色涂绘式的南方岩画,从西南逐渐向华南地区延伸;一是以动物表现为主,凿刻式的北方猎牧人的岩画,分布在自东北至西北西南的半月形地带,包括黑龙江、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诸省区,首尾衔接形成一条宽而且长的岩画走廊,由东北至西南环抱着大半个中国。这条岩画走廊东起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进入内蒙古高原后兵分几路:一路朝着西北方向伸延,经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诸山脉后,跨越帕米尔高原与中亚连接;另一路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诸山脉向西蜿延,穿越青藏高原的北部与西部,最后也归于中亚。这样青藏高原与新疆盆地的两路岩画,其末梢最终汇合于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我国北方岩画与辽阔的欧亚草原文化之间曾经有过的密切联系于此可见一斑。值得注意...
· 藏文化—语言文字—藏文书法的起源和流派
藏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会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达斯奔益。在它的基础上雍仲本教的创始人丹巴辛绕时期出现了大玛尔文和小玛尔文,还产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那时已有了书法艺术,并产生了艺术流派。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英主松赞干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玛尔文为蓝本,并参照古印度的古巴达文创制现行的藏文,并确定了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在吐蕃王朝时期,先后产生了八大乌金体。吞米桑布扎创制的乌金体叫蟾蜍体。其后陆续出现了列砖体、串珠体、稞体、腾狮体、雄鸡体、鱼跃体和蜣螂体等。乌梅体则产生了丹体和黎体两大流派。此外,在吐蕃第三十五代赞普赤德松赞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等专门用于书写密宗内容或用于伏藏的书体。字体多达40余种。赤德松赞时期的高僧努·桑杰益西也独创了一种新书体。大约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大书法家琼布玉迟参照绘制坛城的坐标原理规定了乌金体每个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