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朝称制
词源
“临朝”为处理国政,如天子临朝或太后临朝。“称制”为行使天子的职权,如《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在词源上皆无女主政治的含意。太后临朝始于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为一种女主政治在西汉吕后之时,东汉开始制度化。儒家荀子一派将女主、诈臣、贪吏称为“三乱” ,南宋以后以朱熹的新儒学,也呼应荀子的看法,故影响明清两代。在此之前,女主政治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及尊母传统下作为男权政治的补充或权宜,是被儒家为主的士大夫所接受的。女主政治因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参与方式,仅有太后及太皇太后等级且直接参与政事才称为临朝称制或 临朝听政 ,如间接参与则称为“干政”或“预政”,皇后参与政事与太子监国相同,因成年皇帝仍在,并不称为临朝称制,皇后直接参与称为“擅权专政”或“听政代政”,间接参与称为干政、预政或贤后、谏正。
临朝即“当朝处理国政”之意 ;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诏”,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后代理皇帝职责,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级别,所以叫“ 称制 ”,即“行使皇帝权力”之意 ;两者合称,即 临朝称制 ,该词在正史中最早出现于班固的《汉书·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 临朝称制 ,大赦天下。”
历史上的临朝称制
中国
春秋战国(共2位。较早有秦出公母因儿子年幼而主政,仅知她任用宦官,其余不详。)
西汉(共2位)
东汉(共6位,是中国历史上皇太后临朝称制人数最多者。)
东晋(共2位)
北魏(共2位) 大唐第一位皇太后 武则天 ,亦为中国唯一的女皇
唐朝(共2位)
辽朝(共3位)
北辽(共1位)
西辽(共2位)
西夏(共3位)
北宋(共3位)
南宋 同治光绪两朝的无冕女皇 慈禧
元朝
清朝(共4位)
日本
神功皇后(临朝称制共六十九年,百岁而崩 。)
饭丰青皇女(有短暂即位为女天皇的纪录,称 清贞天皇 ,但不为正史承认。)
间人皇女(有疑似短暂即位为女天皇的纪录,称 中津天皇 。)
鹈野赞良皇后(天武天皇崩后临朝称制2年,子草壁皇子死后始即位,称 持统天皇 。)
西园寺宁子(北朝在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诠的策画下,天皇、上皇皆被掳去,因而由西园寺宁子代理朝政。)
注释
^应神天皇以前的日本历史有争议。
参考文献
来源
《史记· 吕后本纪 》,西汉·司马迁
《汉书· 外戚传 》,东汉·班固
《汉书· 元后传 》,东汉·班固
《后汉书· 皇后纪 》,南朝宋·范晔
《晋书·后妃列传下》,唐·房玄龄等
《魏书·皇后列传》,北齐·魏收
《北史·后妃列传上》,唐·李延寿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北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后妃上·则天武皇后列传》,北宋·欧阳修、宋祁
《宋史·后妃列传上、下》,元·脱脱等
《辽史·后妃列传》,元·脱脱等
《元史·后妃列传一》,明·宋濂等
《新元史·后妃列传》·民国·柯劭忞
《清史稿·后妃列传》,民国·赵尔巽等
《中国皇后传》,中国人事出版社,当代·史海阳ISBN 7-80139-000-8
《古事记》、《日本书纪》、《扶桑略记》
参见
垂帘听政
摄政
皇太后
太皇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