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流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2
转发:0
评论:0
历史流寇发展的历史相当久远,组成分子相当复杂,有逃丁、边兵、驿卒、矿徒、饥民等,一般流民即可发展成流寇,唐末的王仙芝、黄巢之乱即可视为流寇。流民聚结成寇,首领多是出自于边军,或分或合,到处抢粮,使官兵东西奔击,穷于应付。阎尔梅说过,“寇起山陕之初,各携其妻孥、亲戚置营中”。历史上最长的流寇流动是黄巢,曾两次攻陷长安。一旦流寇停止流动,便失去流寇的特性,兵科张缙彦曾奏言:“臣任清涧知县,于兵情、贼势,亲见有素。盖贼之得势在流,而贼之失势在止;贼之长技在分,而贼之穷技在合;贼之乘时在夏、秋,而贼之失时在冬、春。”黄巢与李自成皆因攻陷首都后失去战力。明朝流贼明朝政府制定有鱼鳞册,不允许人口随便流动,谨防流贼。然而明朝末年的流寇蔚为奇观,有山西人曾记录流寇首领名单:“紫金梁其首也,余八大王(张献忠)、扫地王(张一川)、邢红狼、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闯将(李自成)、撞塌天(当即闯塌天刘国能

历史

流寇发展的历史相当久远,组成分子相当复杂,有逃丁、边兵、驿卒、矿徒、饥民等,一般流民即可发展成流寇,唐末的王仙芝、黄巢之乱即可视为流寇。流民聚结成寇,首领多是出自于边军,或分或合,到处抢粮,使官兵东西奔击,穷于应付。阎尔梅说过,“寇起山陕之初,各携其妻孥、亲戚置营中”。历史上最长的流寇流动是黄巢,曾两次攻陷长安。一旦流寇停止流动,便失去流寇的特性,兵科张缙彦曾奏言:“臣任清涧知县,于兵情、贼势,亲见有素。盖贼之得势在流,而贼之在止;贼之长技在分,而贼之穷技在合;贼之乘时在夏、秋,而贼之失时在冬、春。”黄巢与李自成皆因攻陷首都后失去战力。

明朝流贼

明朝政府制定有鱼鳞册,不允许人口随便流动,谨防流贼。然而明朝末年的流寇蔚为奇观,有山西人曾记录流寇首领名单:“紫金梁其首也,余八大王(张献忠)、扫地王(张一川)、邢红狼、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闯将(李自成)、撞塌天(当即闯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马守应)、李晋王、党家、破甲锥、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闯王(高迎祥)、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夭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夭王、映山红、催山虎、冲天柱、油里滑、屹烈眼(当即革里眼贺一龙)。”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还列出唐赛儿、刘千斤、李胡子、叶宗留、邓茂七、李添保、黄萧养、刘六、刘七、齐彦名、赵疯子、曾一本、徐鸿儒、刘香等人,其中刘香是海盗出身。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入塞,山西巡抚耿如杞率山西兵马赶赴京师勤王,因粮饷不足,兵部令守通州,又调昌平,又明日调良乡,部队发生哗变,纷纷逃回山西。崇祯二年“议裁驿站冗卒”,被裁失业的驿卒与流寇合流,流贼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李自成本人就是这次事件中的要角。流贼所到之处,饥民争附之。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令陕西巡抚刘广生留杂项辽饷银1万4千两,就地赈济。

崇祯三年(1630年)三、四月间,老回回马守应、八金刚、王子顺、上天猴等部渡黄河,分兵两路进入山西西北部。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亦先后率部进入山西。

崇祯四年(1631年),职方郎中李继贞上疏说:“皇上以数万金钱活数十万生灵,福泽莫大焉!活数十万生灵,而农桑复业,赋税常供,所获不止数十万也,利益莫大焉!”几天后,李继贞再次疏陈赈济的重要性:“臣部若不代请,日复一日,残破愈甚,将费数百万不能收拾;而人民逃窜,东作尽废,延安、西安、平阳、汾州百万钱粮尽成乌有,虽增兵增饷何救于事。度今日平贼之费,与他日平贼之费,孰少孰多?今日借出之费,与他日有出无入之费,孰得孰失?当有不待臣言而洞然于心者矣。”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帝以内库银10万两,令陕西巡抚御史吴甡赴陕西延长赈济。点灯子与满天星受抚后,上天龙、王老虎、独行狼、郝临庵、刘六等部一度受抚。但吴甡赍来的赈银十万两,加上藩王以下捐助的五万两和粮食二万石,仅是杯水车薪,“所救不及十一”。杨鹤的抚局没有推行多久,就以失败告终。康熙十九年《延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十一月,“降贼不沾泥张存孟复叛,陷安定。王承恩讨克之。贼走绥德,银川驿马夫李自成往从之,为队长。”

荥阳大会

崇祯八年正月(1635年),有荥阳大会,吴伟业《绥寇纪略》:“贼侦知,合七十二营头目老回回、闯王、革里眼、左金王、曹择、改世王、射塌天、八大王、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会荥阳,议逆官军。……壬子(初一日),杀牛马祭天誓师,赐诸贼饮铺,部署已定。有亡自贼中来告状。”娄曾泉于《明朝史略》称“在这次会议上,李自成初露锋芒,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胡允恭亦言,“荥阳大会堪称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明末农民起义将由困难走向胜利,农民军由分散的武装斗争趋向联合作战”,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荥阳大会”。

荥阳大会仅出自于《绥寇纪略》一书,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张岱《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北略》、彭孙贻《平寇志》和谈迁《国榷》均无记载。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称:“所谓荥阳大会召开的起因和议题,同基本的历史事实凿枘不相容,显然出于好事之徒的附会”,结论是“荥阳大会是一个虚构事件”;王兴亚《李自成起义史事研究》:“史书中关于荥阳大会的记载,是经不起查核的”

李自成

崇祯八年,洪承畴督剿西北的李自成,卢象升督剿东南的高迎祥。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事实上,明代万历年间,流寇已成大患,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奏疏:“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已未(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四路进军,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鳞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不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

崇祯十五年八月,明督师侯恂在《论中原流贼形势疏》中说到,“贼中联营各部,如曹操一支,窥李自成有兼并之心,阴相猜贰。”崇祯十六年以后,李自成的大顺部队已不可挡,阵中发展出强大的进攻能力,每三万骑兵,分作三个行列,“前者返顾,后者杀之”,如同三堵墙一般,时人呼之三堵墙。

明朝并非不能抗击流寇,然剿不胜剿,又陷于东北清兵堀起,苦于两面作战。终至亡国。明王琼《双溪杂记》:“当流贼内乱之时,而胡虏不侵,犹能支也。”

清朝

流寇并非明朝所特有,清之白莲教、捻乱也属流寇性质,嘉庆二年(1797年),明亮、德楞泰总结白莲教“行不必裹粮,住不藉棚帐,党羽不待征调,蹂躏于数千里”“东奔西窜,无久占之地,无一定之所,以劫掠为生”的流动作战方式,进呈《筹令民筑堡御贼疏》一文。

石达开从太平天国政权出走之后。曾国藩称石达开说“既钝于浙、钝于闽,入湘后又钝于永祁,钝于宝庆,裹助之人愿从者渐少。且无老巢以为粮台,粮米须掳,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最后“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疾流行,死亡枕籍”

“捻”者,捻香也,流动于黄河流域,捻乱持续时间比太平天国更长,也更难平定。1865年,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被李鸿章所灭。

参见

流民

中国流寇史

参考书目

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怀陵流寇始终录》
历史记明末农民起义事迹的史书。又名《寇事编年》、《流寇长编》、《流寇编年》等。清初戴笠撰,吴殳删定。戴笠(1641~1682)字耘野,又字曼公,江苏吴江县人,明诸生,清兵入关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隐居于吴江同里朱家港,教授生徒,熟悉明末史事,孜孜著述。所著尚有《殉国汇编》、《骨香集》、《耆旧集》、《发潜录》、《永陵传信录》等。吴殳(1611~1695)又名乔,字修龄,明清之际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十一年(1638)补诸生,寻被斥,着有《抚膺录》、《围炉诗话》、《史记》等。《怀陵流寇始终录》之编纂始于顺治年间(1644~1661)。时吴江史学家潘树章、吴炎仿司马迁着《史记》的体例,撰写《明史记》,邀戴笠撰写明末农民起义部分,即谓“流寇志”。康熙二年(1663)庄廷□明史案发,潘、吴因受株连被杀(见清文字狱)。《明史记》未得完成,但戴笠不避风险,完成自己承担的《流寇志》部分的撰写。戴笠死...
· 细说宋朝50:流寇集团与农民武装
?宋金战争一开始,先是金兵南下,中原失守,继而高宗渡江,金军追击,宋朝政府对中原与江南都失去了有效的控制。有序的权力失控以后,必然另有无序的权力取而代之。大约自靖康元年(1126年)起,到绍兴五年(1135年)止的十年间,中原与江南出现了两类失控的权力。其一是农民武装,据何竹淇统计不下六十起,规模教大的有宣和末年至靖康初年河北的高托山(一座高托天)、京东的张万仙(一作张仙),建炎末年至绍兴初年建州的范汝为,湖南的钟相、杨幺,绍兴三年吉州的彭友。其二是流寇集团,笔者也曾作过研究,由形形式式溃兵叛将组成的流寇集团不下二百个。更多的情况是,农民武装中加入了流亡的士兵,流寇集团裹胁了无辜的农民,因而官方史书上都笼统称之为“群盗”。以下根据《宋史·高宗纪》列出影响较大的流寇集团起事年月,并依据相关记载略述其本末(至于原文称“贼”者此处也不予甄别):建炎元年七月,胜捷军校陈通作乱于杭州。十二月被王渊讨...
· 因为奸臣专横和流寇猖獗,明朝的裂痕由内而生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之后,南京的诸臣一起商议,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以建立新的朝廷,谋求恢复中原。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马士英以及阮大铖等人却心怀奸曲之心,妒能害贤,用声色新皇。因为这些奸臣弄权,南明小朝廷再次陷入混乱的状态,明朝的社稷真的是彻头彻尾地落到了奸人的手里啊!因为这些原因,朝中的文武大臣,阁内的首辅和阁外的武臣无法同心协力,所以还不到年底,新王朝就灭亡了。司徒侯恂论述贼寇形势的奏表中也有一节记载:''贼中情形,大约饿则聚掠,饱则弃余。''以前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自古建立大业之君大致都是如此的吧。可如今再看张献忠和李自成两人的所作所为呢,一旦肚子饿了他们就聚众劫掠,吃饱了就肆意丢弃剩余的食物。此外他们还焚烧百姓的房屋,掠夺平民妇女,只是出没于虚实之间,从没有要堂堂正正称王的意思。曹文诏也是当年的名将,流寇们都十分畏惧他,但他却因遭到崇祯的猜忌而被治罪。后来...
· 揭秘:明朝流寇主力主要是哪类人组成的?
流寇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封建王朝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面对由贵族、官吏、乡绅组成的压迫集团,被压迫的阶级只能反抗求一条活路,明朝末年也是如此。但是明朝末年的流寇和大家的认知又有所不同,很多人觉得流寇的主力是活不下去的农民,但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破产农民占了流寇中的绝大多数,但阶级的局限性让他们注定不可能是其中主力。那么谁是流寇中的主力呢?明朝《平寇志》给流寇的组成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一乱民、一驿卒、一饥黎、一难氓”。或许为了顾及明朝最后的颜面,又或是其他原因。书中少划分了最关键、也是最先掀起反抗大旗的那一群人——军人。陕西是流寇最先起家的地方,在陕西最先对明朝发难的正是驻守边关的边军。关于明朝的军屯制度,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明初不花一文钱养百万兵的制度此时早已变成了贪官污吏、皇亲国戚们敛财的工具,军户的日子生不如死,即使没粮吃饭都不能外出要饭求条活路,在这种情况下,边关的军户们首先造反...
· 揭秘:刘秀是怎么收服流寇般的十万赤眉军的?
刘秀即位后,却未定国都,定都何地呢?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心当然是长安,但长安不可能在短期内夺到手,刘秀在河内郡徘徊一月有余,最后确定定都洛阳。他首先派兵占据了五社津(今河南巩县北)等要塞,以防荥阳以东的割据势力前来争夺,然后,下令包围洛阳。当初,刘玄去长安时留李轶、朱鲔守洛阳,这两个人都曾劝刘玄杀掉刘縯,是刘秀的仇人。李轶愿归降,刘秀说,他为人诡诈,反复无常,把李轶的信交给太守、郡尉一级官吏传阅,说对这种人要引起警惕。消息很快被朱鲔知道了,他觉得李轶的行为是要出卖他,于是就派人刺杀了李轶。朱鲔刺杀李轶,引起洛阳军中的混乱。刘秀一箭双雕,既分化瓦解了敌军,又借刀除掉了仇人。当洛阳被包围以后,刘秀派原朱鲔部下廷尉岑彭劝朱鲔投降,朱鲔在城上回答:“我知道自己罪过太深,不敢投降。”刘秀说:“干大事的人不计较小的怨恨。朱鲔要是现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怎么会杀他的头昵?我对着面前的黄河发誓,绝不食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