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十三陵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0
转发:0
评论:0
概况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锺山的“孝陵”;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明惠宗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明成祖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明英宗复辟,朱祁钰速死,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还有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29天的朱常洛的陵墓,改名为庆陵。以亲王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明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明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

概况

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锺山的“孝陵”;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明惠宗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明成祖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明英宗,朱祁钰速死,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还有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29天的朱常洛的陵墓,改名为庆陵。以亲王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明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明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馀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帝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长陵大殿、定陵地宫可供游客参观,其余陵均未开放。

风水布局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画

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亭,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以规模较大的定陵(万历帝墓)为例,其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等建筑物300多间,往后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其他园寝

东井

西井

万贵妃墓

郑贵妃墓

世宗妃太子墓

王承恩墓

耗费

明十三陵虽属皇家工程,但总体耗费并无全面的精准纪录,但部分陵寝的纪录仍可作参考。1584年动工的万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之一,1584年动工,历时6年,当时共耗用800万银两。

安葬明穆宗朱载垕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后一年,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1574年,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1575年正月,明神宗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兴建地面建筑,共动用库银390932两,仍未计算当中木植、白城砖、大石窝等费用。后来又有户、兵二部动用110119银两,总计501050银两。其中;营缮司又用204422银两,虞衡司 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修葺的费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当时隆庆年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亦只有230余万两。

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最终辅臣张居正请求明神宗恳请太后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明朝皇帝陵列表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于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及朱世珍等。明惠宗朱允炆,无帝陵,而景泰帝则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下。相信是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之后,不满景泰帝之前曾夺去他的皇位。详见土木堡之变。

近代大事纪

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五月己卯(八日),朱棣临视黄土山,封山名为“天寿山”,兴工营建长陵

1929年:01月30日,河北省委员会第六十一次会议通过《河北省昌平县明陵保护办法》。决定在长陵设护陵警察分驻所

1935年:01月,北平市政府根据国民政府保护古物的命令,派人勘测长陵,估算修缮经费。03月21日开工修葺,06月27日竣工。工程项目有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龙凤门、长陵陵门、陵内碑亭、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牌楼门、明楼、皇墙、神帛炉等

1937年:思陵等先后被各股土匪盗发

1937至1948年: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庆、德等陵残坏的祾恩门、祾恩殿,在战乱中被逐渐拆毁,只余残垣断壁。思陵享殿、碑亭、明楼被国民革命军拆除后,将砖运走修炮楼

1949-1950年: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的昌平县政府,设立护陵委员会驻景陵村

1952年:10月,河北省文化局指示,改护陵委员会为十三陵文物保管所

1955年:0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前政务院关于接管十三陵,修缮古建筑,植树造林,辟为公园的指示,派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备料施工,修葺长、景、永三陵;9月,明十三陵由河北省昌平县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5月,打开定陵地下玄宫,出土文物近3000件

1958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

1959年:10月,定陵正式对外开放(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1961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至90年代:修复工作进行,其余陵墓陆续开放

1987年:04月,修缮昭陵工程开工;1992年竣工。

1995年:05月,修缮献陵工程竣工;7月,神路二期工程竣工;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2003年:0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1年起,昌平区在已修缮部分陵寝的基础之上,投资上亿元开始了又一轮的大规模修缮,先后修缮了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茂陵,到2013年初,最后一座残陵裕陵修缮完工。2013年1月1日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将永陵、康陵、茂陵、泰陵、德陵、庆陵6座陵寝对外开放,但不接待散客。

画廊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十三陵的风水术
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皖南徽州地区的村镇就是其中的典范。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
· 宗祠陵园-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
· 明十三陵葬有哪些皇帝?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另外,明代宗朱祁钰葬于北京西山的金山口。其余13位皇帝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 明十三陵中无字碑的由来
一提起无字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它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其实,除了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无字碑,比如北京的明十三陵中,除了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明仁宗为其歌功颂德的三千余字的碑文之外,其余十二陵都是有碑无碑文。为什么这十三陵中除第一陵有碑文,其余的十二陵都不刻碑文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无量,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故干脆不写。顾炎武在其所著的《昌平山水记》中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刚刚即位的皇帝在拜祭先祖的皇陵时,问随从大臣:“皇考圣德碑为什么没有字?”大臣回答说:“先皇功高德厚,用文字无法形容。”这当然是大臣的阿谀奉承,因为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外,就没有功绩卓著的帝王了。另有一种说法将不写碑文的责任推到了嗣皇帝的身上。在《帝陵图说》里有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自他说过这一句...
· 石像 孔夫子 书牍 明十三陵(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