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汪古部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72
转发:0
评论:0
与金朝和蒙古部的关系1207年的蒙古高原部落汪古部本是金朝的直辖臣民,负有守卫界壕抵御蒙古的责任。波斯史学家拉施德丁也几次描述了金长城,并肯定汪古人在守戍界壕:汪古同蒙古高原各部交往也很密切,似乎起初他们同乃蛮有特殊的关系,后来又联合蒙古消灭了乃蛮。蒙古西侵并战胜乃蛮是成吉思汗实现蒙古统一的最后一次决战,而汪古部又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蒙古史料如《成吉思汗纪》、《圣武亲征录》、《史集》、《蒙古秘史》都有记载。但只有《阎碑》指出了汪古部曾经出兵与成吉思汗同征乃蛮的事实。在成吉思汗灭乃蛮部以前,征服了克烈部的王罕,王罕的部属曾被汪古部收留,在克烈部人答失蛮的《神道碑》也有记载。这表明,在成吉思汗统一突厥、蒙古各部以前,克烈与汪古部之间,汪古与蒙古部之间都已有交往。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都于曲雕阿兰,“授同开国有功者”九十五千户,其中就有“汪古惕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古列坚五千户”,超过

与金朝和蒙古部的关系

汪古部

1207年的蒙古高原部落

汪古部本是金朝的直辖臣民,负有守卫界壕抵御蒙古的责任。波斯史学家拉施德丁也几次描述了金长城,并肯定汪古人在守戍界壕:

汪古同蒙古高原各部交往也很密切,似乎起初他们同乃蛮有特殊的关系,后来又联合蒙古消灭了乃蛮。蒙古西侵并战胜乃蛮是成吉思汗实现蒙古统一的最后一次决战,而汪古部又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蒙古史料如《成吉思汗纪》、《圣武亲征录》、《史集》、《蒙古秘史》都有记载。但只有《阎碑》指出了汪古部曾经出兵与成吉思汗同征乃蛮的事实。在成吉思汗灭乃蛮部以前,征服了克烈部的王罕,王罕的部属曾被汪古部收留,在克烈部人答失蛮的《神道碑》也有记载。这表明,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前,克烈与汪古部之间,汪古与蒙古部之间都已有交往。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都于曲雕阿兰,“授同开国有功者”九十五千户,其中就有“汪古惕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古列坚五千户”,超过蒙古全军的5%,因此汪古的归顺对成吉思汗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成吉思汗初次出兵下中原在公元1211年,金人在蒙古进军前,正忙于修筑乌沙堡,其后负责守卫乌沙堡的汪古部将关口交给蒙古。入关后,汪古部又自愿充当向导,所以使金军一接触时就陷于被动,以致一败涂地。拉施德丁也证实了确有其事:

与孛儿只斤氏的通婚关系

汪古部贵族在元朝不仅是世袭封王,在元代社会中非常受到重视,而且还享有同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的宠遇。《阎碑》在叙述孛耀合说:

这种关系,实际上并不是从孛耀合时才开始的。拉施德丁指出(还在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附蒙时):

元代曾到中国的西方旅行家,凡是旅途经过汪古部领地的人,都很了解汪古部同成吉思汗家族的这种关系,马可波罗说:

鄂多立克从北京取道东胜、天德回西方时,也曾指出:

《阎碑》所谓“约世婚交友之好,号按达—忽答”是成吉思汗与别部通过婚姻建立军事联盟的一种方式。最早建立这种关系的有弘吉剌部和亦乞烈思部,征服克烈部以后,又同斡亦剌、汪古部建立了这种关系。拉施德丁在斡亦刺部的一节写到:

“按达”,也就是结拜、结义、朋友的意思,《蒙古秘史》汉译作“亲家”,是姻亲的意思。以上几部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中,或起兵相助,或自动归附。成吉思汗由于他们在艰苦的统一战争中的功劳和为了进一步利用他们的统治,乃保留他们的领地和属民,固定了世代联姻的亲属关系。直到元朝建立以后,他们就成了几个特殊的勋贵家族。成吉思汗创造的千户制度,打碎了原有的部落体系,将拥护自己的部落分属于以亲族、驸马、功臣为首的千户,再把被征服的各部百姓拆散分配到各千户之中,割断他们原有的血缘纽带,统统变成蒙古国、蒙古化的百姓。

族源

汪古一名在蒙古侵金之后才开始出现,现今学者一般认为他们操语,宗教信仰也不同于蒙古人。 在早期漠北北方递相出现过的各个部族,大体上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民族,通古斯语族居东,其次是靠近通古斯的蒙古语族,再其次为居住在蒙古中部鄂尔浑河至西部的语族(也是古代各漠北的政权中心)。

语族说

古代文献记载汪古部出自沙陀部,其部族首领始祖卜国出为沙陀人李克用之后裔。 另一说,汪古部出自回鹘,有学者认为所谓卜国即是回鹘人传说中的始祖“卜古可汗”,其传说记载在畏兀儿亦都护事迹的《高昌王世勋碑》,卜古或译普鞠、卜国,为Bugu的不同音译。回鹘的祖先传说就是树瘿中裂出的卜古可汗,马可波罗涉及畏兀儿时也谈到:

卜古可汗的传说并非畏兀儿人所独有,拉施德丁也在乃蛮部一节中提到了卜古可汗。学者因此断定回鹘亡国后,有一部分回鹘人或逃往漠南,其后同别的部落结合在一起,改用了别的名称。这部分人中,至少可以肯定有乃蛮和汪古在内,他们同样是回鹘的余部。

从语言上看,汪古部早期的几个首领的名字,可以确定是属于语。如阿刺忽失的斤忽里,“阿剌忽失”是他的本名,语中意为“斑驳的鸟”,“的斤(Tegin)”即唐代常见的官号特勤,“忽里”是古语对统率数部之长的称号。不颜昔班的不颜是一个来源于梵文的畏兀儿语词,意为“美德”、“善行”,“昔班”是畏兀儿人常用的基督教名。君不花和爱不花是语“太阳公牛”和“月亮公牛”的意思。其余的首领名字,或属于语、或属于基督教名。

元代的拉施德丁把住在广大草原地带的游牧部落都称为人,其分布西至钦察草原、北至亦必忽儿失必儿(西伯利亚)东至捕鱼儿脑儿(贝尔湖)、额济纳河,南到长城附近。他把他们分为五类;其第一类为钦察人等,为中亚地道的人;第三类除了克烈部、其余的像乃蛮和汪古惕可能为、回鹘灭国后留下来的余部,同蒙古人交往较多。他的分类显然比蒙古人的四等人分类方法更为精确,其第一、第三类为元人典型的色目人,但他并没有列入他熟悉的西亚、欧洲的非人。刺失笃丁把乃蛮、汪古、克烈归在一类的另一特点是他们的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建立超过部落联盟阶段的政权,具有简单的。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都已放弃原始的萨满教,接受了从西亚传入的宗教。如拖雷的妻子,出身于克烈部的唆鲁禾帖尼也是一个著名的基督教徒。

乃蛮、汪古、克烈三部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之间有相互通婚的关系,尤其是乃蛮和汪古之间。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三部是人,不过克烈部在《辍耕录》列为“蒙古七十二种”之中,基本上享有蒙古人的待遇,一般学者对克烈部难以下纯属于语族的结论。但《元史》记载有一个克烈人速哥,自称是“世传李唐(沙陀)外族”,同汪古的传说一样,至少可以说明语族在克烈人中占有很大成分,不同于一般蒙古人。至于乃蛮,相传其部“始居于”吉利吉思,可能同黠戛斯人有关,可以肯定属于语族。克烈和乃蛮是被成吉思汗灭亡之部,部人被蒙古所瓜分,在部人分散的情况下,其后人蒙古化较快,原有的民族特征自然会逐渐消失。汪古部则是自动归附蒙古,部人仍聚居在原来的土地上,而且又地处漠南,更可保留他们原有的特点。总之乃蛮、汪古甚至克烈部是金元时期大漠南北西部族属接近的语族集团,可以从传说、语言、风习各方面得到证明。

蒙古语族说

有学者认为汪古部出自阴山鞑靼,“鞑靼”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732年漠北鄂尔浑河东柴达木湖傍的《阙特勤碑》。在碑东面的文中,有“三十姓鞑靼”(Otuz Tatar)等等。据考证“三十姓鞑靼”与成吉思汗时代的塔塔儿略同居外兴安岭西之地。另外《毗伽可汗碑》文中又有“九姓鞑靼”,从碑文无法推断他们的地理位置,有学者推测其地理位置应该在回鹘牙帐窝鲁朵八里东南数百里的达旦泊;位于辽代时期居于古回鹘城、可敦城(辽代称镇州)附近的阻卜部。唐朝以后,见于史籍的鞑靼只有近塞鞑靼,主要游牧于东起阴山,西逾黄河、额济纳河流域的地区,此部也称作南鞑靼。由于元人讳言“鞑靼”,有学者断定《辽史》和《金史》中的阻卜就是鞑靼。

不过学者也指出不能因为许多部落共用“鞑靼”这个名称,就说他们都是属于蒙古语族,比如宋人把成吉思汗、蒙古诸部的军队统称为鞑靼,又根据、蒙古诸部的一些表象将其分成黑、白、生几类,“鞑靼”并非他们的自称。从唐末以来,汉文史料中把分散在蒙古草原广大地区的北方、蒙古诸部都称为鞑靼(或《辽史》和《金史》中改用的名称阻卜)。远在、回鹘可汗统治时期,所谓“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已在漠北崛起。其后败亡(742年),回鹘西迁(840年),留在蒙古高原东和东北部的鞑靼余部,虽没有建立、回鹘式的统一政权,但也称雄一时,所以连不叫鞑靼的部落也以鞑靼闻名。拉施德丁曾记载了这种情况:

这说明当时有北方部落冒称塔塔儿的情况,以致仅从传闻了解一鳞半爪的中原人把他们笼统地称为鞑靼。马可波罗对忽必烈时期汪古部领地做了描述,明确指出汪古部有别于蒙古:

马可波罗这里不但认为汪古不是蒙古,而且还认为鞑靼只有蒙古人。元朝漠南有所谓五投下(五诸侯),即兀鲁、忙兀、弘吉剌、亦乞烈思和扎刺亦儿五部,同处漠南的汪古,则没有列入其中,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是蒙古,所以没包括进去。

宗教

汪古部是一个信仰聂斯脱里派基督教的部落。聂斯脱里派基督教于5世纪初兴起于西亚,7世纪传入中国,唐代时称为景教。与操语的克烈部(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和操语的乃蛮部(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一样都信仰基督教,特别是汪古部还留下许多带宗教色彩的实物。

经济

汪古部不仅处于蒙古草原和中原交通的要冲,而且是草原丝绸之路常经之地。元代旅行家拉班·扫马和雅巴拉哈三世曾由此前往西亚,欧洲来华的马可波罗、孟高维诺、鄂多立克等人,或来回时途经这里,或同汪古部人有过直接接触,他们在西方留下了各种文字的记载,其中也报导了汪古部的情况,因此汪古部的史迹也普遍受到中西交通史研究者的重视。

他们不同于蒙古部,较早已从事农业。

DNA

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论文,河北省梳妆楼墓地之汪古部首领高唐王阔里吉思遗骨检测结果 Y-DNA haplogroup Q-M242 ( 英语 : Haplogroup Q-M242 ) 。大致上可以断定汪古部的贵族属单倍群Q-M242,单倍群Q-M242在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群现的频率最高, 也有一部分的北美洲印第安人群有此单倍群,单倍群Q-M242出现的频率在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中也很高。

著名人物

阔里吉思

赵世延

马祖常

参考文献

Scopello, Madeleine (2010), etc. "In Search of Truth: Augustine, Manichaeism and Other Gnosticism: Studies for Johannes Van Oort at Sixty (Nag Hammadi and Manichaean Studies)". Brill Academic Pub. ISBN 9004189971.

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蒙古拼图——汪古部,“边墙上的人”
?继回鹘之后,鞑靼部在漠北称雄,漠北诸部一概被称为鞑靼,汪古部在唐、五代史书中被认为是鞑靼别部。但汪古人的基本成分是由操突厥语的沙陀突厥人组成,因此他们也说自己是晋王“沙陀雁门节度”李克用的后裔。汪古人的容貌和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辽、金称他们为白鞑靼,以区别于漠北操蒙古语的黑鞑靼。汪古部的名称,是从“边墙”这个词得来的。汪古部从来都没有过强大、独立而具进攻性的武装力量,他们臣属于辽,金灭辽,又臣属于金,这使得他们在草原强部与中原大国间保持平衡,得以源远流长。12世纪末,净州以北的边墙建成,净州古城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二十五公里。汪古部成为替金国守边墙的人,所以也叫他们“边墙上的人”。他们负责守卫长城上的堡垒,让汉人村落免受野蛮的草原部落的袭击。但对蒙古人来说,汪古部既是他们进入中原汉地的障碍,又是进入中国的门户。事实上也是,汪古部的归附,对成吉思汗以后的攻金战争起了重...
· 藏族和汪古部赵氏同朝拜帅,为世人所称叹
在We家族地图上标注你的家族位置,加入家族大数据,精准寻根亲!藏族和汪古部赵氏同朝拜帅,一时无双,为世人所称叹。据《元史》所记,在甘肃临洮居住的藏族和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汪古部族人之中都有赵姓分支。世居临洮的藏族赵姓分支之中,在金朝末期出了一个赵阿哥昌,任金朝熙河(即临洮一带)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后,赵阿哥昌率部众占据莲花山。后投降元朝,授叠州(今甘肃境内)安抚使。当时,叠州城居民因避战乱,已逃亡无人居住,赵阿哥昌则招抚逃亡之民,修筑居室,讲授耕桑之法,使西戎逐步昌荣。后死于官职位上,年80岁。赵阿哥昌有儿子多人,其中赵阿哥潘是最有作为的儿子。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道出临洮,其时,赵阿哥潘为临洮府事,与忽必烈同行。后蒙哥攻四川,以其为先锋,因功授临洮府元帅。后因功被元帝赐名拔都,成为元朝声名赫赫的大元帅。在西北藏族赵姓支系的后裔在元朝拜帅时,内蒙古大青山世居的汪古部族人中...
· 清汪士慎七古一章
汪士慎(1688-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排行第六,人称“汪六先生”。嗜茶如命,号称“汪茶仙”。安徽歙县人。久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工绘画书法,金石篆刻,善隶。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乃作狂草,自号“心观道人”,金农称其“盲其目不盲其心”,清贫一生。隶书《七古一章》为汪氏四十岁时书,清劲爽朗,生动有致,透出刚介自在之精神。
· 清汪士慎七古一章
汪士慎(1688-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排行第六,人称“汪六先生”。嗜茶如命,号称“汪茶仙”。安徽歙县人。久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工绘画书法,金石篆刻,善隶。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乃作狂草,自号“心观道人”,金农称其“盲其目不盲其心”,清贫一生。隶书《七古一章》为汪氏四十岁时书,清劲爽朗,生动有致,透出刚介自在之精神。
· 汪氏汪华溯源
炎黄战蚩尤四方归华夏神农尝百草轩辕制舟车日日勤政理黎民有口碑赤龙垂青须护帝归天宇人间诸事繁百姓久思之后稷播五谷举功封农师尧舜承帝命神洲米粟足桀纣废宗祠天下共诛之文王起西岐武王兴义兵周公三吐哺国中成大礼武王早薨矣诸侯起异心为保国安宁代政除奸佞及至成王长俯首北称臣伯禽东迁鲁颍公手奇纹因名姬汪氏是为汪始祖北国多战乱文和下江南歙县地瑰奇越国家声远儿孙海内外千秋美名传汪氏世子敬上越国家声远说道汪华,就不得不提到汪氏发展,汉姓汪氏素有“汪氏无二姓”的说法,但一些学者也提出不同的观点,不过那些个别观点并不会改变汪氏人的固有认识。汪氏在北方的发展一直受到战争的影响,没有太大发展。直到三十一世祖汪文和南下后在安徽古徽州落地生根。汪氏开始在南方生息繁衍。不过汪氏能成为中国当今的前一百大姓之一,却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汪世华的功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