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
弩的结构
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 弩担 ”。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 容弓孔 ,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 矢道 ,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 弩机 ;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称为“ 牙 ”;牙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 望山 ”;牙的下面连接有扳机,称为“ 悬刀 ”。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准目标后,扣下悬刀,牙就缩下,牙钩住的弓弦就弹出,箭矢疾射而出。
弩的历史
中国
古代中国弩的实物,前2世纪。
女史箴图中的弩(最右)
西汉青铜弩机
诸葛弩
以脚上箭的强弩
在东汉《吴越春秋》中,弩传说由战国时代楚国的楚琴氏发明,楚琴氏在战争中感到弓箭的威力还不够,便在弓上装臂,创造了第一把弩 。
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大败魏军。 秦朝时期弩在军事上的应用极为普遍,依照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不仅是步兵,当时的骑兵也将弩作为首要作战兵器。由于弩需要上弦,故在战术上多以弓箭作其掩护武器。
汉朝时期,弩已趋成熟。晁错于公元前169年写了一篇奏章上呈汉文帝,该奏章中涵盖了他认为汉弩优于匈奴弓的主张。 是文字上“弩”与“弓”明显分家的开始。
传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了可以用拉杆快速上弦的连弩。
晋朝人马隆凭借腰开弩打败树机能。
明朝的蹶张弩的力可达二、三石,腰开弩可达十石。 明朝又有人将半自动弩改良命名为诸葛弩,由于诸葛弩上有矢弹匣,加快上矢速度,但添加矢至矢弹匣仍需弓手掩护。而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与诸葛弩是不一样的兵器,连弩发射范围大、杀伤力大,故一弩十矢齐发,所至当时魏张郃在战场上,对于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威胁极大,也称为“元戎弩”,“元”为轮子、“戎”兵器,故称为元戎弩,可以连续发射,一次可十矢齐发,推应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也有大型矢弹匣,其缺点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为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八寸如钉约二十四公分(现代建筑用)《天工开物》一书则叙述诸葛弩是“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武备志》也提到:“东南人喜用之,然力轻而不能伤人。” 、“此弩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一弩连发十矢,铁簇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执以冲突,但矢力轻必藉药耳。”
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从明代开始,军队已经渐渐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日本
弩在日本曾于平安时代作为王朝军团的装备出现,但平安时代以后逐渐被遗忘。近代从欧洲在明治维新后再度传入日本后,被称弩为 洋弓铳 (日本汉字)(或片假名クロスボウ,即crossbow音译)或“ボウガン”(“洋弓铳”意译),在把日文ボウガン翻译成英文时写作 BOWGUN (和制英语),有些中文书会采用 弓枪 之名意译。
西方
拉杆式(Pull lever)弩
推杆式(Push lever)弩
齿轮式(Cranequin(Rack & Pinion))弩
滑轮式(Windlass)弩
弩的图案被用于英国贵族纹章
古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弩 ,一种藉抵腹器来上弦的腹弩(Gastraphetes,抵腹器之意),曾给步兵使用过。
由于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和技巧,却拥有极大的杀伤力,使得很多新兵就能轻易地杀死一个花费了一生时间进行训练的骑士。从西元十二世纪弩开始欧洲得以普及,还发明了各种拉弦的工具,初期弩前方的弓部是以紫杉木或楡木制成,到了十四世纪出现了以钢铁制造的弓部,但在严寒地区弓身容易折断,多半加上鲸须或木材补强。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就曾两次为弩箭所伤,并在第二次不治。很多人(特别是那些骑士)仍然认为弩是不公平且不人道的。公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会议中,教廷严禁基督教徒彼此在武装冲突时使用这项武器,但没有人遵守。
弩的现代应用
装有瞄准器的现代复合弩。
现代弩。
军事
一度销声匿迹之后,在当今热兵器已得到广泛运用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弩再次获得世界部分国家军警部队的重视。由于弩在发射时无声无光无高热,既可隐蔽射杀目标(相对于无消音热兵器),又能避免引爆周围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特性使弩在现代反恐与特种作战场合得以发挥一定作用。
其他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射弩目前并不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在北美、亚洲、澳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猎工具。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也喜欢选择弩作为狩猎工具。在对鲸类的科研活动中,弩被用来作为一种取样工具。它能够安全地从鲸鱼身上取得鲸脂的活体样本而同时只对鲸鱼造成最小限度的伤害。
参考文献
书籍
《世界武器甲胄图鉴》
三浦权利 著 :《图说 西洋甲胄武器事典》,尖端出版。ISBN 978-957-10-3447-8
研究书目
Joseph Needham(李约瑟)& Robin D. S. Yates(叶山)著,锺少异 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6分册,《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及攻守城技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参见
弓
箭
钢弩(arbalest/arblast)
床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