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董仲舒墓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3
转发:0
评论:0
保护情况1949年以前董仲舒的后裔曾在董墓中发现汉简,因不认识文字又复埋简于墓中,而陵园长期被胡宗南作为官邸。1987年拨款修葺,1989年增建了陵园门楼。因为董仲舒墓位于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内,正殿长期被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后被出租做摄影室,所以不对游人开放。关于墓葬位置的争议尽管文物保护部门认定和平门内为董仲舒墓在所在,但对于董仲舒墓的位置一直都存在不同意见。有观点认为董仲舒墓位于现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以唐长安城长乐坊的蛤蟆陵为董仲舒墓址。唐人韦述的《两京记》,唐元和年间李肇的《唐国史补》,北宋时期的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明代《大明一统志》中均持此种观点。亦有观点认为董仲舒墓址应在陕西兴平县茂陵随葬,北宋时期《太平寰宇记》,《兴平县志》持此观点。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近代以来,考证认为董仲舒随葬于茂陵的观点开

保护情况

1949年以前董仲舒的后裔曾在董墓中发现汉简,因不认识文字又复埋简于墓中,而陵园长期被胡宗南作为官邸。1987年拨款修葺,1989年增建了陵园门楼。

因为董仲舒墓位于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内,正殿长期被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后被出租做摄影室,所以不对游人开放。

关于墓葬位置的争议

尽管文物保护部门认定和平门内为董仲舒墓在所在,但对于董仲舒墓的位置一直都存在不同意见。

有观点认为董仲舒墓位于现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以唐长安城长乐坊的陵为董仲舒墓址。唐人韦述的《两京记》,唐元和年间李肇的《唐国史补》,北宋时期的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明代《大明一统志》中均持此种观点。

亦有观点认为董仲舒墓址应在陕西兴平县茂陵随葬,北宋时期《太平寰宇记》,《兴平县志》持此观点。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近代以来,考证认为董仲舒随葬于茂陵的观点开始增多。

认为董仲舒墓应位于和平门的说法是自明代以来的官方观点。1607年的《关中陵墓志》,乾陵年间的《陕西通志》和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都认为董仲舒墓址位于胭脂坡(现和平门内)。但是据学者考证,现在和平门内的董仲舒墓是在明代嘉靖年间,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将城外“虾蟆陵”处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城内今和平门内西侧路北,并在祠后起冢为坟,称作董仲舒墓。康熙六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在此重建祠堂三间,并在大门外立石,上书“下马陵”三字,门额刻“董子祠”三字。

传说

传说明朝初年,朱樉为秦王驻守关中,在重建长安城时,下令把“下马陵”拒之城外。长安城建好后,“下马陵”不知怎么搞的仍在城内。朱樉十分恼怒,杀了监工不说,又下令把建好的南城墙拆掉,在“下马陵”以北重新修建。3年后,工程告竣,当朱樉再次巡查时,“下马陵”还在城里。如此反复,“下马陵”始终在城内。因为朱樉屡次北移南城墙,使长安城的南大街越来越短。一直到现在,南大街成了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大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汉董仲舒墓
简要介绍:西汉董仲舒墓位于西安南城墙和平门内以西600米处马道以北。唐代、明代修城,此墓皆得保存于城内,官吏军民至此下马,以示崇敬,故称“下马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此墓封土周长40多米、高6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汉董仲舒墓”碑一通。20世纪50年代此墓损坏严重。现封土残高2米,封土前有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青石保护标志。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
· 董仲舒墓疑问
简要介绍:名垂千古的西汉儒士董仲舒先生已经去世2000多年,然而他生前决不会想到,后人竟会为他的安葬之地争论不休,就连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也对此各执一词。《辞海》《辞源》各执一词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西汉儒士董仲舒先生名垂千古。已经去世2000多年的董先生,生前做梦也不会想到,后人竟会为他老人家的安葬之地而困惑,即使连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也对此各执一词。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祖籍广川(今河北景县),著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民间传说董仲舒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自娘胎里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饱读圣贤诗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一生仕途坎坷,颇不得志,因谈论灾异,被降职下狱。后任江都王、胶西王的国相,由于...
·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
· 董仲舒
基本信息董仲舒(前192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治学以公羊学为主,因此于景帝年间任为博士,于武帝时受赏识任江都相等职位。董仲舒整合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天命论等各类思想哲论,统一为汉代的天人关系的研究,也借他在西汉政治体制内的参与推动了谶纬之学的发展。人物生平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武帝时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更化善治,“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前德而后刑”,《汉书》中武帝未置可否,但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的情况有很大的改善,使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社会基础,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
· 董仲舒与春秋繁露董仲舒
董仲舒与春秋繁露董仲舒中华董氏网2008年12月19日网络春秋繁露"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此皆其合也"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董仲舒潜心钻研《公羊春秋》,学识渊博,故时人称其为"汉代孔子"《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春秋繁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