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裴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7
转发:0
评论:0
生平裴行俭玄孙,裴光庭曾孙,尚书祠部郎,袭正平县子裴稹之孙,度支郎中、正平县男裴倩之子。大历中登明经第,初为诸暨尉,张建封表为濠寿团练判官。从张建封讨李希烈,袭正平县男。贞元四年府罢,迁膳部郎中,擢荆南节度行军司马。贞元十九年(803年),为荆南节度使。裴均以财物交结权幸,为宦官窦文场养子。唐德宗欲任为相,谏官李约以为不可污台辅,乃止。元和元年以率兵抗抵刘辟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元和三年(808年)四月征为右仆射、判度支。九月复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封郇国公。裴均任将相十余年,荒纵无法度。著《寿阳唱咏集》十卷。子裴,凤翔府参军、河东县男裴锷,江陵尉裴?,河南阳翟县令裴○、裴镐参考书目《新唐书》卷108

生平

裴行俭玄孙,裴光庭曾孙,尚书祠部郎,袭正平县子裴稹之孙,度支郎中、正平县男裴倩之子。大历中登明经第,初为诸暨尉,张建封表为濠寿团练判官。从张建封讨李希烈,袭正平县男。贞元四年府罢,迁膳部郎中,擢荆南节度行军司马。贞元十九年(803年),为荆南节度使。裴均以财物交结权幸,为宦官窦文场养子。唐德宗欲任为相,谏官李约以为不可污台辅,乃止。元和元年以率兵抗抵刘辟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元和三年(808年)四月征为右仆射、判度支。九月复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封郇国公。裴均任将相十余年,荒纵无法度。著《寿阳唱咏集》十卷。

裴,凤翔府参军、河东县男

裴锷,江陵尉

裴?,河南阳翟县令

裴○、裴镐

参考书目

《新唐书》卷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韦贯之”宁饿死也不为裴均歌功颂德!
韦贯之(760年-821年),本名纯,字贯之,一字正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吏部侍郎韦肇之子。韦贯之出身于京兆韦氏逍遥公房,进士及第,德宗贞元年间中举后历任校书郎、长安县丞等职务,顺宗李诵即位后升任监察御史,宪宗李纯即位后历任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巴州刺史,在回京任中书舍人之职后,因奏对得当而被宪宗李纯所欣赏。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迁中书侍郎。唐代长安年间(701-704年),文人们争相为人撰写墓志,求取润笔费,像是做买卖一样。一个大官人去世,他家门口便像集市一样热闹,甚至互相争写。裴均当过宰相,为人奸佞。他死后,儿子请求另一位宰相韦贯之为自己的父亲写墓志,并声言准备拿出一万匹细绢,做润笔费。这是很可观的一笔财富。但是,素以刚直著称的韦贯之,却不肯为声名狼藉的裴均歌功颂德,他说:“我宁肯饿死,也决不能苟且写这墓志。”
· 郑均
(?—?)东汉东平任城(今山东济这东南)人,字仲虞。好黄老之学,安于贫贱。朝廷特征为尚书,后告病还乡,章帝命赐尚书俸初终其身,时人号为“白衣尚书”。
· 宗均
东汉五官中郎将、尚书令宗均简介,宗均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宗均(约11年-76年),南阳安众人也。父伯,东汉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明帝永平元年(58年),迁东海相。显宗以其能,七年(64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章帝建初元年(76年),卒于家。【广韵:宗姓,周卿宗伯之後,出南阳】。早年经历宗均,字叔庠,南阳安众这个地方的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入朝为官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宗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对这件事都平静地接受了。后来宗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禁止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宗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礼仪,还没有...
·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人们通常将孔子的这一“患不均”论理解为不必担心财物少而担心财物分配不平均,如果人们将财物分配平均,就不会有贫富差异,也就消灭了贫困。也就是说,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理由如下:第一,贫富差异并不被孔子等先秦儒家所特别反对。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就是孔子对贫富差异的基本态度。即使在孔子的大同理想中,他也没有提到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问题。孔子的这一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家所继承,...
· 元均
生平元均以员外散骑侍郎为起家官,后来以宗室的身份出任关右大使,返回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宁朔将军,很快转任冠军将军,又被任命为关中大都督。魏孝庄帝元子攸即位后,元均被任命为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永安二年(529年),元颢攻入洛阳,魏孝庄帝北渡黄河,元均与侄子元敬先都在河梁起兵支援魏孝庄帝,元均因为功劳被封为安康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很快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永安二年六月廿一日(529年7月12日),元均在洛阳私人住宅中去世,虚岁五十二,皇帝诏令赠予使持节、都督冀沧幽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号孝武,武定二年八月廿日(544年9月22日)与夫人合葬于邺城西面元显之墓旁。其他北魏和南朝的边境自前代以来互相抢劫掠夺,元均的大哥元遵到荆州担任刺史后,不允许侵犯骚扰南梁。元均当时在荆州担任朝阳戍主,有个南梁戍主的夫人三月三日在沔水旁边游玩,元均就派部曲劫掠她。元遵听说后,责备元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