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
生平
出身及早年事迹
刘铭传,1836年9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6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
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刘铭传11 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之后他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开始加入对太平天国的战争,1862年7月份,接受太平军的投降,收复上海浦东。
1864年刘铭传所率部队攻克常州,俘虏陈坤书,被因此晋升为直隶提督。1867年刘铭传因对捻军作战首功,被封为一等男爵。1868年刘铭传辞职还乡。
在台事迹及晚年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大清帝国重新启用刘铭传,派其以福建巡抚身份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到台后积极整备岸防,曾一度击退登陆基隆的法军;后坐镇台北府城,由于沪尾之役湘军孙开华等部挫败了法军攻占台北的行动,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终使法军放弃攻占台湾的计划、撤往澎湖。
中法战争落幕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便成为其首任巡抚。
查看详细关系图刘铭传保台事件关系图谱
任内推动建设有:
扩大抚番:讨伐原住民部落政权,于台北设番学堂,赠与衣食、教算术、汉文、官话、台语及起居礼仪,行原住民汉化教育。
增设郡县:除台北府外(府城于1884年由刘璈主导建成)又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于中部(台中彰化桥孜图)置台湾府,并拟定省会,全省增至三府、三厅、十一县、一直隶州(台北府、淡水县、新竹县、宜兰县、基隆厅、台湾府、台湾县、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埔里社厅、台南府、安平县、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州)。
清理赋税:设官银局,造银币每年数十万两(这是台湾自造银元之始)。
发展交通:1891年基隆、台北铁路通车(全中国第一条运客铁路)先后添购轮船八艘,远达南洋,连接南北电线,及于福建,扩充基隆煤矿。
推广农业:鼓励种茶、棉、桑等经济作物、养蚕并拓展水利灌溉设施。
设新式学堂: 1885年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创“西学堂”,是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设“电报学堂”。
电灯电报: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为台湾近代化奠定相当基础,台北府首先有电灯。
1891年刘铭传告老还乡,台抚一职先由布政使沈应奎署理,再由原湖南巡抚邵友濂接任。
1896年底,刘铭传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
参见
太平天国
淮军
捻军
自强运动
中法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