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二十等爵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38
转发:0
评论:0
爵制沿革秦一般认为,二十等爵起设自秦国的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设二十级,每一级都有相应的经济待遇。临战,斩敌首一级,则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秦始皇时,改彻侯为列侯,内侯为伦侯,西汉时改回旧称。据高敏,《秦汉史论集》中《秦的赐爵制度试探》,“中更”、“右更”出现于商鞅死后,“关内侯”出现于统一之前,“大上造”则出现在统一后。无爵者则称为“士伍”,二十等爵以赏军功为主,但也有例外,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汉西汉时,二十等爵分为三个阶层,高层为彻侯(二十级)、关内侯(十九级),中层为卿(十八级—十级),低层为五大夫(九级)以下。二十等爵之上设有诸侯王。汉武帝时,因避讳改称“彻侯”为“通侯”,后又称“列侯”。从西汉开始,皇帝经常对百姓进行赐爵,但爵不得超过公乘。东汉时,列侯始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等。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对二十等爵制进行了改革,将...

爵制沿革

一般认为,二十等爵起设自秦国的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设二十级,每一级都有相应的经济待遇。临战,斩敌首一级,则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秦始皇时,改彻侯为列侯,内侯为伦侯,西汉时改回旧称。据高敏,《秦汉史论集》中《秦的赐爵制度试探》,“中更”、“右更”出现于商鞅死后,“关内侯”出现于统一之前,“大上造”则出现在统一后。无爵者则称为“士伍”,二十等爵以赏军功为主,但也有例外,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西汉时,二十等爵分为三个阶层,高层为彻侯(二十级)、关内侯(十九级),中层为卿(十八级—十级),低层为五大夫(九级)以下。二十等爵之上设有诸侯王。汉武帝时,因避讳改称“彻侯”为“通侯”,后又称“列侯”。从西汉开始,皇帝经常对百姓进行赐爵,但爵不得超过公乘。

东汉时,列侯始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等。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对二十等爵制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十八级到十五级爵位分别改为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以赏军功。

魏晋南朝

魏晋南朝承袭二十等爵制,皇帝经常对百姓进行赐爵。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设置五等爵,位于王爵之下,二十等爵之上。

北朝到宋

北魏孝文帝推行孝文汉化改革,在华北恢复了对百姓的赐爵制度。北魏以后,赐爵制度渐衰,唐朝时已称之为“古爵”,北宋以后彻底消失。

二十等爵表

继承法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置后律》中有对二十等爵继承法的详细规定。

彻侯(二十级)、关内侯(十九级)均原级世袭。彻侯的第一到第三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嫡子、孺子子、良人子。关内侯的第一到第三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嫡子、下妻子、偏妻子。

若死者属于正常死亡,卿(十八级-十级)的后子均降袭为公乘,五大夫(九级)到簪袅(三级)均降两级世袭,上造(二级)与公士(一级)不可世袭。第一到第三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嫡子、下妻子、偏妻子。若死者因公事而亡,其爵位则一律原级承袭,无爵者的继承者为公士。第一到第十顺位继承人分别为子、女、父、母、兄弟、姊妹、妻、祖父、祖母、户中同居者。

印绶冠服

汉魏

南朝

赐爵事件列表

秦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曹魏

晋朝

南朝宋

南朝齐

南朝梁

南朝陈

前赵

后赵

前秦

后秦

南燕

北魏

北齐

隋朝

唐朝

北宋

相关条目

武功爵

等级制度

研究书目

西岛定生著,武尚清译:《二十等爵制》(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五等爵
儒家经典中的五等爵制儒家经典《春秋》中的诸侯称号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礼记》与《周礼》中有对五等爵制的系统描述。但伴随者西方史学在近代传入中国,以及金文资料的大量发现,学者对儒家经典中记载的五等爵制提出了质疑,并作了相关研究,但周代实际存在过的爵制体系尚不完全清楚。《礼记》中的五等爵制《周礼》中的五等爵制与周代爵制的关系孟子认为,诸侯销毁了记载爵禄的典籍,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从西汉开始,直到近代西方史学传入中国,学者都认为五等爵制是周代真实存在过的制度。傅斯年认为,五等爵制是战国时人在臆测西周春秋宗法社会中的古人时得出的错误结论。郭沫若、杨树达认为,儒家经典中对五等爵制的记载不可信,周代诸侯爵位无定称,可兼称。魏芃认为,西周时的诸侯等级秩序为“侯甸男”体系,并不存在五等爵制,春秋中晚期形成了尚未体系化的诸侯称谓“公侯伯子男”,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在诸...
· 爵命等级制度
历史夏代的爵命等级一般说法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因无实据,难以窥其详。商代也有公、侯、伯、子、男,而分为三等。一等为公、侯,他们是商族或亲族,直属于商王朝。二等为伯,是商远方的首领,周族曾为商的西伯,统辖210个小国。三等为子、男,在侯、伯之下,并分别隶属于各侯、伯,也有一些是直属于商王朝的。商代虽有等级之分,但制度并不健全,故王国维考证认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叶称王,汤未放桀之时亦已称王;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也就是说,夏商的社会组织结构仍然带有部落联盟时期的某些特点,组织还比较松散。但以宗亲关系远近来划分等级,已经成为当时的固有观念。所谓的“宗”,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本族后代;所谓的“亲”,是指具有婚姻关系的其他部落贵族。宗亲制直接影响着西周的爵命等级制度的形成。西周实行...
· 董昭为什么提出恢复五等爵制?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这是历史的魅力,今天来讨论“董昭为什么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的话题,或许有您所想了解的答案。?濡须口之战后,曹操回到北方,暂时没再有什么动作。曹操要忙一些内部的事。上次恢复九州制半途而废,曹操的心里总耿耿于怀。后来曹操杀了孔融,算是出了口气,但想推进的政治改革却毫无进展。一直到了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率军西征,取得潼关大捷,为表彰曹操讨伐马超和关中诸将的业绩,汉献帝刘协在许县下诏赐给曹操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它们的具体内容之前已做过介绍,都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曹操要的不是这个,他更看中实际。不久,献帝又下诏,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3个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4个县,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3个县,广平国的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3个县,以上共14个县,都划归魏郡管辖(以益魏郡)。魏郡属冀州刺...
· 夏朝的爵命等级制度
夏代的爵命等级一般说法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因无实据,难以窥其详。商代也有公、侯、伯、子、男,而分为三等。一等为公、侯,他们是商族或亲族,直属于商王朝。二等为伯,是商远方的首领,周族曾为商的西伯,统辖210个小国。三等为子、男,在侯、伯之下,并分别隶属于各侯、伯,也有一些是直属于商王朝的。商代虽有等级之分,但制度并不健全,故王国维考证认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叶称王,汤未放桀之时亦已称王;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也就是说,夏商的社会组织结构仍然带有部落联盟时期的某些特点,组织还比较松散。但以宗亲关系远近来划分等级,已经成为当时的固有观念。所谓的“宗”,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本族后代;所谓的“亲”,是指具有婚姻关系的其他部落贵族。宗亲制直接影响着西周的爵命等级制度的形成。西周实行分封...
· 二十等爵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秦国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而实施该制度呢
秦军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这点毋庸置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秦军如此强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一套极其变态,扭曲人性的军事制度。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一种叫“二十等爵”的军功制度,这套制度奉行“多劳多得”,在战场上砍下敌人头颅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士兵爵位的高低,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一个敌军军官的首级,就可以获得公士的爵位以及农田一顷,宅子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敌人的头颅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在战后,秦国士兵把敌人的头颅砍下来,带回军营,作为凭证。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军官的头颅,那么他如果有做囚犯的父母,他的父母就可以立即得到释放,真可谓是养儿防“牢”啊。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论找个好男人的重要性)。而且在军中,爵位高低的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是不一样的,爵位高的,喝酒吃肉,爵位低的,吃糠咽菜,什么?,想要吃好的,那你丫的倒是在战场上多砍几个敌人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