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保卫战
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明朝皇帝朱祁镇被俘虏,瓦剌首领也先乘明军主力溃散,率军南进,进军北京,明朝国都危在旦夕。明朝爱国重臣于谦于家国危亡之际,用一场漂亮的保卫战,击退瓦剌大军,守护住了大明江山。
事件起因还得从那个未谙世事的明英宗朱祁镇说起,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受宠信太监王振的蛊惑,决定率领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御驾亲征,当时这三大营是明朝主要军事力量,人数差不多为二十几万。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中,由于军事长官是王振,这人就是一个权势熏心的的太监,半点军事才能也没有。于是在军事行动中,明英宗朱祁镇被活捉,王振被杀,二十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众臣皆慌。也怪不得他们,因为三大营是明王朝最主要军事力量,几乎片甲不留,这搁谁身上都慌。而且北京毗邻蒙古,所以当时众臣基本希望南下,如果按照这样发展,那明朝又是第二个宋朝。
危急时刻总有力挽狂澜之人,于是从小视文天祥为偶像的于谦于少保出来了,尽管此时他的官阶并不高,但是官小能力大,此时对应于少保身上正适合。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军,于谦主张抗战,拒绝南下,认为而且如果任由蒙古扩大势力,大明王朝终将不保。在于谦的号召下,众军决定奋力一搏。
兵部尚书于谦
想要救国,先得做好战前准备部署。于谦首先将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的一族抄家灭门,借此打击宦官势力,以解民愤。
由于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以英宗作为政治工具威胁明朝,以达到其攻城掠地的目的,正所谓国不能一日无君,面对如此形势,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也就是明代宗,使得瓦剌阴谋不攻自破。
行兵作战中,任命合适的将领极为重要,于谦知人善用,释放了土木堡之变中战败获逃后被下狱的石亨,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而石亨其后战争中的表现也证明于谦并没有看错人。为了让于谦本人也能大展拳脚(于谦此时为兵部尚书,依照明朝官制,不能直接领导军队),新登基的明代宗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挟令京城兵马。此外,改三大营为10个团营,以适应作战需要;其后加大力度操练军队,加紧制造兵器。后勤方面,更是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准备,以备前线不时之需。
在保卫都城的准备中百姓也是重要的一环,于谦大力发动百姓参与作战备战,将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而百姓在家国危亡之际,亦是纷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保卫都城的备战中,北京城50余天内已经集结了20来万人,且刃甲充足,粮草充裕,军饷也预支半年,于是军心大振,此时城内人民对这场战争充满了信心。
京师保卫战作战图
瓦剌大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战争正式爆发。瓦刺首先派出小股人马试探进攻德胜门,遭遇火器打击,立即撤出,随即集结主力进攻西直门,猛将孙镗悍然不畏,面对蒙古军团,一马当先,甚至手刃数人,随后被引入包围圈,幸好坚持到援兵来临。瓦刺见援兵势众,只得退兵,第一次进攻宣告失败。
第二次进瓦刺改变进攻方向,从彰义门进攻,然而于谦早已做好两手准备,事先让神铳手、短枪手埋伏在城外,又派兵在彰义门应战。瓦剌深陷于谦的计谋,此次进攻也宣告失败。
瓦刺见久攻不下,勤王军队又陆续来临,便撤兵而逃。此时石亨乘胜追击,彻底把瓦刺信心打崩溃。至此,北京保卫战落幕,明军用自己的血肉击退了北方民族的进攻,保卫了明王朝。
此战后,明廷加紧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先退至塞外后,又曾数次南下,但都无疾而终。反而因其屡屡发动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势力渐衰。无奈于景泰元年(1450年),释放了英宗归明,以示重修旧好之诚意。
令人遗憾的是,于谦作为此次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战后却遭到石亨等一众奸人所害,被捕下狱,冤死崇文门,可谓千古奇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