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阳明心学创立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5
转发:0
评论:0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朱厚照接掌帝位,刘瑾、马永成等被人称作“八虎”的八名侍从太监得到重用,而老臣刘健、谢迁等人被打压被迫致仕。戴铣等人上奏皇上,要求把刘健、谢迁等内阁老臣请回来,并公开弹劾宦官刘瑾。刚刚登基的武宗怎能听得进如此逆耳的意见,刘瑾更是恼羞成怒,竟将戴铣除去功名,廷杖后投入监狱,残害致死。二月,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上疏援救戴铣,刘瑾大怒,下令将其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相当于现在的县招待所所长。王守仁真像从监狱中出来的王守仁望着茫茫大雪,心中仍是对国家的担忧。在对家人一番嘱托之后他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旅途。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守仁到达贵州龙场。龙场在贵州的西北,那是一片万山荆棘、毒瘴弥漫的荒芜之地。在龙场的日子里,王守仁回忆自己的一系列失意,日夜端坐思考,以致于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病了。一天深夜里,王守仁端坐洞中反思,想到“难道我真的错了吗,难道圣人之道真的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武宗朱厚照接掌帝位,刘瑾、马永成等被人称作“八虎”的八名侍从太监得到重用,而老臣刘健、谢迁等人被被迫致仕。

 

戴铣等人上奏皇上,要求把刘健、谢迁等内阁老臣请回来,并公开弹劾宦官刘瑾。刚刚登基的武宗怎能听得进如此逆耳的意见,刘瑾更是恼羞成怒,竟将戴铣除去功名,廷杖后投入监狱,残害致死。

 

二月,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上疏援救戴铣,刘瑾大怒,下令将其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相当于现在的县招待所所长。

阳明心学创立

王守仁真像

 

从监狱来的王守仁望着茫茫大雪,心中仍是对国家的担忧。在对家人一番嘱托之后他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旅途。

 

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守仁到达贵州龙场。龙场在贵州的西北,那是一片万山荆棘、毒瘴弥漫的荒芜之地。在龙场的日子里,王守仁回忆自己的一系列失意,日夜端坐思考,以致于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病了。

 

一天深夜里,王守仁端坐洞中反思,想到“难道我真的错了吗,难道圣人之道真的不可行吗?”一刹间突然大彻大悟《大学》中“格物致知”之理。他冲出洞穴不禁雀跃欢呼、手舞足蹈,大声叫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后人所说的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即1509年。三十八岁的王阳明应贵州提学副使之邀,在贵州阳龙门书院进行讲学,正式讲授“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这一年也被认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创立。

 

阳明心学总的来说,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方式,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的目的。它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它是由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工夫论三个理论结构所构成。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也就是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因此,人的内心从“善”出发,而“理”又全在人“心”。这个所谓的“理”,又是指的世间万物,心中有了世间万物,便为“良知”。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有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这与之前将“知”与“行”分离的观点,全然不同。

 

阳明心学由王阳明奠基,后由弟子继承发展,形成于明代末叶,专心于明清之际而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王阳明及其弟子所编的《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阳明心学创立

《传习录》封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居正与阳明心学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少年时即疑敏伦,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旋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隆庆元年(1567),穆宗即位,迁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政事。神宗即位后,代高拱为首辅,执掌实权达十年之久,为一代权相。张居正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对于振兴朝纲,缓解财政困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王阳明传——心学的政治力
?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正式讲学。按理,他有了传播自己学说的平台本该高兴。但在来贵阳的路上,他心事重重。表面上,席书服膺他的心学,实际上,作为主管教育的省长,席书面临一个困局:他对王阳明心学心悦诚服,但王阳明心学并非是考生辅导课,而他的工作职责就是让自己辖区内的考生通过科举考试。王阳明也面临一个困境:他的心学目标是给考生指明圣贤之路,而考生的目标却是读书做大官。如果他一门心思宣扬和朱熹理学截然不同的心学,那考生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想让考生的理想实现,就必须要讲朱熹理学。这个困局也是他当初婉言拒绝毛科的根本原因。不过好像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复杂,席书用一句话就抚平了他的忧虑:讲你最想讲的。王阳明在贵阳书院讲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行合一”。当时的人仍然按照朱熹的思路,想把一切天理都捕捉到手,然后再去实践。长此以往,每个人都拥有了一种本事:嘴上功夫天下第一,一旦要其动手,就会束手无策。他希望能改变...
· 论王阳明心学与封建政治
元代以来,程朱之学风靡一时,占据统治思想的地位。其哲学、政论和道德观深入人心,几成学界定论。到明代中叶,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学术界出现批评程朱之学的思潮。心学崛起,一时间获得广泛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广泛影响。王阳明上承孔、孟,“范围朱、陆而进退之”(1),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着重发挥宋明理学中正人心的思想及传统儒学中与之相关的理论,力图矫治程朱之学的弊端。程、朱、陆、王在基本政治价值观点并无二致,但王阳明将心与理合一的哲学思辨,强化了心的本体
· 朱熹理学PK王阳明心学
儒家学派在春秋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孟子,而在宋明两朝则是朱熹和王守仁。孔子孟子知名度比较大,我们着重来说说后两位。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其哲学思想概括:存天理去人欲。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即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再来看看王阳明王阳明的本名叫王守仁,...
· 王阳明传——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首先将和我们有关的《大学》的内容放在这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有弟子问王阳明:“《大学》一书,过去的儒家学者认为是有关‘大人’的学问。我冒昧地向您请教,‘大人’学问的重点为什么在于‘明明德’呢?”《大学》是论述士大夫通过广泛学习,获取可以用来从政做官的学识和本领的一篇文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治理国家,并显示自己光明的品德。古典儒家和朱熹认为,“大人”就是获得治理国家能力和光明自己品德的人。王阳明的回答是:“所谓‘大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