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民论
论点“士农工商”谓之“四民”之说,始于管仲。后被后世儒家理论化,并产生社会阶层观,认为在社会地位中,士农工商四民依次递减。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只是社会分工(王阳明关于社会“分”的思想)不同,而他们的生存目的是相同的。王阳明从他的心学观点出发,认为士农工商四民只要所从事的职业有益于人生之道,四者就是平等的。并认为四民实质是“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王阳明把把儒家或中国社会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放到与士、农相同的社会地位水平,观点在当时非常超前。王并认为工商业从业之人,“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即虽然每天经营买卖,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儒家观念中的“圣贤”。王阳明的这种新说法,被称作“新四民论”。背景明朝中叶,中国江南一带生产力大发展,一些城市,如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贸易远达海外,产生了亚洲最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很多人从事工商业、手工业、...
论点
“ 士农工商 ”谓之“四民”之说,始于管仲。后被后世儒家理论化,并产生社会阶层观,认为在社会地位中,士农工商四民依次递减。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只是 社会分工 (王阳明关于社会“分”的思想)不同,而他们的生存目的是相同的。王阳明从他的心学观点出发,认为士农工商四民只要所从事的职业有益于人生之道,四者就是平等的。并认为四民实质是“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王阳明把把儒家或中国社会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放到与士、农相同的社会地位水平,观点在当时非常超前。王并认为工商业从业之人,“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即虽然每天经营买卖,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儒家观念中的“圣贤” 。
王阳明的这种新说法,被称作“ 新四民论 ” 。
背景
明朝中叶,中国江南一带生产力大发展,一些城市,如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贸易远达海外,产生了亚洲最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很多人从事工商业、手工业、贸易业。王阳明认知这一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虽为当世大儒、朝廷命官,仍为弃儒经商的小商人方氏亲自撰写墓表以示纪念,就是《 节庵方公墓表 》。王阳明在世时,很多学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儒生,而是来自各个职业,其中不乏手工业者和商人。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中阐述了“新四民论”:
相关条目
社会分工论
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民月令
背景自西汉《氾胜之书》到后魏《齐民要术》的出现,中间相隔500多年,期间只有《四民月令》一部农业生产书籍,能反映当时的农业发展,尽管有关操作技术记述很简略,而且散佚不全,但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在二世纪中期的著作《四民月令》,除了描述农业运作外,书中提及的经济运作,亦为中国经济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书中所述的农户,在一年中会数度卖出与买入谷物,纯粹以此谋取利润;农户亦会产腌酱类食品、酒、醋、药材、丝绸与丝绸制品、鞋等,这些物品既可供自家消费,也可拿来出售。《四民月令》成书以来,曾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流传。贾思勰《齐民要术》对书中内容曾多作引用,杜台卿北周末年撰写《玉烛宝典》的时候,每月均录有一段《四民月令》的材料。唐末韩鄂写《四时纂要》也引述过《四民月令》。北宋时的文献亦时有提到该书,但元代所撰编的《宋史·艺文志》中已无记述《四民月令》这本书,估计该书从此时湮没。清代开始有人重组...
· 孟 荀 新 论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 孟荀新论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为二者皆是作为宇宙本体的“天”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赋予人类的某种本能――在“天”无非必然性的安排
· 泉翁大全新论明论序
泉翁大全新论明论序道之弗明也,多言之也。学者弗至於圣人也,弗为画之也。夫道者,率性者也。性具於吾心,仁义礼智其大者,夫人而有之,夫人而知之,奚俟於言?是故道,内也、本也;言,外也、末也。如以言,是使人遗内而取诸外,舍本而求诸末。体认一差,本原遂失,而去道益远矣。夫珠,物之有光耀者也。以锦袭之,袭愈多而珠愈晦。以言明道,则言愈多,而道愈,是以君子弗贵也。夫学者之学也,非不知吾心之有理也,幼而是人也,壮而是人也,老而是人也,而不少变。是故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而大贤者世亦罕焉,非不知之罪也,好言而不能行者之罪也。夫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圣人也。未至於圣者,必思必勉矣。思也者,致知也;勉也者,力行也。致知则通,通则睿;力行则熟,熟则安,二者圣功也。斯义也,舜开之矣:「唯精」者知也,「惟一」者行也。孔子之祖述也,有曰:「学、问、思、辨、笃行」也。子思之承家也,有曰「明则诚」也。孟子之私淑也,有曰「明...
· 太极螳螂拳新论
螳螂拳堪称武术中的瑰宝,既适合健身养生,又是防身的法宝,老少皆宜,其最大的特点是变化很多。螳螂拳讲究身法灵活,出手如电。以力学为主导,以寸劲为动力。螳螂拳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山东省的青岛、烟台、海阳、莱阳、牟平、烟台等地流传甚广。随着时代的发展,螳螂拳在原始拳法的基础上,现已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主要有太极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七星螳螂拳、鸳鸯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其中,太极螳螂拳法主要流传于山东、辽宁、吉林等地。螳螂拳的精髓,在拳谱中总结为十二个字,即粘、拈、帮、贴、来、叫、顺、送、提、拿、封、闭。笔者经过数十年的探寻钻研与切磋磨炼,在以上十二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靠、进、抽”三个字。新补充的“靠、进、抽”不仅可填补原十二字的不全面之处,而且形象贴切地反映了螳螂拳的内在特征。以下为“靠、进、抽”三字的解释:靠:有大靠、大帮之分,二者虽异,但却同源,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