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迁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特别是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而位于江南地区的南京及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则构成了牢固的南京江防体系。
鉴于南京优异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占据中国南方的政权往往都以南京为首都,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以南京作为首都,建立明朝统一全国。
建文四年(1402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部攻陷南京,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永乐。但是即位后,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画像
原先根基在北方的他,在南方的势力并不稳固和牢靠,南方的文人集团对于朱棣的统治并不感冒;此外,朱棣将许多手握兵权的藩王和地方大员视为对自己的潜在威胁,而自己的主要势力又在遥远的北边,如果某个藩王也效仿他一样“靖难”就麻烦了。
恰好此时,也就是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疏称,燕京北平乃是皇帝“龙兴之地”,龙气十足,建议朱棣效仿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朱元璋曾打算将凤阳建设成陪都,但因为凤阳地方狭小,且在前期战争中损失严重,难以大规模修建,遂放弃该想法),将北平立为陪都。
李至刚的这道奏疏正合朱棣心意。古人有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北京地理位置并不比南京差,对朱棣来说,定都北京的话,可以有效震慑北方的鞑靼,时常还可以来个御驾亲征,打击蒙古残余势力,在军事调度方面,北京也比南京要方便很多,毕竟朱棣自己以前是镇守北方的塞边藩王之一,自己的军事势力在北边。
李至刚的奏疏虽然令朱棣心动不已,但朱棣也明白,迁都面临的问题不少,所有问题都得一步一步来。
查看详细关系图朱棣与建文帝的牵连
朱棣首先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为解决燕京人口较少的情况,朱棣下令开始将部分民众北移以充实北平(当时被政府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以此来充实燕京北平各行业的发展,让新迁入的人口带动燕京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想迁都燕京这个原本元朝的旧都,一番国都的大修改,必定是免不了的。永乐四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开始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挖掘筒子河、太液池,南海等,并在原先元朝遗留的皇城遗址进行大规模改建,修建景山公园等。
永乐七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迁都的决心已经坚定如铁。
永乐八年,为了解决北方物资较少,需动用南方物资的问题,朱棣下令开会通河,旨在通过南北漕运为北平地区输送物资,该河于永乐十三年完工。会通河开行后,南方地区的物资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为后面大规模修建皇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到了永乐十四年,随着北平的逐步建设发展和皇城的修建,此时朱棣迁都北平的心意已决。但当他提出迁都提议时,却遭遇了不少朝臣的反对。
不过朱棣是个立场坚定的人,在迁都问题上,力排众议。对于敢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朱棣的处理方法十分简单粗暴——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修建。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修成后,朱棣正式下令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南京仍留有六部等中央机构,并派出南京镇守太监,作为明朝留都。
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入住北京紫禁城
永乐皇帝迁都北平一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以后,北平以及周边变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自后晋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来,汉族对于华北的控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朱棣借机削弱了北方藩王的兵权,将大部分兵力收归于中央控制之下,一方面稳定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北慑鞑靼,巩固北部边防的作用。都城营造时所修建的故宫、天坛、太庙等宏大建筑,更是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朱棣为何迁都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