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
历史
泥金字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
西夏文字的创立历史上有多种说法,相传为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大夏国主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费时三年而成。西夏文字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又称 蕃书 或 蕃文 ,目前总计共于6000余字。其结构多仿汉字,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用点、横、竖、撇、拐、钩等组字,多斜笔,无竖钩。独体字较少,由2个字甚至3、4个字合成一字者居多数。其中又大多属 会意合成字 和 音意合成字 ,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一些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组成,类似拼音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其书体有楷、行、草、篆,分别用于雕刻、手写和金石。
西夏文字创制后即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甚广。西夏国灭亡后,西夏文仍在继续使用。到了元代时(公元1227年)另称 河西字 ,且其文化并未完全消失,元代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明初时期亦曾刻印西夏文之经卷,到了明朝中叶,还有人以西夏文刻于经幢。此时距创造文字之时已历时约500多年。
后来发现的西夏文文献颇为丰富,有法律著作《 天盛年改定新律 》、历史著作《 太祖继迁文 》、辞典字书《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
清朝嘉庆甲子年(1804年)张澍与友人游大云寺,发现藏匿已久的西夏碑,首次考订其为西夏文,当时无人能辨识。1898年,法国人德维亚(Deveria)也考订此碑为西夏文。
1932年中国学者罗福成发表《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一文,将西夏文译成汉文。
1962年发现于河北保定韩庄村、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西夏文石幢相胜幢被认为是现存年代最晚的西夏文文献。
附注
《宋史》记载:“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辽史》记载:“德明(元昊父),制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
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则认为:“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创造番书,独局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
字形
西夏文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
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汉字书体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西夏文字则是汉字楷书笔画的模仿。西夏文篆书同样是据汉字小篆的模仿,未经过使用中的演化,所谓“屈曲类符篆”云云是宋朝人对“字画繁冗”的西夏文字的形容。
西夏文字很多是可以拆开两半的表意字(类似会意字),例如上人下马,就相当于汉字的骑。
现时,语言学家已可把西夏文归类为767个部首 。
结构
西夏文字可分为两大类:单纯字与合体字。
单纯字
单纯字也可分为两类,表意单纯字和表音单纯字。
表意单纯字有固有的字义,多半记录生活中的常用或基本概念,其组成合成字时多半是表意部分,例如: ? “意为人”、 ? “意为圣”。
表音单纯字多用来注音,其组成合成字时多半是表音部分,例如: ? “拟音为tu”。
合体字
合体字也可分为三类:合成字,互换字,对称字。
合成字
合成字是由若干个字组成一个字,构字时多半只取参与构字的字的一部分“上部、、左部、右部、中部”但有时亦取一个字的大部或全体。合成字又可分为会意合成字、音意合成、音兼意合成、间接音意合成、反切合成、长音字合成。
会意合成是将若干字的字义合为一义,与词组构成相仿,其中由两个字合成的字的构字法大致可分为并列、偏正、宾动、补充、主谓这几种。这种构字法类似于汉字六书中的会意。
音意合成是将两个字合成一个字时,一字负责表音,一字负责表意。音意合成字一般与构成其表意部分的字“下称表意字”字义有密切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分类,可分为这几类:表意字表示合成字的类属、表意字和合成字近义、表意字和合成字近义,但词类不同、表意字与合成字近义,但属不同范围、表意字表明合成字用途。 音意合成字表音部分在合成字中的位置不固定,根据此关系,可分为如下几类:左音右意、右音左意、上音下意、下音上意、外音内意、内音外意。其中以左音右意、上音下意居多。这种构字法类似汉字六书中的“形声”,但音意合成的声部和意部的选取并没有一定之规,不像形声字有定规,所以不能被称作形声。
音兼意合成与音意合成类似,但是表音部分也与该字字义有关,可类比汉字中的会意兼形声字或上古形声字,但同样,因声部和意部的选取并没有一定之规,所以不能被称作会意兼形声。
间接音意合成与音意合成类似,但是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此种构字法的表音字不直接表音,而是将此字译作汉字时的汉字用来表音。
反切上下字合成顾名思义,即是由该构字法构成的字,两个部分都不表意,该字发音由上半部分的字与下半部分的字反切得到。
长音字合成这种构字法一般只出现在佛经的译写当中,为了在书面上表达西夏语中没有的长音,就用发音与之相应的西夏字与 ? “意为 长 ( chang ) ”合成一字,这种字仅有几个。
互换字
一对原字与互换字,分类为左右互换,左为“指”右为“趾”
互换字指将一个西夏字的两个部件互换位置构成新字,这种字一般与原字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这样的两个字一般会连起来作为词组使用。根据互换部件的位置,可分为如下几类:左右互换、上下互换、中间不动,左右互换、上部不动,左右互换、左边不动,右侧两部互换、右边不动,左侧两部互换、大部不动,某个侧角两部互换。
对称字
一个中间无竖的对称字,由类似汉字反的部件组成,意为“唇”
对称字指一个字由相同的两部分组成,或由相同的两部分中间添加一竖组成。注意!这里的对称不是指类似汉字“司”“后”一样的对称,而是类似于汉字“雔”(中间无竖)“仇”(中间有竖)一样的结构。中间无竖的对称字一般含有“双”的涵义,而中间有竖的对称字则往往含有“间”“中”“穿”的涵义。
重要典籍、工具书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西夏的律法书
《同音》,单语字典
《文海》,单语字典
《文海杂类》,单语字典
《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汉双语字典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语佛经
《西夏文教程》史金波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初版,ISBN 978-7-5097-4911-1
《夏汉字典》李范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ISBN 7-5004-2113-3
《简明夏汉字典》李范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初版,ISBN 9787516115442 (为《夏汉字典》修订本)
范例
上面两个字:人称后缀“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读作nga、nja;分别与汉字“吾”(藏语nga)、“汝”同源。
下面两个字:“dzji”食、“wji”做 与藏语 za“食”、byed / byas“为”同源
上面三个字:“水”、“土”、“泥” 以“水”的偏旁与“土”组合,意指水与土混合为泥
Unicode
6,125个西夏文字于2016年6月收录进Unicode9.0中的西夏文区块。755个用于现代西夏文研究的部件添加在西夏文部件(Tangut Components)区块,并且西夏文的叠字符号收录于表意文字符号及标点(Ideographic Symbols and Punctuation)区块。
参见
西夏学 ( 英语 : Tangutology )
契丹文
女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