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家族背景
柳宗元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是真正的门阀贵族。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西魏侍中,封平齐县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官居宰相,反抗武后而死高宗朝。曾祖父柳从俗、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帝师房,连续五代祖先都是大儒。柳宗元没有亲兄弟,只有两个姐姐。唐朝立国后,柳氏被皇室倚重。唐高宗李治一朝(公元649年—683年),只尚书省任职就多达20人,权倾一时。 也是在高宗时期,柳家开始走向衰败。柳母卢氏出身世家,通晓诗书,文采不凡。柳宗元4岁时,父亲孤身在外,卢氏带着孩子们暂住长安西郊乡下。家中没有书籍,她就背诵口授。 公元789年,柳镇担任殿中侍御史,却在审理案件时得罪了权倾一时的宰相窦参,被陷害而贬至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十五世祖柳轨,晋吏部尚书。
十四世祖柳景猷,晋侍中。
十三世祖柳耆,号“西眷”。
十二世祖柳恭,河东太守。逢晋永嘉之乱,避地汝颍之间,世仕南朝宋、齐,因家南土。
十一世祖
十世祖
九世祖柳缉,安丰、宋安二郡太守。
八世祖柳僧习,北魏景明元年(500年)与豫州刺史裴叔业据城投魏,历任北地、颍川二郡太守、雍州司马、方舆子。
七世祖柳庆,字更兴,西魏侍中、左右仆射,后周万宜二州刺史、京兆尹、大冢宰、平齐公,谥曰景。
六世祖柳旦,字匡德,隋黄门侍郎、新城县公。
五世祖柳楷,殿中丞、济房二州刺史。
高祖柳子夏,阆州长史。
曾祖柳从俗,清池令。夫人河南长孙氏,洺水县令长孙思一次女。
祖父柳察躬,德清令。
父亲柳镇,侍御史。
生平
早期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建中四年(783年),柳镇调任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市)县令,柳宗元随父来到河南。784年,柳宗元又随父亲来到湖北夏口(今武昌西)。785年,柳宗元又随父亲来到长沙,13岁的柳宗元与礼部、兵部郎中杨凭之女订婚。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同年,与杨凭的女儿结婚。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同年柳宗元妻子杨氏因足疾过世。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闰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这个职位使得柳宗元可以结识官场上层人物,如帝师王叔文等。
永贞革新期间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德宗崩,皇太子李诵即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二月,封王叔文为翰林学士,任度支使、盐铁转运副使加户部侍郎;王伾任左散骑常侍和翰林学士;韦执谊任尚书中丞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由于顺宗在即位前就患中风,不能亲理朝政,因此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
王叔文等的改革措施触犯了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利益,王叔文的专行和打击异己,又在大臣中间树立了敌人,后来,王叔文又与军阀交恶。由于王叔文的权力来自于皇帝,而皇帝又中风失声,只能通过一牛氏昭容和宦官李忠言来传达意见,所以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永贞元年(805年)四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五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七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八月六日,贬王叔文为渝州(今重庆市巴南区)司户,王伾为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永州
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韦执谊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区)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市)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州市)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司马,与王叔文和王伾一起被称为二王八司马。八司马中,韦执谊死,程异以理财异能复召,其他六人俱南贬多年。
永州员外司马是一个闲官,没有具体职权,柳宗元到职后,也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暂居在龙兴寺。永州的生活艰苦,到永州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艰苦生活环境,水土不服,亲人离世的打击,加上政治上失意,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健康,“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直到815年离开永州,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10年,在这期间,柳宗元转而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二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其间盟友刘禹锡因作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惹怒权臣,将被重贬播州,柳宗元因其老母在,上书求替。宰相裴度从中斡旋,刘禹锡得改判连州。三月十四日,柳宗元被改贬到柳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任刺史。
柳州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实行大赦,并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诏书还未送达,柳宗元却病故柳州,享年47岁。
柳宗元死时有四个孩子,长子柳周六4岁,2个女儿都年幼,又有遗腹子柳周七。柳周六就是后来在咸通四年中进士的柳告,字用益,后任仓部员外郎。
文学
贞元、元和年间,柳宗元开始写作散文,他的理论主张和韩愈不尽相同,但反六朝骈文与复古的观点却一致。柳宗元所谓的“道”,比韩愈更广泛。他的散文创作成绩优美,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
柳宗元散文作品数量多,体裁多样化,论说文剖析精辟,思理精密,词句严谨;寓言小品短小精炼,形象生动,深藏讽喻,寄意深远。
柳宗元山水游记简洁秀美,情景交融,体物入微,能把握自然景物本身的特征,善用比喻,形象生动,雄深雅健,简明峻洁,记旨深远,往往寄寓作者幽愤之情。为山水游记之宗,如《永州八记》 。
柳宗元擅写政论(如:《封建论》)、传记,如《捕蛇者说》 、山水游记,其中山水游记最为出色,也善写寓言,如《三戒》 (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黔之驴)、《罴说》、《蝜蝂传》。
诗歌方面,著名的有《江雪》、《渔翁》等。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人物评价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毛泽东:“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轶事典故
释放奴婢
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福民驱鬼的《龙城石刻》
柳州的柳侯祠,现在《龙城石刻》复制品,是一块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的。
失而复得的“荔子碑”
“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清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思想理论
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21]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22]
佛学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 [23]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24] 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 [25] 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26]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27] 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 [28] 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 [29] 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 [30] “辅时及物” [31] 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32]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 [33] 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34] 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35]
文学特点
诗歌
柳宗元江雪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
柳宗元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言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